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作者:刘梦龙 来源:新潮沉思录 2020-11-22 809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刘梦龙

  亮剑3翻车了,披抗战皮的偶像剧这些年不少,但像亮剑3这样突破天际的,确实惊人。不过,亮剑3 最惹眼的还是它属于亮剑系列作品。应该说,亮剑,亮剑2,亮剑3,一蟹不如一蟹,这个系列发展到亮剑3已经和亮剑没什么关系了。

  但从根子上说,亮剑本身就有相当的问题,不过瑕不掩瑜,在当时是成功的。问题是,它好的一面没有获得继承,相关题材创作上却出现了错误的倾向,最后整出这么个笑话来。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亮剑这部作品当然是成功的,但对他的评价其实一直都很两极化。亮剑本身无疑是一部看起来很过瘾的作品,尤其是结合他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影视剧,它是很成功的。亮剑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两点,紧凑的剧情,爽点密集而恰到好处,打破当时定式的人物形象,使人眼界一新。但亮剑一直为人诟病的一点,就在他的人物形象创新上。

  亮剑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李云龙,李幼斌老师把一个充满了农民式狡黠的草莽英雄演活了。但这个人物是不符合高度强调组织纪律性,真实历史上人民军队指战员形象的,甚至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反面。像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不是没有,乃至还不少,但往往是作为反面教材和改造对象出现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大概是44年投日的传奇人物单德贵。直白说,从三湾改编起,我军历史上历次大的整顿,这些人都是改造的重点,大浪淘沙,他们要么改变,那么就成为革命队伍的掉队者。

  说穿了,亮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基于历史的人物形象,而是那时许多人想象中的军人形象。李云龙与其说是一个革命干部,不如说是某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有脾气也有办法的能人。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赵刚,楚云飞等人物身上,他们是形象是成功的,但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又是背反的。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亮剑的电视剧比起原作其实已经有了进步,这部影视作品,其实是一流的编剧和演员挽救了一部并不出色的伤痕文学,但先天不足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于创作者。这只能说明,当时在整个社会氛围里,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叙事已经有了普遍而重大的偏差,一些黑白已经长期颠倒,并成为人们脑中固化的形象。

  当然,亮剑到底还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尤其在当时,人民军队的形象受到广泛抹黑污蔑的大背景下,它是起了正面意义的。只能说,在当时,它身上已经表现出了诸多后来影视作品不断加剧的问题。至于像亮剑3这种和一代亮剑没有一毛钱关系的纯商业衍生物,出再大的问题,也不能怪到一部十多年前的作品身上。这些问题发展到后来匪夷所思的地步,想必也是原来的创作者始料未及的。问题的关键,还是为什么好的东西得不到继承,错误的方向却愈演愈烈。

  表面的问题很好理解。就像一开始就说的,亮剑3就是一部套皮青春偶像剧,它和小时代的的血缘关系可比亮剑近多了。抗战剧的火热背后是以抗战为背景,各种题材电视剧的涌入,相应的就是各路创作者在借着这个皮套来发挥自己原来的特长。需要沉淀和投入成本去复原历史的严肃作品既不符合他们创作的惯性,也不符合流量时代赚快钱的市场要求。其实我们看到的抗战剧,换一个架空背景也没有任何问题。不外乎是抗战这个标签在当代中国,代表着安全又有一定热度,自有其商业价值,但也就值一个标签的最低投入。这种对历史高度实用主义的做法,在当代中国很普遍。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更一进步说,也不完全怪创作,这和受众也有关系。如今,看电视剧的到底是那些人?肯定不是那些对近代史熟悉,喜欢在网上给各种穿帮挑刺的一小撮军事和历史爱好者。这些人看似声音大,消费力并不强,还要求多,嘴巴刁的很。这些作品讲的是以量取胜,它的受众是你们年长退休后,没事在家里看电视解闷的老父母,是爱看小鲜肉和大长腿的粉丝。为什么亮剑3要喝咖啡,抹发胶,他的重点就不是革命或者打仗,而是俊郎靓女们,争奇斗艳,这本来就是它的核心。

  相应的,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亮剑好的一面没有被继承,它的缺点却被不断放大。对这些量产的模式化作品来说,任何深入的挖掘和细节的考究,都是在增加成本和浪费时间,只有最简单的套路才是最实际的。也正因为这种学习是生硬而肤浅的,最后不免就出现了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乃至于邯郸学步。

  文艺创作上,这种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讲了一些当时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相当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看见这种东西。……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对此主席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八十年后,我们再来看,我们恐怕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如今的许多创作,问题和当年并无不同,而很多人走的道路则正好与当年提出不断的办法背道而驰,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的。

  所以也没必要给亮剑3上纲上线,你说它解构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苦难与辉煌,它虽然起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人家压根也没那个想法。可怕的说不定倒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很多人已经不把近代革命的艰苦历程当一回事了,在相当多的人群中,这根弦已经不是松,是没了。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所以,亮剑3并不可笑,它自有自己的逻辑和赢利点。这件事之后,想必它的创作者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和他相比,那些是不那么可笑的东西被人们习以为常,这才可怕。说到底,经过多年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灌输,中国近代的历史叙事已经被扭曲的面目全非。革命者的形象,反动派的形象,都已经极度淡化了,而另一些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东西则被硬塞进人们的脑子里。

  真实的国军什么样呢?畏敌如虎,上下惯于推诿扯皮,45年5月还被人打掉战区司令部,拉壮丁来的士兵普遍夜盲,瘦如麦秆,作战动辄杀良冒功,为求财不惜把军粮倒卖给日本人。现在我们一想起国民党军队是什么样呢?笔挺军装的正规军,严肃刻板,抗战主力;真实的八路军,新四军什么样呢??机智灵活,令行禁止,延安当时书报的阅读发行量堪比上海南京,士兵行军还不忘在背包上挂上生字学文化。共产党的军队是当时中国唯一有刷牙喝开水习惯的军队,哪怕饿到吃榆树叶,也不准在村庄周围和老百姓争树叶。

  现在我们一想起八路军,新四军是什么样呢?衣装褴褛,游击习气,要么匪气十足,要么呆气十足。真实的敌后斗争,深入工人农民,同吃同劳动,一支驳壳枪就敢开辟一个县的根据地,一年牺牲三个县长。现在我们一想起敌后斗争呢,就是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衣着光鲜的饮食男女。真实的国共斗争,进步和落后的斗争,现在我们一想起国共斗争呢?那就是各为其主的争天下。

《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老话说,软刀子割肉不觉疼,如今,这些刀子已经划得很深了。所以我们才说,舆论就像阵地,你不占领,总有人会去占领。甚至,本该去占领阵地的人不但不去占领,还和敌人吃一锅饭,把那些试图自行抗战的普通人看做是无事生非,打算抢饭碗的碍事者,严防死守。亮剑3的诞生,除了娱乐至死,更有这种无所作为,乃至推波助澜。

  开玩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讲正经话被人当做开玩笑,甚至让人如临大敌,那整个风气才是让人窒息的。高尚的事业怎么样让它失败?首先就要让它失去高尚。对近代革命正义性和理想色彩的磨灭,与对大众的驯服是相辅相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在人们不知不觉间完成社会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偷梁换柱。

  亮剑3的翻车,是好事,说明人们对历史的态度还是尊重的,对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还是认同的。但如果始终是知而不改,那么这种尊重和认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还能维持多久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4
1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