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作者:李小飞刀 来源:补壹刀 2018-03-06 1883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李小飞刀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总理(音磊,三声)故里”

当淮安人用苏北乡音念出这几个字时,语气里总带着几分自豪。

淮安城小,市区面积不过3千多平方公里。除了淮扬菜,周总理就是淮安人与五湖四海乡里乡亲迅速找到共鸣的首选。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坦率地讲,周恩来对老家人,是算不上很的。

他为亲属定下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他多次力主平掉淮安的祖坟。

在平坟期间,曾遇到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以及淮安地方的冷处理,但周总理平坟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1950年, 周恩来与八婶母在西花厅合影

1965年,因为担心乡亲们想不通不肯平坟,周恩来决定派一位亲属前去做工作并督办此事。

弟弟周恩寿自告奋勇前往。但是周恩来没有同意,因为考虑到弟弟的身份,回去后省里、县里都要接待,既影响当地工作,又造成浪费。

而侄儿周尔萃母亲在淮安,是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总理就派侄儿担负这个任务,临走之前,他明确交代,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

尔萃回乡后,做通周家有关亲属的思想工作,说服了淮安县委和地方干部群众。农历除夕,周尔萃、嫂嫂孙桂云以及30多位当地生产队的农民,将他家在淮安东门外的七座祖茔全部平掉,棺木就地下沉,坟地也交给了当地生产队耕种。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总理弟媳刘淑媛(右三)等亲属凝视祖坟碑

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满意,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汇款人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周恩来”3个字,在附言一栏内还有几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

自12岁那年离开之后,他始终没有回过乡。

上世纪50年代初,淮安人非常盼望周恩来能回家乡看看。为此,淮安方面专门拓宽了南门大街等街道,疏浚了周恩来小时候曾经划船游戏过的文渠,维修了标志性建筑文通塔和镇淮楼。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文渠

然而,直至1976年噩耗传来,淮安人也没有看到文渠水载着淮安的儿子归来。

那淮安人怎样理解周恩来所做的这一切?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前,有座16米的剑碑,各由四根柱子组成棱形剑头。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

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刀哥,四根柱子外实内空,看似无形胜有形。寓意周恩来有“四无”,没有遗产、没有后嗣、没有墓地、甚至没有留下骨灰,但他的精神、品德、风范、业绩如丰碑般永远地矗立在人民心中。

看来,淮安人不但没有“埋怨”周恩来,反而读懂了他。

周恩来以他的“无”,在老家人民、全国人民心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到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周恩来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品格,时至今日,为何依然能让中国人温暖?

在西方,无论是早先的古罗马、古希腊时期,还是随后的中世纪,人们更多是从神性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伟人。他必得是上帝之子、或者半人半神。

直至现代,西方所推崇的完人,也大多是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以及甘地这样“道成肉身”的圣徒,他们代表了人性向神性的回归。

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超越一切的主宰人格的神。拥有完美人格的英雄人物也是人,但是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有伟大人格的人。

他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是一饭三吐脯的周公,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传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出师表》

他不是半人半神,却能以个人平凡的肉身,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为国家、民族做出很多贡献。

他也有痛苦悲欢,却能以不断的勤修苦练,提升和成就人格,实现治天下的理想。他的人格与人性,从不体现在那些使盲人复明、死人复生的“神迹”中,而是由点点滴滴的事迹相照出来。

故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所以,今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前后,一些西方媒体恶毒地攻击他是“中国共产党树立的最后一块道德招牌”,也就可以“理解”了。

他们看不懂中国人,他们哪知道,周恩来这块招牌从来不需要从人民中树起,他是人民的儿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人民。

周恩来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资料记载,1916年2月,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期间的一篇作文《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中,提及在外奔波谋生计的父亲:

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值)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一年的8月27日,周恩来在其父亲被辞退南去时,含泪记下了他“最是伤心”的一篇日记:

今早,生父以四点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

两个月后又写下:

此心之伤,实历两月,每当月夕风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想吾惠弟,尤难受也!

1918年1月2日,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思念已去世的嗣母陈氏,在日记中写道:

 “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易逝,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

2月12日,当周恩来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爹爹(嗣父周贻淦)和娘(嗣母陈氏)的坟还露出棺材在外边时,心里“越想越难受,恨不得即时回国,为家里处置这些事情才好”。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先生像

1942年6月底,周恩来因小肠疝气发炎住进重庆歌乐山龙洞湾中央医院动手术。而周父因多年奔波,身体不支,于1942年7月10日夜间在红岩离开了人世。为了怕刺激周恩来,时任南方局书记的董必武与邓颖超等商量,向他隐瞒了这个噩耗。

瞒在鼓里的周恩来知道父亲生病后还致信邓颖超说:

爹爹的症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东西愈少吃愈好,吃的东西必须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假使热再不退,大便又不通,则宜进行清胃灌肠,忽专当疟疾医。

直到两日后,从不小心说漏了嘴的报童口中得知真相的周恩来,当即“悲痛欲绝,恸哭不止”,并严厉责怪邓颖超:“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也瞒我?”一些同志闻声到二楼走廊,听到这些话,都为之感动得流泪。当天晚上,周恩来不顾自己病体初愈,为父亲守灵至拂晓。

他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

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说,周总理座机每次起飞前,机组人员总要事先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凡是看到要途经淮安上空的,总理就感慨地说:“这次又经过我的老家淮安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看故乡就好了。”

1959年,周恩来从广州开完会返京。当座机快飞临淮安上空时,他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踉跄着走向驾驶舱,对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袁桃园机长很快地降低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周恩来就低下头,神情专注地看着机翼下的故乡。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飞越淮安上空了,袁桃园问:“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直到这时,才在成元功的搀扶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总理坐下后,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空虚抽象的“爱”。中国人的仁爱精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由近及远、由亲到疏,自家到国,自个人小家环环推及到家国天下。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能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所以能为公益奉献、为大道献身。

这样的人格和风范,被中国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通过几千年的不断涵养培育,进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液,养成了中国人对具备这样人格的人物,自然而然的亲近和接受。

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政治家,就要具备这样的人格和风范。

周恩来,正是这样的人。

周恩来的人格既源自传统,又与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格”。

 

这个名字,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是《道德经》中刀哥很喜欢的一段话,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亘古长存,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运行不是为了自己;圣人之所以能为后世所铭记,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他们以“无私”成就了“私”。

周恩来没有遗产、没有后嗣、没有墓地、没有留下骨灰,而他的精神、品德、风范、业绩在我们心中长存。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名字,依然能让中国人念念不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8
0
0
0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