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18-02-01 2765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郭松民

大型史诗电视剧《换了人间》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和天津卫视热播。

这部剧时间跨越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这段时间,中国革命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包括北平和平解放、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渡江战役、上海金融大战、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解放新疆、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以及“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等等。

可以算作一部电视剧版的“建国大业”。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这部电视剧开播以来,不断有热心网友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微博私信的方式询问我的评价,我则忙着去扒《芳华》、《风筝》、《无问西东》这类大粪了——没有办法,你讨厌的东西总是比你喜欢的东西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直到最近才抽时间看了一部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总的来看,这部电视剧和以前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不小的进步。 

长达数年的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民间左翼爱国力量对新右派公知话语的阻击,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

像电影《建国大业》那样恶搞历史的现象,少了许多。很多人物更加贴近真实了。

比如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换了人间》中就是一个一门心思要分裂中国的阴谋家形象,这比较符合他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

而马晓伟演绎的蒋介石,则一改张国立在《建国大业》中塑造的“悲剧英雄”形象,把蒋介石的沮丧、狂躁、狭隘、歹毒等演绎得惟妙惟肖,这也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据相关记载,蒋军“徐蚌会战”败讯传来,蒋在官邸中各种抓狂,“以脚踢人,连宋美龄亦不能幸免”。 

唐国强塑造的毛泽东主席形象,也一直是各个特型演员中与毛主席最接近的一个。

如果说古月曾经演出了毛主席的从容与自信,唐国强则演出了毛主席的智慧与“霸气”。

当然,由于毛泽东主席不世出的特殊气质,我一直认为他实际上是不能被扮演的,任何演员——无论他怎样出色——都只能从一个侧面接近他,而不可能真正形神兼备地扮演他。 

那么,《换了人间》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有的。 

最大的问题,是用“毛泽东的故事”代替了“毛泽东思想”。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换了人间》所独具,而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以毛泽东主席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所共有,而最近十几年又愈发严重。

毛泽东思想在二十世纪中国产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为亿万人民所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精神面貌和政治面貌,并极大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集东西方优秀文化之大成,是人类思想迄今无法逾越的一个高峰,中华民族能不能继承毛泽东思想并发扬光大,将成为在二十一世纪能不能引领人类前行,“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决定性因素。

正因为如此,类似《换了人间》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借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阐释并宣传毛泽东思想,让观众看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如何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国内外一切强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威力。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同时,还要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再现,让观众看到新中国取代旧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

新中国取代旧中国,决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亿万人民的翻身解放,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绝不仅仅是现在一般所谓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国家”,1949年至1954年间新中国的崭新性、人民性,是无与伦比的。

遗憾的是,执念于“毛泽东故事”的《换了人间》,过多着墨于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斗智斗勇,甚至暗战,强调了毛、蒋之间的“横向”之争,有意无意忽略了毛泽东领导的是一场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力,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自下而上地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纵向”人民革命,这就大大削弱了《换了人间》的思想性,使之降低到了一种类似《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相互争斗的水平。

换句话说,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地方,既不是西柏坡,也不是南京,更不是溪口,而是在广袤农村土地改革的现场,在百万农民推着独轮车、抬着担架支前的路上,在城市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队伍中……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遗憾的是,我们在《换了人间》中没有看到这些,只看到了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说到底,这还是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在作怪。 

我是在网上看这部电视剧的。不少年轻网友喜欢一边看一边发射“弹幕”,其中有不少“成王败寇”、“内战无英雄”、“蒋介石也是英雄”之类的“弹幕”,这就是他们对《换了人间》的评价,客观上,也是他们对《换了人间》没有更深刻地揭示新中国成立伟大意义的一种批评。

在历史虚无主义肆虐几十年之后,任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不可能继续人畜无害地“纯客观”再现历史了,它必须要有战斗性、针对性,必须在创作的全过程贯穿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反击的意识,否则就会为历史虚无主义背书。

在这方面,《换了人间》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少教训。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谈几个细节。《换了人间》已经很精致了,但也有破绽。

比如毛主席和黄炎培夜谈,竟要他做魏征,毛主席刚刚进城,就以唐太宗自喻,恐非谦虚谨慎。这段谈话于史无征,应该是编剧的即兴发挥,自以为是得意之笔,却损害了毛主席的形象。

还有,国民党保密局长毛人凤佩戴上将军衔,这也是错误的。

戴笠飞机失事死于非命之后,蒋介石大感伤心。因戴笠死时军衔是少将,所以蒋介石规定军统人员军衔一律不准超过少将。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此外,李宗仁和程思远谈话时,一口一个“我们桂系”如何如何,更是匪夷所思。

北伐以后,蒋、李结怨甚深,蒋一直指李宗仁、白崇禧为“桂系军阀”,敲打李宗仁,而李宗仁则最恨别人称他是桂系,更不会以“桂系”自称,充其量说“广西方面”如何。

这些虽是小瑕疵,却破坏了全剧的严谨性。

《换了人间》:“毛泽东的故事”与“毛泽东思想”

总的来说,《换了人间》算是中规中矩,正说历史,但主流舆论也对其本能的排斥,他们还是热衷于炒作《无问西东》、《风筝》之类虚无历史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毋宁算是对《换了人间》的褒奖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12
1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