《白色方块》,资本主义版的《1984》
《白色方块》是一部2010年由让-巴普蒂斯特•莱昂内蒂编剧并导演的法国电影。几天前,某微博网友专门做了一个中文字幕版本,并承认自己“看了整整一年了,一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网上一直没有出现。”
其实,若按国内以意译译片的习惯,此片应译为《白色1984》。
这是一部展示资本主义未来的科幻电影。背景广播不断出现“一个属于克罗克的全新时代”。老大哥不见了,一切都是规矩、一切都是游戏规则,只要符合规矩和规则,当然不需要老大哥,一切宰治都成为规矩和制度,无处不在。
以母熊和小熊能否逃脱被宰杀为开始的电影,让我误以为是一部保护动物的电影。接下来是人类的宰杀车间的画面,暗示克罗克时代实质上不过是个完美的宰杀车间。
没有“老大哥”,没有明显的统治机构来压迫你,出现在广播或电视的背景声音温柔而充满理性。压抑的学校走廊上传来空荡荡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四年级,到了“自主决定”的时候。
教育的整个背景是压抑但又充满理性,少年决定自杀。
那个决绝的上吊身影,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顾城。但这并不是一个顾城式的故事。
在一个成长故事中,二个少年参加了竞争游戏。
你俩谁愿意进入这个裹尸袋?
黑人自愿举手,但这一切都是陷阱。另一个孩子被迫使劲用棍子殴打袋中人。
“谁自愿被装入这个袋子,谁就没有资格呆在我们这儿”,之后老师说:“游戏总会有胜利者,失败者。”
这是一个残酷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教育片。
只有充满理性和冷静,才能成为游戏的胜利者。
男主人公负责“公司”的各种古怪的竞争游戏,以死亡为代价。你让人家靠着墙,说往后退。人家如何退?只能原地踏地。吓得参加者半死后,你轻松地不屑地示范:可以侧靠着墙退后啊。又如,地上有一个圈,人只能站在圈内,游戏规则是不可以出圈,不可以用手挡。然后你用大棒打人,打得人弯腰躲避不及,然后你轻松示范,可以用腿带着圈子走避啊,怎么不用脑子想想。总之,一切都体现了资本主义体制下竞争的“巧思”——那个先进袋子的黑人(象征社会主义的好学生),必须被毫不留情地打死,消灭掉。
当看到这里时,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想:如果是这个白人男孩先选择进到袋子里,可能游戏的规则又会变。
但我想错了,种族的问题只在我们这个时代才是一个问题。在未来的所谓“完美时代”里,完美体制已经解决了种族问题,一切问题只在于称职不称职、成功不成功。似乎也解决了道德问题,上下属之间达到完全的“相互尊重”。上司见了恭敬等候的你会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下属会说:没关系。上司会很严肃且真诚自责地说:怎么会没关系?让一个人空等怎么会没关系?
精美的背景声音不断重复另一种口号,“创造就业岗位,才是最重要的事。”“要成功,成功!”
只有那些在竞争中练出“巧思”的称职、一丝不苟的职员,才符合克罗克世界“完美体制”的标准。每天把牙擦得白白的、炼出一脸灿烂微笑的守门人,让我想起卡夫卡《 变形记》里的父亲,格里高里变成了大甲虫后,他父亲不得不去当银行的看门人,每天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地穿着制服。在科罗克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没有了那些会让老大哥惩罚你的思想罪,只有不称职罪,那个在聚会上不小心打碎了杯碟的小青年,完全可以立刻被拖到客厅一角,凶残地打死。所有人都不动声色地端着酒杯避开。跨出工作区一点点,自动报警器会立刻发出“安全播报”,“请不要在工作时间在外游荡。”
《白色方块》的确是一个资本主义版本的《1984》。
打开电视,“请大家收看指定的电视节目”,什么节目呢?“完美体制节目”。
守门人意想不到地救了他们,三个人一起,谈到了孩子,妻子玛丽说了实话:我丈夫刻意不要孩子,他害怕这个世界的体制会毁掉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世界呢?妻子又说了实话,这是一个“像石头一样的世界”。
然后菲利普感谢守门人救了自己和玛丽的时候,却说,每天见到“您那父亲般的笑容”,真好。但这个笑容,是守门人每天最痛恨的假面。
电影的最后,所有观众都慢慢读出内幕:资本主义体制最后退化成一个巨大的“服务器”,所有人不得不参加这个残酷的“游戏”,最后慢慢被吞噬掉,甚至包括恶人。
每个公司,或电视台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一次竞赛(“游戏”),都要宣布,“这既是一次游戏,也是一次竞争,希望所有的玩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最后他决定公报私仇,让那四个想强奸他妻子的公司上层来一次“对公司的忠诚度”的检查,从而轻而易举地让他们互相残杀。
最后,原先作为这个体制的一个重要零件的菲利普决定跟随玛丽一起脱离了这个“完美”世界。这个结尾还是有一点暖意的——在这个体制中,只要有一个人还没有把你当成野兽,你就有希望摆脱兽群。在最后的反抗中,无论成败,关键在于菲利普终于摆脱掉了那种浸心透骨的恐惧。
豆瓣上只几个短评。有一个说,看完感到“彻骨寒冷的冷!”。的确,奥威尔的那个社会主义版本的《1984》,比起《白色方块》这个电影来,你会觉得:奥威尔写出老大哥真是太好了,毕竟还有一个老大哥,至少冤有头,债有主。但面对全球化后的资本主义这架“完美”机器,他与她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与空气战斗的绝望。
在豆瓣的短评中,有些评论把这个电影跟现实进行挂勾,“这片应该去郭台铭的富士康拍!”富士康那些不断跳楼事件,牺牲者也是在越来越精致的工作环境的“安全播报”和莫名其妙的工作竞赛中选择了下坠的命运的。正如电影中那个反抗的妻子所言:最可怕的是,母亲坠下去,怀里的孩子也会坠下去,不可能弹回来,只会摔得血肉模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