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心:提出“毛泽东思想”第一人,与毛主席在同一年去世
张如心:提出“毛泽东思想”第一人,与毛主席在同一年去世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主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整套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策略和理论,成为光辉的理论思想。
那么,“毛泽东思想”这个说法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张如心。
张如心是广东梅州兴宁县人,生于1908年,是我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也是最早从事毛泽东思想理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
那么,张如心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还得从张如心的革命经历说起。
张如心虽然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他一开始加入的,却是国民党,时间是在1925年,还担任过广东国民政府航空局宣传员。
1926年,张如心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就是在苏联期间,张如心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学习研究,他越来越认为这是科学的理论,是能够指导中国、救亡中国的理论,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
回国后不久,张如心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来到了中央苏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红星报》主编,从此开始从事我党的宣传工作,先后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大学宣传部长等职。
1931年9月6日,是张如心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他见到了毛主席,很快就被毛主席那平和而伟大的形象所吸引。
后来,张如心回忆说:“这一次会面的一切真是平凡极了,普通极了,原以为毛泽东总该是特别一些,不同一些,当天若不是别人介绍,我还以为他只是总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呢!毛泽东对人民亲切,和蔼,诚恳,不摆架子,不耍威风,不装腔作势,这些比起旧式的‘大人物’那‘一套’来说,也许是极其平凡的,然而只有这种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到了延安后,张如心被调到了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多次聆听毛主席的演讲,特别是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以及他的战略战术在抗日战场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张如心越来越佩服毛主席,开始研究毛主席的理论和实践,并用科学的方法开始总结和提炼。
1941年3月,张如心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后,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就是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并对毛主席的理论和策略加以概括,指出毛主席的一系列言论和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典型的结晶体”。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理论工作还没有日臻完善的情况,张如心能提出这样的说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41年底,张如心因为出色的理论研究工作,成为了毛主席的秘书,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
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通过与毛主席的近距离接触,张如心对毛主席的理论和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期间,张如心连续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其中最著名的要属1942年写的一篇《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
这篇文章的理论逻辑非常强,将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分成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三个组成部分,强调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毛泽东理论和策略的体系,脉络更加明晰,结构更加合理,被《解放日报》以连载的形式全文刊发。
前面有《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后面有《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这就为后来“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及后来“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因为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突出贡献,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党理论界的地位,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成绩。
后来,“毛泽东思想”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在党的七大上被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时,张如心也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七大,亲自见证了“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图:中排右三为张如心)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评价说:“就现有材料证明,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早在1941年首次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党内最早为毛泽东思想命名的杰出理论家。”
解放战争开始后,张如心被派往东北地区工作,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为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张如心继续担任校长,后来还担任过党史教研室主任,并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
1976年1月,张如心在上海病逝,享年68岁。8个月后,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党史纵览》《炎黄春秋》《梅州档案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