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宗旨,永得民心——读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牢记宗旨,永得民心
——读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王志刚
李延国在中宣部,参加中国作协召开的《根据地》研讨会。
在2017年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颁奖典礼上,李延国、李庆华创作的大型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高居榜首。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给人以许多新的启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根据地》能够创作出版得益于山东菏泽市政协。2013年,菏泽市政协专门组织力量,对冀鲁豫边区南下西进干部史料进行抢救性征集工作,派人远赴赣黔等省,寻访南下西进干部及亲属497人,拍摄征集了大量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永远的冀鲁豫》,在市内外产生强烈反响。随后,在山东省委宣传部领导和省作家协会党组的支持下,李延国和李庆华又对冀鲁豫根据地史料进一步进行了发掘、整理,经过一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写出了这部40万言的力作。李延国说他们在查阅史料、走访幸存的老战士、老农民中,深深被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悲壮高尚的事迹所感动。书中的近百个故事,数百个人物都是在感动中用泪水写成的。
古往今来,历代统治阶级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而却无法做到不失民心。《根据地》以“坚持信仰,遵守纪律,拒绝腐败”的鲜明主题告诉我们,只要牢记宗旨,就能永得民心。
牢记宗旨,就要坚持信仰。
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不足800人的队伍上井冈山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到解放战争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建立起大大小小几十块革命根据地,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在人民的支援下战胜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夺得了全国政权。
1938年,在毛泽东“派兵去山东”的指示下,八路军主力挺进冀鲁豫边区开辟敌后根据地,部队到达后,积极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至1941年初,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区,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首府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到日寇1945年投降时,被毛泽东称为“冀鲁豫根据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一书以冀鲁豫根据地为背景,结合全国形势,在从全局到局部、从局部到全局的联系中以片段式的白描手法,将珍珠串成项链,真实再现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艰苦卓绝斗争,再现了党与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精神丰碑,深刻诠释了“共产主义真”“扛枪为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牢记宗旨,树立了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和做人做事的高标准,革命先烈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去为共产主义奋斗,就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宗旨意识。正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指引着我们这支队伍“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使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立起了“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农民意识、小资产阶级意识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属性,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得到质的提升,上升为与革命斗争相适应的主体意识,从而日趋形成为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根据地内才出现了“最后一袋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 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的感人景象。
牢记宗旨,就要遵守纪律。
《根据地》有这样一个“镜头”:杨得志率部长途奔袭,赶到鲁西南东明县驻紥。由于百姓长期遭受兵匪之患,见兵就躲。驻地村庄不见一人。杨得志给部队下达了命令,除了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外,还要加上三条,群众不在家,开门就犯法;过路不住房;喝水要付钱。有的干部不理解,杨得志回答:“井,是群众出力挖的,开水是群众用柴火烧的,柴火也要花钱买,喝水不付钱就是侵占群众利益。”部队在村外埋锅做饭,睡在野地里,秋毫无犯。这支纪律严明,维护人民利益的队伍,很快赢得了民心。
共产党得人心,而且大得人心。党和军队是一体的,人民眼里军队就是党。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具体的,是从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官兵“无军衔无军饷”开始的,是从上井冈山制定“不拿老百姓一块红薯”的三大纪律开始的。
毛泽东同志从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着眼,从一个红薯着手,为工农革命武装制定了“三大纪律”,后来又发展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三大任务,这既包含了对部队行动集中统一的要求,又体现了革命军队为人民的性质宗旨。
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地方因国共两军“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被称作“拉大锯”。老百姓在来回“拉大锯”中认识了解放军。我的母亲赵俊兰至今还清楚记得70年前国共两军对待老百姓的态度。那时听见枪响老百姓就关上门。队伍进了村,又砸门,又叫骂,到处鸡飞狗跳,那一定是国民党来了;轻轻拍门叫大娘,就一定是共产党来了。有的还打着竹板唱着小曲叫门,“叫声老大娘啊,听我把话讲,开开您那门啊,号您两间房,住上一晚上,哎⋯⋯叫声老大娘啊,开开您那门⋯⋯”如果不开门就站在门口一直唱下去,这就是解放军。这样的军队自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老百姓把解放军和共产党划等号,拥军爱党,爱党拥军是一回事。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达539万人,大车50余万辆,担架10万副以上。部队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绘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毛泽东曾经深情地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坚持军民一致原则的胜利。国民党占了地盘,得不到人心;共产党丢了地盘,但人心还在。这就是毛泽东保存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根本原因。人心就是根据地,正是《根据地》给人的昭示。
牢记宗旨,就要拒绝腐败。
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是要做争取人心的工作。毛泽东说:“人心就是力量。”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人心是最大的力量。”搞颜色革命,也是做影响和争取人心的工作。
《根据地》里有这样一段:在鲁西南作战中,刘邓大军共活捉了敌三名中将。三人中最骄横的当属整三师中将师长赵锡田,他一个师部编制人数相当于一个军,全部配备美式武器装备。当他脱掉中将军服,头部负伤流着血,谎称“军械主任”被俘时他不明白,如此精锐的整三师,怎么会败给武器低劣、土里土气的对手呢?在女担架队员抬他向菏泽走的路上,赵锡田看到来来往往的运粮车队和支前民工奔流不息,他感叹:“一路见闻,我明白了,我们不仅败给了贵军,更败给了老百姓,人心所向啊。”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老百姓喜欢的晴朗天,就是毛泽东在延安会晤陈嘉庚时说的边区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陈嘉庚把国统区和解放区对比后“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感慨地说:“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还控制着73%的国土,58%的人口,还有150多万军队,不但比战争初期解放军总兵力的120余万人还多,且计划在3~6个月内扩充300~500万。在一般人看来,蒋介石还有相当的势力,再加上美国的支持,战争继续打下去,结果也不一定如何。这也是一些人提出或赞同“划江而治”的原因。可在毛泽东看来,不管蒋介石占着多少地盘,还有多少整军、整师、整团的部队,都只能是残敌。你在和谈协议上签字我也过江,不签字我也过江,横竖我要猛追穷寇,把你“彻底、干净地消灭光”,多么大的气魄、多么彻底的革命精神!用现在的眼光看总有些不可思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只剩下筋疲力尽的几万人,蒋介石却奈何不得;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是解放军的3.4倍,又是美式装备,“飞机加大炮”就是消灭不了“小米加步枪”。为什么?因为人心向着共产党,失去人心的国民党大势已去,负隅顽抗毫无用处。结果渡江战役大追击,横扫千军如卷席!
新中国成立夺取了全国政权,虽然领土地域的根据地已不存在了,但“人心根据地”一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非常注重“人心根据地”建设。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2294字的开幕词,56次提到人民,并用毕生的精力防止人变质、党变修、国变色。习近平十八大主政以来,对腐败零容忍,以非凡的勇气“打虎”“灭蝇”“猎狐”,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202次提到人民,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根据地》让历史告诉未来: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就能永得人心,长治久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