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力:山高水长 —— 回忆纪念我的父亲聂荣臻元帅逝世30周年
聂荣臻元帅
原编者按:
聂荣臻同志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为“厚道人”。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聂荣臻,四川省江津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 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6年,聂荣臻元帅的女儿聂力出版了《高山流水 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特别献给自己亲爱的父亲聂荣臻元帅诞辰110周年,母亲张瑞华诞辰100周年,同时献给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表达了女儿对父亲母亲深深的怀念。5月14日是聂荣臻元帅逝世30周年纪念日,特刊发书中女儿聂力写给父亲的话—— 《告慰父亲》。
1984年7月,聂荣臻在玉泉山疗养,图为全家福。
聂力:山高水长 回忆我的父亲聂荣臻
—— 告慰父亲
我常常想起父亲,我常常梦见父亲。在他居住了43年的老院子里,他坐在那把旧了的轮椅上,把自己置身于明丽的阳光下:他微笑着望我一眼,一言不发,而后,他微微抬起头来,深邃的目光望向湛蓝的苍穹。在他1992年去世以后,不知有多少次,我梦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姿势——静静地、深情地向着远方的天际仰望。
1981年5月1日,聂荣臻穿上军装,与夫人在院中高兴的合影留念。
我晓得父亲最想知道什么,十几年来,从卫星、火箭升空到“神舟”飞船上天,每当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我总是来到家中父亲的铜像前,像父亲生前一样向他报告成功的喜讯。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的“神舟”六号飞船就要发射上天了。那天晚上,我邀动得彻夜难眠。凌晨,我在父亲的铜像前献上一束鲜花,告诉父亲:今天上午九时,你和另外八位元帅的邮票纪念张,就要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一起飞向太空,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仿佛看到,父亲笑了……
在去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观看“神舟”飞船发射实况的路上,我的心情依然很不平静。我想,我对父亲述说的内容,也许父亲早就知道了。父亲的部分骨灰就安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那是他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将士们永久的宿营地。在那里,他能够看到高高的发射架:在那里,他能够最早听到火箭的轰鸣,最早看到卫星和飞船的升空,似乎他仍然在继续指挥着,永恒地关注着我国的航天事业…
1956年,聂荣臻与周恩来等一起接见,参加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科学家们。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由父亲拍板,并报经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批准,在甘肃西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设起新中国第一个尖端武器试验基地,这便是东风基地,也就是后来颇为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从这里起飞,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升空,中国的第一艘飞船,以及第一艘载人飞船也都是从这里翱翔九天的。这里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象征,这里创造的每一个奇迹,都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写照!
1960年10月21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核导弹试验。聂荣臻,钱学森,李福泽等仰望天空,非常高兴。
半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献出了生命。仅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有600多位烈士长眠在戈壁滩上。1987年5月14日,父亲颤抖着手,写下“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后来人们把它竖立在烈士陵园里。整整5年之后,也是5月14日,父亲撒手人寰。按照父亲的心愿,我们把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到他亲手题写碑铭的烈士墓地。这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墓地,因为这里安息的,既有元帅,也有将军、科学家和普通士兵。有这么多的部下在这里陪伴他,父亲并不寂寞。
是的,父亲并不寂寞。十多年来,虽然他安息在遥远的戈壁滩上,却仍然有无数的人来这里看望他和烈士们。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榕基、温家宝、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过。每次发射试验前后,总会有大批的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前来告慰他。更有少先队员排着队,把一束束沙枣花和胡杨枝放在父亲墓碑前。胡杨被誉为沙漠的精灵,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
记得1992年8月10日,江泽民来烈士陵园瞻仰,然后对基地的千部战士发表讲话,说:“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有许多同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牺牲在这里。特别是聂荣臻元帅,建国以后,他把大量心血花费在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导弹事业和国防科工委的事业上。我们深深地怀念聂帅,怀念他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深切关怀和杰出功绩。我们要永远学习和发扬聂帅对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不遗余力的奉献精神。”
1992年9月21日,在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李瑞环同志充满深情地说:过去搞原子弹、导弹,卫星上天,是聂帅在那儿抓上去的。聂帅逝世为什么这么多人震动?就因为他领着搞高科技有功,人们怀念他。聂帅就是集中兵力攻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据说,曾经担任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的张建启,每逢有重大发射任务,或者是遇到重要的问题,就会习惯性地来到我父亲的墓碑前,默默地跟他交流。不知他是给老人家汇报什么,抑或是祈求老人家在天之灵保佑他们成功?
聂荣臻陪同毛主席观看空军飞行表演
父亲离开这个世界10多年了,我却总觉得他依然活着,依然和人们在一起,因为他走进了很多人的心灵。“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任新民说:“现在都在讲,谁谁是什么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要我说,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就是聂老总。他才是真正的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没有他,中国航天根本搞不上去。当然是中央领导同志下了决心搞导弹,他也是中央的领导,他是下决心的最大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方面的许多事,从小到大,都是他一手办的。他不是一般的领导。”
著名女科学家林兰英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聂帅不仅是打仗的元帅,也是科技界的元帅。当初毛主席决策搞两弹一星是很正确很英明的…但决策再好,没有一个帅是不行的。搞科研也与打仗一样,打仗时不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元帅…在科技界,聂帅是当之无愧的元帅。”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我个人认为,在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方面,聂帅是作出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贡献的。他不仅具体领导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特别是像两弹一星方面的工作,而且他在科技界倡导了-种作风,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在他手下工作,感觉到有极大的一种激励的力量,成为推动人们不断向前、向上的一种力量。我觉得这是他的人格、他的品德所带来的力量。我在他的领导下,他给我这方面的感觉最为突出,使我终身难忘,使我能够下决心一定要献身于祖国!”
钱学森一这位当今中国的大科学家则充满深情地说:“在聂帅手下工作的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经历。”
1987年10月25日,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图为他与邓小平,邓颖超高兴的相互握手留念。
父亲是个非常含蓄而谦逊的人。在他生前,最不希望听的,就是别人颂扬他的话。可是在他去世之后,他获得了很多很多的赞美,也许其中不乏溢美之辞,但我相信,人们是发自内心的,人们是在真心实意地讴歌他。我常常设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听到这些赞美他的话,一生谦逊、儒雅的父亲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会摇摇头,谢绝听这些颂扬的话。然后,他就说:“我人党已70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这是他在遗言里说的话。
父亲在世时,很多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往往感到他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终日沉默寡言,看上去有点严肃:但他很少训斥人。他一生都是这样,很少训斥人,包括对部下和家人。有很多的话他都装在心里,轻易不说出来。他和我母亲一辈子极少吵嘴,甚至很少红脸,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可以说并不多。许多年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评价父亲的一生。想来想去,我只能用两句话来概括:“父亲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为新中国的创建贡献了前半生,二是为新中国的建设,为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后半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遨游了5天之后,顺利返回地面。天要亮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出房间,抑制住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的藤萝架下,来到父亲的那尊半身铜像前,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父亲。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之后,这尊半身的铜像便成了父亲留在我们家中的一种象征。我久久地望着晨曦中父亲的半身铜像,恍惚中思绪回到了5年多前,回到了父亲的故乡一江津…
那里,也有一尊父亲的铜像。
聂荣臻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所辖江津市)吴滩场郎家村石院子。在江津县县立中学读书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当地学生爱国斗争。
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夏就读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1923年春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任国民党驻巴黎通讯处处长。
1924年,聂荣臻在巴黎
1924年,聂荣臻到苏联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2月转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
1925年9月,聂荣臻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参与创建革命军队的工作。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同周恩来等主张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反击。7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军委并人中共中央军事部后,参与军事部的领导工作,是较早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直接掌握武装的共产党人之一。
1927年7月中旬,聂荣臻被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江西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8月1日在南昌起义中,聂荣臻于马回岭地区组织张发奎部第二十五师两个多团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失败后,转赴香港。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在起义军受挫的紧急关头,与叶挺果断决定撤退,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1928年后,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30年5月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
红军时期的聂荣臻
1932年1月,聂荣臻进人中央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是月21日致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支持毛泽东关于红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闽西、闽南地区发展的意见。4月,参与指挥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在部队驻漳期间,坚决执行毛泽东制定的城市政策和纪律,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同年冬起,与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战斗关键时刻,亲临前线指挥。
1934年10月,聂荣臻参加长征。长征中,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与林彪率部顽强抗击优势敌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央和军委纵队等部分红军渡过湘江。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渡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强渡大渡河,策应西岸红军夺取泸定桥。
随后和林彪率红一军团翻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为主力红军打开了前进道路。其问,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到陕北后,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1 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12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战时期的聂荣臻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任八路军第——五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与师长林彪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同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千余人,重创日军。
1937年11月,聂荣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八路军第——五师主力一部和党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月下旬起,日军2万余人向晋察冀边区发动“八路围攻”,聂荣臻指挥部队采取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集中主力寻机歼敌的方针,消耗、疲惫、打击敌人,在友邻部队积极配合下挫败了日军的围攻,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
1938年2~7月,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聂荣臻指挥部队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进行了三次破袭战。这一时期还派出部队开辟冀东、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据地。由于在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中,正确执行r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同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赞誉晋察冀边区是“模范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根据中共中央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1938年底起,聂荣臻抓紧时机整训了一批团一级的作战部队。1939年4月起,指挥主力部队,在八路军一二0师积极配合下,接连取得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以及晋察冀边区冬季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其中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曰军l 500余人,击毙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同年,他撰写了《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叙述了在边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总结了创建根据地的基本经验,宣传了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到1939年,晋察冀边区发展到72个县,人口1200万,部队有31个主力团近10万人,另有民兵等地方武装数十万人。
1938年9月,聂荣臻在蛟潭庄留影
1940年8月起,聂荣臻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部参加百团人战。先后组织指挥39个团和大批地方武装对正太、津浦、平汉、北宁、沧石、沧保等铁路、公路进行破击战,破坏了口军占据的华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1941年秋,在7万余日军对北岳、平西根据地大举“扫荡”时,部署主力相继转至外线,同时率领党政军机关近万人,在只有1个团的兵力掩护下,巧妙跳出合围圈,粉碎了日军围歼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企图。
聂荣臻(左三)与左权等红军部分将领合影
1942年,在斗争极其残酷,根据地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聂荣臻提出“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方针,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以打击和瓦解伪军、伪政权为主,相机袭击和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扩大游击区。至1943年,在敌后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领导晋察冀军民挫败了敌人1万兵力以上的10次“围攻”和“扫荡”,以及5次“治安强化运动”,从而扭转了晋察冀边区的困难局面。
1943年秋,聂荣臻奉命到达延安,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晋察冀边区的工作。后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8月11日起,根据中共中央实行全面反攻的指示,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解放了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和内蒙古)、热河省(今分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辽宁省部分地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聂荣臻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根据中共中央意图,陆续抽调大量晋察冀的部队和干部支持东北战场。1947年4月,指挥正太路战役,置增援之敌于不顾,集中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环节,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攻克正太路沿线7座城镇及井陉等重要矿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47年11月,在取得清风店战役的重大胜利后,聂荣臻又组织所部乘胜发起石家庄战役,创攻克坚固设防重镇的范例。
1948年5月,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同年3~9月,先后组织进行了察南、绥东、热西、冀东、保北、绥远等战役,共歼敌5.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平津战役发起后,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聂荣臻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作战,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还参与领导了解放北平的和平谈判,推动了北平(今北京)的和平解放。
1949年5月,聂荣臻给平津卫戍区部队讲话
1949年2月,聂荣臻兼任平津卫戍司令部司令员。9月,任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迅速整顿了平津地区的社会榭芋,完成了和平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所属25万人的任务。1949年10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
1949年10月1日,聂荣臻左任阅兵总指挥,这是他在陪同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阅兵
1950年初,聂荣臻任人民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全军的作战和军事工作,主要是部署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以及主持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精简整编,参与组建各军种、兵种领导机构和军事院校,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队武器装备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7月,聂荣臻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1956年4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在领导国防科学技术工作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贯彻中共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陛。
1956年,在参与领导制订《1956 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同时,组织草拟了“关于十二年科学规划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意见,明确了武器装备科学研究的奋斗目标。同期,积极组建机构,组织队伍,使国防科学研究力量迅速扩大。到1960年陆续建立了导弹、原子弹、飞机、舰船和军用电子设备等研究院并相应建成了各种尖端和常规武器的试验基地,以及必要的科研服务机构。
1963年4月,周恩来(左二)、聂荣臻(左一)、贺龙(右二)、张爱萍在中南海。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遇到严重困难,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技术援助的情况下,聂荣臻先后于1960年7月3日、1961年8月20日两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力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攻关,继续研制导弹、原子弹。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支持下,采取突出重点,任务排队,组织全国大协作,狠攻新型原材料、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大型设备等技术难关,进一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仅用5年时间、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并为远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研制常规武器装备和民用利研项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文化大革命”中,聂荣臻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成员而受到压制和打击。1969年夏,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聂荣臻与叶剑英、徐向前等一起,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国际形势,为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聂荣臻参与领导了人民解放军和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在坚持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自力更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精简和完善军队编制体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聂荣臻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他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特别是革命根据地建设。他认为,要胜利地进行游击战争,必须有比较坚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依托,行军作战要以根据地为依靠,兵员和供应也要以根据地为来源,离开了革命根据地就不可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如何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方面,聂荣臻提出,不断壮大与巩固以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相配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中心问题。没有武装就没有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他强调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地形与人民群众相比,人民群众是更为重要的条件。
要真正地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一方面要实现民主政治,给人民群众以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必须有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聂荣臻还提出,山岳根据地与平原根据地,以及各块根据地之间,必须相互支持,互为依托,才能生存和发展起来。他还提出,要坚持“巩固根据地与发展根据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地既要巩固,又要不断发展,要在发展中求巩固,在巩固中求发展。
他认为,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斗争。因此,根据地的建没也必须包括上述各方面的全面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挫败敌人的“总体战”。在战略战术思想方面,聂荣臻提出了这样的一些思想:集中兵力的思想。他认为,相对弱小的人民军队与强敌作战,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薄弱之处。灵活机动的思想。他认为,灵活机动的用兵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关键,因此,必须广泛运用袭击、伏击等作战方式,力争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局部服从全局的思想。
他认为,作为一个战略区指挥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局部服从全局的意识。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聂荣臻强调必须坚持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把“游”与“击”、“打”与“走”很好地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歼灭敌人。特别是他提出“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思想。对粉碎敌人的“围攻”、“扫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聂荣臻长期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以及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因此,他又提出了系统的国防科技思想,这是他整个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军事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聂荣臻的主要军事著作被收入《聂荣臻军事文选》。
1992年5月14日夜10日寸43分,聂荣臻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聂荣臻逝世后,江泽民总书记书写了“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题词。
聂荣臻逝世了,但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他为人的崇高品德,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聂荣臻元帅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