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的英雄旋律

作者:朱向前 来源:解放军报 2019-09-02 700

培根铸魂的英雄旋律

朱向前

培根铸魂的英雄旋律

站在7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新中国军旅文学所走过的历程,恰似一条壮丽的大河,波翻浪涌,卷起千堆雪,放歌时代的乐章;展望她的未来,必是天风海涛东流去,奔腾向前,奏响新的英雄旋律。她的千回百转和冷热沉浮,记录了人民共和国和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艰辛步履,反映了中国军人70年的光荣与梦想,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文学的演进轨迹。

当代军旅文学是在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岁月中诞生的,当人们在凯歌声中油然而生对胜利的追问和对战争的回忆,军旅文学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先活跃起来的一批军旅作家多以自己亲历的战争生活作为主要素材来进行创作,而且通常采用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体裁是长篇小说。譬如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此外,一些著名短篇小说也多取材于战争年代,譬如孙犁的《荷花淀》、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茹志鹃的《百合花》、石言的《柳堡的故事》等。再加上收获于朝鲜战场的诗歌《枪给我吧》(未央)、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小说《团圆》(巴金)、《三千里江山》(杨朔)等一批声名卓著的战争题材作品,战争文学不仅成为军旅文学的“主流”,而且也是整个当代文学的“主流”,在为新生的共和国著史和为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塑形诸方面都发挥了培根铸魂的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吹响之后,李瑛、雷抒雁等部分诗人超越惯常的军旅诗歌思考视野和思维定势,进入到社会、政治、文化层面的反思和批判,勇敢地拨响时代琴弦的最强音,为军旅诗歌赢得了新时期最初的声誉。之后在南疆战事的影响下,更多诗人在战争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战争与和平。程步涛、杜志民、贺东久、刘立云等人在开掘军旅生活更新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上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诗人以豪放为标榜,产生了一批千行大诗,如马合省的《老墙》、李松涛的《无倦沧桑》、王久辛的《狂雪》等,在诗歌形式探索上走得更远的年轻一茬,如简宁、蔡椿芳、李钢、李晓桦、姜念光等,他们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中汲取养分,努力寻找诗歌本身的纯粹性,给当代军旅诗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革新。

继军旅诗歌发轫之后,一批以部队新闻工作者为先锋的报告文学作家脱颖而出成了弄潮儿。他们长期练就的政治敏锐性、深入扎实的采访手段和倚马千言的笔头功夫,都获得了用武之地。钱钢、李延国、江永红、袁厚春、徐志耕、大鹰等人频频出手,《蓝军司令》《奔涌的潮头》《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作品接连获奖,使这一生动活泼的文学品种,由附庸地位转而蔚为大观。

进入21世纪,少数大体量、高质量的军旅报告文学作家有如孤岛耸峙,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一大一小”。大是王树增“非虚构”的宏大叙事,小是余戈异军突起的“微观战史”写作,成为当下军旅报告文学的标志性存在。

整体而言,军旅小说仍是军旅文学最强大的重镇。相较于当代文学,军旅小说有一点滞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虽然有徐怀中、邓友梅、王愿坚、石岩等前辈作家发表了《西线轶事》《追赶队伍的女兵们》《足迹》《秋雪湖之恋》等名作,但还是单兵作战,难成阵势。真正标志着新时期青年军旅作家集团冲锋的“信号弹”恰是1982年间朱苏进的《射天狼》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两部中篇小说一南一北的问世,这不仅拉开了新时期军旅小说进入高潮的序幕,而且以此为象征,开辟了反映“和平军营”和“当代战争”的两条战线,一大批青年军旅作家如刘兆林、唐栋、朱秀海、简嘉等在这两条战线大显身手。待到1986年,莫言著名的《红高粱》又开辟了第三条战线“历史战争”,引导了一批没有战争经验的青年军旅作家写出自己心中的战争。至此,新时期军旅文学也藉此进入全盛时期,掀起了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第三次浪潮”。

上世纪80年代军旅小说紧随时代步伐,在思想深度上,向现实主义的幽深挖掘,寻觅和平时期军人的历史定位和战争中人性的裂变与闪光;在题材广度上,展开了广阔壮丽而绚烂的人民军队生活画卷;在艺术形式上,从叙事结构、语言修辞和感觉方式等诸多方面实行变革。这一时期的军旅小说完成了革命性突进,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篇和才华横溢的作家,部分作家作品甚至已经表现出了努力与世界战争文学对话的追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挑战与机会并存、淘汰与新生同在的双向动态演进中,军旅小说和作家队伍出现了新的景观。首先是一批崛起于80年代的青年作家,经过十余年的文学训练和人生历练之后,艺术技巧、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都趋于成熟,开始跃上一个新的境界,他们先后创作出《炮群》《醉太平》《穿越死亡》《末日之门》《兵谣》《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亮剑》等长篇厚重之作,初步实现了军旅长篇小说继“前17年”之后的再度繁荣。其次,是一批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小说新人阎连科、陈怀国、赵琪、石钟山等在沉寂中脱颖而出。他们以更加个体化的“青春角度”切入当下的军旅现实生活,再次印证了反映军队生活的文学必须在不同的时代找到不同的代言人的特殊性。而通过农家子弟入伍从军折射出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的“农家军歌”则是一个阶段内新军旅小说的“主旋律”。新一代中年长篇军旅小说作家日渐成熟,他们送来了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大潮的隐隐涛声。

新世纪初年,《音乐会》《楚河汉界》《我在天堂等你》《战争传说》《惊蛰》等军旅长篇小说佳作涌流,连绵不绝。军旅作家再次“突出重围”,长篇小说创作已由“涛声隐隐”的潮汛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潮。以这批作家作品为辐射,他们编剧、改编或被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不衰,充分显示了军旅长篇小说的“酵母”作用和辐射力量。

此外,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带来文学生态环境的遽变中,有一部分军旅作家的题材选择逸出了军旅范畴,步履坚定地直奔审美目标。与此同时,由于军旅文学开放品格所焕发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一批非军旅作家的热情投注,写出了一批军旅题材佳作。以军旅影视剧和“军地联手”为亮点,带动整个当代军旅文学一道汇入了波澜壮阔的“第四次浪潮”,形成了新中国军旅文学史上最为缤纷多元、气象万千的雄浑景象。

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2018年,两位军旅老作家徐怀中和彭荆风不约而同地在各自90高龄捧出了超越自我的高峰之作——长篇小说《牵风记》和《太阳升起》。真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徐怀中、彭荆风历经半个世纪完成一部长篇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是一场真正的马拉松,不仅是对才华、学识和生活积累的考验,更是对意志、质量,乃至定力、耐力和体力的挑战!“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与这样的老和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种新和快。军旅作家“新生代”已浮出水面,从青涩走向成熟。“新生代”军旅作家各自从熟稔的军旅生活出发,营造属于自己的一方“营盘”,写出了一系列暗含个人成长经历、富有个性化叙事风格的新小说。近几年,部分“新生代”作家主动突围,在更为广阔的军旅文学土壤之上寻觅新的写作资源。

再说“快”。进入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足以引发新的灵感,刺激新的想象,年轻的军旅作家应该勇敢地、敏锐地迈向第一线,做到“脚到、手到、眼到、心到”,投入火热的生活,获得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未来,相信我们年轻的军旅作家们,一定会写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