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支前记:车轮向着炮火飞转

作者:王安华 来源:大众日报 2013-06-18 1097

  1948年9月 16日,济南战役打响。我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攻击,同时又以8个纵队部署在滕县、邹县、金乡、巨野一线,准备迎击徐州北援之敌。就在这一天,莒南县由科员庄宏春带队的支前大队集结出发,直奔邹县,为我军打援运送弹药和粮食。是年,我18岁,党龄 1年,名列其中。支前大队两人一辆小推车,一推一拉,每人带一床褥子、一件蓑衣、一个饭瓢,轻装上阵。

  9月24日,我军攻克济南,歼敌 10.4万人,俘获王耀武。由于济南战役迅速结束,使徐州之敌未敢北援。此后,我们与胶东支前队伍会合,随华东野战军马上转入淮海战役。在以后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淮海战役逐阶段的推进,我们先后由山东到江苏再到安徽、河南,历经新安镇、碾庄、曹八集、徐州、褚兰、口子、陈官庄等重要战地,日夜在血与火中穿行,将一车又一车弹药和粮食送往前线。

  昼伏夜奔

  任务紧急,上路就小跑。为了保密和安全,走夜路,走小路,走隐秘之路。到达邹县后,因我军不再打援,所以我们支前的任务是运送粮食到临沂李家庄,往返两趟。10月底的一天傍晚,我们赶到曲阜北的吴村火车站,夜间装车,全部为手榴弹、炮弹、子弹等弹药,每辆小推车装四大箱。紧接着启程,途经临沂、郯城,直奔苏北新安镇方向。此时,我华东野战军千军万马正向淮海战场前进。我们支前车队过郯城后,白天隐蔽,夜间行走,在车轴上抹上肥皂,不让发出“吱吱”声。

  木制独轮小推车行进最喜晴天硬道,最愁雨天路泥泞。在天高气爽之夜,行走在平坦的小路上,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撒开双腿一溜烟,无人言语,只听见脚下沙沙作响。小车一辆跟着一辆,排成了蜿蜒前行的长蛇,一夜走100多里不觉累。如果碰到阴雨天,困难和麻烦就大了。在一个叫向村的地方,由于连天阴雨,路面被雨水泡得软绵绵的,成了我们的拦路虎。踩下去,泥水没到脚脖,抬脚时,脚拔出来了,鞋却粘到泥里了。我同村的王守庭干脆脱了鞋,光着脚前进。由于车负辎重,天黑路滑,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很大的气力。一遇到沟壑,就得七八个人合力将小车抬过去,一道沟就得误一两个小时,而过了沟就得飞跑,否则就会掉队,直跑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再停下时,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像冰做的盔甲裹在身上,寒冷像一把利刃,直往骨缝里刺。我们就是在这种冷与热、慢与快的交替中克服旧的困难,又去面对新的挑战。

  寝食难耐

  4个半月的支前生活,我们以高粱为食。淮海战役打响后,更是食用未脱壳的高粱磨糊蒸成的饼。这种饼,巴掌大小,黑乎乎的,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红眼趴牯”,嚼在嘴里,干渣渣、苦涩涩的。有时高粱发霉了,做成的饼更难咽。每天夜间赶路,天一亮找地方住下,然后将未脱壳的高粱放在水里漂去浮皮,上磨推糊,再蒸成饼。在曹八集战役阶段,高粱吃光了,只好以黄豆充饥,结果吃得拉肚子,更难忍受的是连续七天未吃到盐,吃饭如同嚼蜡。所以到了褚兰,我买了一小根咸黄瓜,大家你咬一点我咬一点,放在嘴里不停地咂,都齐声说:“真香啊!”

  住宿,最严格的条件是隐蔽和安全,这丝毫不能大意,除此外,哪儿都能躺。在徐州,我们睡在地瓜窖内,霉气熏人,憋得大口喘气,醒来头昏沉沉得大半天;在葫芦村,睡在野外高粱秸堆里,几乎冻成了冰棍;在褚兰,睡在驴棚里,与驴为伴,腥臊臭气刺鼻。还有树林里,破庙里……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在曹八集,与我军士兵住在一起。士兵们连续作战多日,个个眼睛布满血丝,睫毛上沾满眼屎。有的负伤挂彩,有的满身泥土,但人人脸上充满坚毅。有个胶东籍的战士,清瘦细长,我问他成家没成家,他说:“定亲了,可没敢娶。”我好奇地问怎么回事,他若有所思地说:“参军前媳妇要过门,我没同意。你想,自己死活打完仗才知道,咱可不能坑人家呀!”那声音,悲怆里透着怜爱,那神情,善良里渗着惋惜。我安慰他说:“老天会保佑你的。”他话锋一转说:“谢谢你们了,你们及时把弹药送到我们手里,保证了我们的胜利。”看看他们入枪林,顶弹雨,把生命置之度外,我们更坚定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一枚银元

  在家出发时,父亲递给我一枚银元,深情地说:“你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这是你奶奶传下来的,带上它,到最急需的时候用。”接着银元,看着父亲苍老而担忧的脸,我的心也沉甸甸的。我是家里的独子,虽说是支前,但也要出入战场,吉凶难测。这枚银元,寄托着父辈的希冀,那就是保平安,求胜利。我宽慰父亲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完成任务平安回来。”我小心地包好银元,揣在怀里上了路。

  一路上,困难重重,危险四起。饥渴、寒冷、疾病、伤亡随时可能发生,但是我没动过使用银元的念头。11月底,我们到达褚兰。刚停脚,我弯腰放车,怀中的银元竟然掉了出来,正巧砸在脚上。这时我低头细看,鞋已经磨得前露脚趾,后露脚跟,无法再穿。我想,支前推车走路靠的是一双脚,必须好好保护,才能走得稳,行得快。仗不知还要打多久,路也不知还要走多远,没有鞋是不行的。也许银元有灵,催我买鞋。于是我用这枚银元买了一双“万里”牌胶鞋。穿着这双鞋,翻山越岭,淌河过沟,圆满完成了支前任务,又平安地回到了家。

  舍生忘死

  11月14日,我军向被包围在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展开猛攻,前线急需弹药和粮食,伤员也急需运下来。我们支前车队当夜推着弹药飞速过运河铁路大桥,向着我军前沿阵地急奔。照明弹不时在空中闪亮,被消灭的敌兵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路边。到达驻地后,马上向前方运送弹药,送到后立刻返回装车再送上去。 此时,黄伯韬兵团困兽犹斗,作垂死挣扎,炮弹雨点般倾泄下来,敌机疯狂地投弹轰炸,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战斗异常惨烈。我们推着车,冒着不时炸响的炮弹,躲避着,飞跑着,惊恐胆怯一扫而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车轮向着炮火飞转,决不让我军战士缺一粒子弹。至11月22日,敌12万人被我军歼灭,黄伯韬也被击毙,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我们也经受了战火的洗礼。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我们到达安徽的褚兰镇。11月29日下午,不知何故,我的肚子剧痛起来,豆大汗珠往下滴。部队的卫生员给我针灸,在肚子上下了七八根针。刚下完针,接到紧急通知,说徐州方向的敌人突围可能经此地,要我们迅速转移。我只好躺在小车上,用瓢扣着针,由同伴推着走。第二天疼痛总算减轻了。几天后,我们到达口子镇,住在镇外的一个小村里,当晚,我军包围杜聿明集团的部队在口子镇吃了一顿晚饭,结果第二天一早,敌重型轰炸机轮番轰炸口子镇,一直持续到傍晚,口子镇硝烟四起,火光冲天,被夷为平地,连石牌坊也被炸得只剩一截残座。其实,我军并未在口子镇宿营休整,我们自己也庆幸未投宿口子镇,躲过了一劫。

  1948年12月15日,我军歼灭黄维兵团,活捉黄维。1949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支前任务完成,我们就地卸了弹药箱,启程返家。1月26日,即农历腊月28日那天,我们平安到家。

  淮海战役过去了60年,我由当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走到了垂垂暮年,但那充满血与火的支前日夜,却铭心刻骨,时时撞击着心灵。

  淮海战役的支前运动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在 1948年 9月进行的济南战役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 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 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淮海战役中,我中原、华野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以劣势装备和60万兵力歼灭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战争奇迹。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规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功不可没,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就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发起之初,就兵力而言,敌强我弱。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淮海前线将领们敢于在此与强敌决战,所依赖的远不止这60余万部队,还有威力雄厚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解放区人民,80万敌军所面临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 20.6 万副,大小车辆 88.1万辆,挑子 30.5 万副,牲畜 76.7万头,船 8539只,汽车 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 9.6 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据史料记载,淮海战役前后,山东胶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支前运动,共动员了260余万人次参加支前活动,真正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

  在气势恢宏的淮海决战前线和广大后方,各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最动人的场面,是几百万推着小车运送粮食的民工大军。 当人民解放军在陈官庄地区围困杜聿明集团时,前方战事一度平静,后方运输线上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各解放区通往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后方人民的全力支援,为解放军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强的后盾。

附文  解放军报:543万人在淮海战役中支前 65昼夜决定中国命运  

淮海战役支前记:车轮向着炮火飞转

淮海战役纪念馆内用声光电形式展现的淮海战役全景图的局部。 本报记者 孙学宝摄

  本报记者 郑蜀炎 朱 达 特约记者 周 林

 

  即便是在60多年前最惨烈的战场探寻,满目亦是“细雨乡关路,桃花浅淡中”。

  徐州、蚌埠、碾庄……当一个个重叠着现实与历史的地名从车窗外掠过时,记者不由地想起导游们常说的一句词: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区别在于,追寻红色足迹之旅的导游是历史。

  关于此役,交手的敌我双方有着不同的称呼——由于战场是东起海州西至淮河,因此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而国民党军则依据其占领的城市要地,称之为“徐蚌会战”。无论叫法如何,战役的结局对垒双方都一致认可——这65个昼夜的决战,决定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但是,记者披览的史料表明,我们的对手似乎始终对这样一些数字对比感到困惑:兵力80万-60万;火炮4215门-1364门;坦克215辆-22辆;飞机158架-0架……实力对比之悬殊不言而喻,可为什么仗偏偏输得这样惨呢?

  毫无疑问,这些数字当然是战场上的砝码。但是,在历史的投影中,他们没有看到,也理解不了另外一些更宏大的数字,而正是它们,在战争的开端已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淮海战役——数字的战场

  白刃喋血、烽火铁骑、群雄争锋、风云际会……关于这场战役的许多故事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在数字面前,一切惊险的传奇和瑰丽的诗歌都失去了分量。

  事实上,伟大的战争图景是用壮阔的数字勾画出来的。

  有这样一份电报让记者久久思考——194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发出如下指示:“参战部队每人慰问一斤猪肉、5包香烟,不抽烟的慰问同等价格物资。”

  大战在即,千军万马的生死博弈,瞬息万变的运筹帷幄……最高统帅部有多少事要做啊,但这一斤猪肉、数包香烟的区区之事,却作为军委指示下发,足见战场保障、后勤供给之重要、之紧迫。

  无论是老话讲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是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观念,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后勤物资保障。那么,60万大军需要什么——

  粮食:每天必须保证500万斤,战役期间需要筹备9.6亿斤;

  弹药:除了部队携带量外,至少还得补充300万吨;

  担架:作战就有伤亡,需备20多万副;

  被装:渐入冬季,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双棉鞋……

  而且,需要保障的作战地域,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5省,纵横3000公里;

  而且,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后方,没有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

  而且,恰如聂凤智将军所说:战役打的就是时间差,为了赢得时间,部队每天以70公里速度开进,利用夜间、风雪天出击……都是家常便饭……

  这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是怎样完成的呢?一位老战士说得好——我军的后方,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小推车上。

  这决不是形容。且看下面的数字——上述所有的这些辎重装备、弹药粮秣,80%是由支前民工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实施完成的。为此,一共出动小推车88万多辆,挑担31万副,而上阵的民工达543万人。或者换一个说法,那就是每一个战士身后,都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战。

  与此同时,在纵横5省的战场上,还有上百条水陆运输干线,数百处兵站、民站、粮站、伤员转运站……星罗棋布,组成一张庞大的支前保障网……

  有一个数字震撼着记者:战役胜利后,人民筹集的军粮还剩余约5亿斤。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的解放区的人民刚刚翻身解放,家里并无存粮。加之连年天灾、土地歉收,人民依旧缺衣少食。但他们却勒紧裤带,把一碗一瓢省下的粮食,毫无保留地送到前线。老百姓知道粮食的分量,如一首歌谣唱的:粮食就是命根子,打赢敌人的老本钱。

  采访中,记者看到败军之将邱清泉战前写给团以上军官的《和刘伯承作战的秘诀》,摆兵布阵说的倒也是头头是道,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坦克卡车,竟败于小推车。小推车者,木制独轮车也,中国老百姓当时最常用的古老运输工具……

  人民支前“本纪”

  “本纪”原来是指王者的传记,出自《史记》。然而,当采访完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的支前事迹后,记者却毫不犹豫地将本章冠以“本纪”。

  有一部描写淮海战役的电影,内容早忘了,影名却陡然涌入脑海——《今夜星光灿烂》。是的,那543万人民群众,就像历史天空的满天繁星,我们不一定都能叫出名字,但那苍穹星光却永远灿烂。

  浩瀚江海,只能掬水一瓢。让我们从淮海战场的几个顺口溜说起吧:

  红高粱、红辣椒和红萝卜咸菜,这就是著名的“三红”——支前民工们车上装的是大米、白面,自己吃的却是自己带的这“三红”。一首歌谣至今听来依然让人心涌热流:“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

  蓑衣、竹竿、葫芦瓢则为支前“三件宝”——运输征途漫漫,蓑衣抗风雪,竹竿趟河流,葫芦瓢盛饭舀水当脸盆。山东泗水县“模范运输团”由907辆小车组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小推车队伍仅用3天就辗冰踏雪200多公里,运粮5.6万公斤。不要忘记,带队的是年仅18岁的姑娘朱永兰;山东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带领支前小车队,从家乡山东省莱阳县出发,随军转战整个淮海战场。

  担架、担架车、担架篷被称为支前担架队的“3大发明”——根据战场实际,担架有抬着走的、拉着行的,更有可防风挡雨的。战役中,战场上担架队完成了9.8万伤员的转运任务。为了保护好这近10万个生命,他们用身体掩护伤员、用喝水的瓢给伤员接大小便,甚至在自己受伤后,依然以钢铁的意志坚持完成转运任务……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元帅专门为担架队写下的一首温情小诗同样令人难忘:“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不需去问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淮海战役胜利后,颁发给支前民工的一面锦旗上已经把答案写的明明白白——支前,人民自己的事业。

  今天新闻里的数字

  采访结束时,又一件新鲜事抓住记者的眼球——5月9日,我人民海军第七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顺利归航。军舰在舟山军港刚刚靠岸,专程赶去的徐州市领导和许多市民就捧着鲜花拥簇而上。这个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一夜间成为了徐州的热点消息……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每个徐州老百姓都会充满自豪的告诉你——参加护航行动的,有咱们的“徐州”舰。

  作为淮海战役的中心战场——徐州,就是这样与我们的军队融为一体。

  ——淮海战役纪念馆不远处便是著名的“双拥模范街”,近千名个体工商户共同签订了《拥军优属公约》;

  ——徐州群众建立起“拥军培训服务中心”“拥军法律援助中心”等1457个拥军实体专业组织,专业涵盖70多个领域;

  ——徐州驻军与街道社区、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结成军民共建对子224个,至今徐州市已经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新闻里还是一个个的数字,尽管和战争年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它们同样在勾画着另一番壮美的图景。

  多年后,邓小平同志用他那特有的简洁语言,对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评价道:“还是那句老话,是合格的。”

  这评价当然也属于淮海大地上的人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