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如何增强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

作者:陈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7-30 165

编者按:这是陈云同志于1942年9月在延安写的一篇未曾发表过的文稿。原标题为《延安新干部党性薄弱现象及如何增强其党性问题》。该文原载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云论党的建设》一书。在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破亿之际,重读此文,我们认为对加强新党员的思想教育,全面提升新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极为有益!因此红色文化网特予刊出此文,以飨读者。

陈云:如何增强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

最近,中组部需调一批人去敌占区工作,其先决条件是,他们要在敌后有可利用的社会关系,或能找到立足过渡的关系。通过在各机关、学校寻找和与有关同志谈话,在条件比较合适的一百七十七人中,除少数人表示服从党的分配,接受工作外,其余大部分人均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或掩饰推诿,或当面拒绝。这些人都是抗战时期入党的知识青年。在国内外斗争日益艰难的时期,尤其在整风时期,竟有这样多的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观念如此薄弱,实在是相当严重的现象。

不服从党的工作分配的是些什么人呢?

第一,自称文化人的人。这些人表面上以无秘密工作经验或社会关系与身体不好等为理由,实际上自命不凡,以文学家、戏剧家、歌唱家自居,怕危险或离不开爱人。

第二,在社会上混过事,有些世故经验,抗战时走顺风入党的人。这些人在谈话时,尽量减少某社会关系的可利用程度,实际上是因家在延安,现在工作相当稳定,不愿做危险的事。

第三,年轻幼稚、苟安现状及对秘密工作恐惧,或在参加革命时即多少带有光耀门庭思想的人。这些人在延安机关、学校中是相当多的。他们除丢不开爱人、对秘密工作恐惧、怕危险外,还有不少是因为现在回去,没有一官半职,觉得对家庭乡里,面子上不好看。

第四,一帆风顺的大学生。他们原是少爷出身,参加革命时有赶热闹的成分。他们的社会关系并不坏,却要描写得无法利用,实际上也是离不开爱人,怕危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种人不接受工作的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因,就是没有为革命随时准备牺牲生命的明确观念。他们中也有人曾想到革命难免要牺牲,但最好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万一临到自己头上,也应尽量躲避。所以,遇到党分配有生命危险的工作时,他们总要用尽一切办法来推诿,而且为了推诿得很漂亮,使党不宜察觉,他们总有一大堆理由为自己辩护,什么自己“特殊”呀,“不合个性”呀,党还“不够了解”他呀,他“还不到牺牲的时候”呀。在他们看来,不接受党要求的工作,是因为党分配给他的工作不合乎干部政策。甚至少数人竟含有这样极端荒谬的思想,以为拒绝党的工作,实际是为了爱护党;如果接受工作,反而是一时的感情用事,党性不强,不替党爱护干部。

另外,从各种表示愿意接受工作的人来看,也还没有那种在延安牵挂多、身体弱、敌后关系不好,而能经过考虑,决心为了党的利益去牺牲个人一切的人。这说明,即使接受工作的新党员新干部,也还没有达到一个党员应有的党性水平。然而,尽管如此,毕竟去敌后工作的人,生命危险性是很大的,他们表示愿意去,说明他们的个人利益多少被克服着。这不能不说同他们过去受过的下层的相当锻炼或延安某些学校较严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新党员新干部中很少有能无条件接受工作的人,这是否意味着抗战后入党的知识青年和大革命或内战时入党的知识青年的质量有根本的不同呢?

从各时期参加革命的不同阶级出身上的人数比例上看,现在党员的质量虽较过去有很多差别,但并无根本上的不同。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均系小资产阶级,普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他们在每况愈下的生活中日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以至不断地加入到党内来。大革命和内战时如此,抗战后更加此。所不同的是,在三个时期中,随着环境的不同,斗争各有偏重,因而参加的人数比例不同,受革命的锻炼也不同。如果把大革命和内战时大批脱党的人算进来,那时的党员数目也是极大的。现在仍留在党内的大革命和内战时的党员,连牺牲的人算在内,同那时的党员数目相比,倒是少数。虽然在抗战后有不少人因抗日而加入党,但由于党教育和战争环境的锻炼,照样能把他们中的很多人提高到真正党员的水平。所以说,抗战时入党的知识青年比大革命或内战时入党的知识青年,虽有区别,但在质量上还是一样的。如果单就政治常识的水平看,由于大革命和内战以来政治斗争的增长,进步书报的增多,抗战时入党的知识青年倒比过去两个时期还要高些。

那么,为什么延安的新党员新干部会有这样严重的党性薄弱的现象呢?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延安的新党员新干部绝大多数是年轻的学生,他们生长在抗日的环境,又处在和平的边区,入党后就未得到适当的锻炼,有的还是“老延安”,几年来只在几个机关、学校转来转去,碰不到任何较大的困难。因此,他们的缺点很少有机会得到暴露和纠正,甚至还在无形中增长。如果看同样党龄的新党员新干部,经过几年前方的或下层工作的锻炼,则显然与长期在延安的新党员新干部有所不同。这更说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青年,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才能逐步消除其小资产阶级意识,增强无产阶级意识。

第二,我们在教育上的一些缺点或多或少助长了他们的不良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学校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使他们对书本上的条文津津乐道,无形中助长了其自高自大的态度和不务实际的作风。(二)组织教育中的某些不适当的做法,助长了他们投机虚伪的心理、自由散漫的习气和看重个人利益的偏向。比如,组织生活多流于形式主义,忽视真正的纪律教育;又如,分配工作或学习时,迁就得多;再如,党的建设教育未能着重强调个人服从党的问题,模糊了干部与普通党员的界限,等等。(三)本位主义的影响。比如,一些机关对于经过学习后仍旧要调回本单位工作的干部,往往直接将其送入某校或要求中组部送入某校,实际某校对其并不合适;又如,某些机关、学校暗地拉人,甚至中组部调动某系统的干部时,某干部本可接受调动,而原机关、学校却有意无意地示意其不接受调动;另外,还有一些机关采取不负责任的办法,当发现某党员思想意识不太好时,不去耐心教育,而用调工作、送学校的办法推出门了事。凡此种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某些新党员新于部的个人主义思想及不良倾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延安新党员新干部党性薄弱的原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因其有内在原因:所以,党性薄弱现象难免。因其有外在原因,所以,党性弱的现象完全可以防止或在短时间内得到克服。办法就是改变外在不好的因素,使它成为好的因素。要使一个党性观念不强的人较快地达到坚强的境界,可以用加强对其教育和锻炼的方法。这在过去老党员老干部身上得到过证明,现在前方的新党员新干部身上也得到了证明,在这次接受去敌后工作的人身上又得到了证明。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新党员新干部如何教育、如何锻炼。

根据目前新党员新干部党性薄弱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增强其党性的工作:

第一,加强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教育。利用这次整风的机会,以这些不接受工作的人为例,在各机关、学校展开讨论,以转移风气。要使人们了解,没有党就没有个人,只有在党性建立之后,个性才有可能建立与发展。每个党员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牺牲的决心,这是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必须明确自己是革命的牺牲者,而不是革命胜利的享受者。要知道,牺牲的场合,不仅在残酷的刑场上和战场上,而且还在极平凡的技术工作和事务工作上。在这些岗位上任劳任怨、千辛万苦、积劳成疾也是牺牲。牺牲的价值不取决于表面上代价的大小,而取决于党对它的需要。

第二,大批地分派新党员新干部到下层锻炼。在整风后将大批的延安新党员新干部派到地方上去,派到技术部门去,派到事务工作中去。对新党员新干部使用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其多走逆风,少走顺风。必要时,对某些新党员新干部要分配其不愿干的工作,以磨炼其意志。但组织部门在分派工作时,必须审慎行事,不得草率,防止出现更坏的结果。

第三,加强纪律教育。组织部门在分派工作时,事先必须多加考虑,一经决定,绝不准讲价钱,严格纠正过去的迁就作风。在安排新党员新干部工作与学习时,必须拒绝任何人的非组织路线的建议,严格纠正本位主义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不合组织纪律的作风。在各学校中及党的建设上,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强调无条件地服从党,强调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对违犯纪律的人,要及时地给予适当的纪律教育与纪律制裁。各级行政与党的负责人,应对过去纪律教育情况详加检讨和总结,并把纪律教育作为日常考察的一个内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