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引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徐放鸣 来源:《百家评论》 2015-08-06 1118

  时隔72年,跨越两个不同的时代。从1942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遥相呼应的两篇体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光辉文献,具有深刻的里程碑意义,也在文艺界产生了十分热烈的反响。我们从事马列文论研究的学者应当积极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此作为新的宣传和阐释的重点。进一步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应当以此为新的起点,围绕当下中国蓬勃发展的、生动鲜活的文艺实践,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规律。

  在我看来,习近平的《讲话》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主旨,坚持了文艺的“二为”方针,另一方面,又针对当今时代特点和文艺创作实际,立足文化强国建设高度,集中阐发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实现了我们党在文艺政策和文艺思想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有学者指出:“习近平同志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南。”应当说,《讲话》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只是从“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引领”的角度切入,谈一些初步认识。

  一、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下文艺使命的新定位

  2014210日,我曾经应约在《文艺报》上以《文学的使命与中国梦》为题发表了文章,就新的历史和时代环境下“文学何为”谈了一些观点。认为当今在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和现实语境中,面对新的生活实践,文学的使命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我们的文学如何反映中国梦的实践历程,如何书写普通中国人的出彩人生,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文学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鲜明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还说道,“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要求,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于文艺使命的新阐述,对于文艺作用的新定位,以及对于文艺创作的新要求。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全球视域中来思考和阐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发展的定位和要求,从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着眼来看待文艺的使命和作用,具有更高的战略定位。这就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学要自觉塑造面向世界的崭新中国形象,这是新的伟大时代赋予文学的新使命。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包括面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准确阐释中国精神,主动塑造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形象。在这方面,文艺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紧迫的使命感。同时,文艺理论和批评也应当强化从这一角度对于文艺创作的批评和引领,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体现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形象批评”。如今,崛起的中国面向世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建构,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来构建和传播更加完善的中国形象,以文艺形式来塑造中国形象应当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为此,需要我们努力增强以文艺来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使命意识,积极探索文艺承载国家形象的有效形式和内在规律。这应当是当今时代语境下新的“文学的自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文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为谁而写,表现什么,由谁评判等方面都明确了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首先,在文艺的本质属性上,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的人民性。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文艺方针的新表述,是在长期坚持的文艺“二为”方针基础上的提炼升华。这一表述与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记者时讲话提出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也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紧密衔接,突出了党的宗旨意识在文艺领域的鲜明体现。我们认为,把文艺的人民性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发展。

  其次,在文艺创作活动的不同层面分别阐述了体现文艺的人民性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一论断具体阐述了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体可以理解为四个层面。第一,在为谁创作的层面,强调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形成了“创作为了人民”的鲜明导向。第二,在创作表现谁的层面,强调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形成了“创作表现人民”的鲜明导向。第三,在创作源泉的层面,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这形成了“创作源自人民”的鲜明导向。第四,在创作评价的层面,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要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从文艺活动的接受方面强化了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地位,形成了“创作由人民评判”的鲜明导向。这就意味着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不仅是文艺发挥陶冶作用的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文艺价值的评判主体。可以说,在文艺活动的全过程,人民群众都具有重要的主体作用。以上四个层面构成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审美观,吸纳了当代文论发展的新的学术资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文艺活动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话》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还体现在积极倡导文艺活动以审美方式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国文艺的鲜明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文艺活动之中,如何发挥文艺对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对内强化对国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还是对外强化中国秉持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都具有现实紧迫性。在这方面,文艺活动恰恰可以用独特的审美形式发挥陶冶、启迪和提升作用。中国文艺应当自觉担负起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重任,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效果。在我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文艺应当具有的价值引领功能。

  第一,从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层面,肯定文艺对真善美的价值引领。习近平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是对文艺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和审美濡染功能的重视,也是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肯定。

  第二,从中华民族自身特性层面,强调文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引领。《讲话》中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就从更高的层面明确了文艺对于引导国民秉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所能发挥的作用,提升了文艺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在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们思想活跃、价值多元的形势下,这些论断无疑地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引领作用。

  第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在文艺实践中紧密融合。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些论述是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对于文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引领,其中特别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问题,是中央最高领导人首次在正式讲话中把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突出强调。这对于我们努力深化关于中国美学传统和中国美学精神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文艺美学在国民素质提升和人文精神传播中的作用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应当重点把握三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文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下文艺使命的新定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最前沿。

原文参考文献:

无参考文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