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作者:李明强 来源:洛阳日记创新学会 2018-12-25 1435

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李明强

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一、毛泽东写日记的故事

毛泽东的学生时代是一个日记盛行的年代,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他最佩服的近人同乡曾国藩,曾国藩从30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临死前一天,整整坚持了32年,对后世影响巨大。笔者2017年两次到湖南长沙毛泽东的母校第一师范旧址参观,看到很多史料都是来源于师生的日记。全校师生甚至校长都是写日记或日志的。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就是毛泽东当时的老师,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终其一生痴书如命,也随之养成了在所读之书上随时记下批语感悟的习惯。毛泽东的那时的日记很大一部分就是读书日记(札记、笔记)。

毛泽东在毕业前曾于1917年10月开始起担任学友会总务,在他主持下设立了《校友会记事录》,由成员轮流记录。毛泽东还组织学友会办起了工人夜学,又专门设立《夜学日志》,他均曾亲自带头写过一段时间。

1917年的暑期,他和好友萧子升结伴徒步乞行游学,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长沙周边的5个县,行程近千里,就那一次,毛泽东就写了好几本游学日记。在萧子升1959年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毛泽东的一段特殊经历》就有多处提到他俩在路上写日记的事。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也有多个相关日记的镜头,特别是毛泽东提到他那著名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就是游学之前的某一天在日记中写下的。毛泽东当年的游学日记在一师曾被广为传阅,称赞他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那时候,在第一师范学生所写日记并不是当作个人秘密,而是可以传阅的,甚至可以用来相互交流和切磋,毛泽东经常将自己的日记带给老师和同学看。他的日记还曾常常带到恩师杨昌济的家里被爱女杨开慧看到,杨开慧正是因为看了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才渐渐爱上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的5年半时间,他写的日记、笔记积攒了几大网蓝,他将这些日记送回老家韶山保存,可惜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军阀何键要派人去抄毛泽东的家,他的族人闻讯提前烧掉了他的大部分日记和笔记,他的私塾老师、堂兄毛宇居冒险从火炉中抢出了一本,就是如今我们还能够看到的《讲堂录》。

1918年毛泽东结束5年半的师范生涯,后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然而他自己基本上没有摸过枪,他靠的是自己强大的笔杆子。毛泽东后来的日记有所中断,他甚至有20年时间没有再写严格意义上的日记。1938年毛泽东重新开始写日记,第一段话就是“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可见,这时候毛泽东写日记的动力,不在于记载每天干什么,而是用于督促自己研究学问。他把写日记当作研究学问的工具。

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1989年9月16日采访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夫人董边,曾谈及田家英“为毛泽东保管日记”。董边曾见过毛泽东在1958年前后的日记。据她说:毛泽东不用市场上所售的那种日记本记日记。他的日记本与众不同,是用宣纸装订成的,十六开,像线装书。毛泽东也不用钢笔记日记。平日,秘书总是削好一大把铅笔,放在他的笔筒里。他的日记就用铅笔写,有时也用毛笔。毛泽东的日记本上没有任何横条、方格,一片白纸而已。毛泽东写的字很大,一页写不了多少字。毛泽东的日记很简单,记述上山、游泳之类生活方面的事。这个暑期毛泽东的日记不涉及政治,不写今天开什么会,作什么发言。

根据叶永烈所讲推断,毛泽东这部分日记至今并没有公开。

此外,毛泽东小时候还记过另一种特殊的日记——记账(或可称为理财日记)。这要追溯到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可是个双手都会打算盘的高手,凭着克勤克俭的精神和精明的商业头脑,除了务农还做起了小买卖,把毛家的“烂摊子”经营成了小小韶山冲里数得上的殷实之家。毛顺生治家很严,他相信“吃不穷,用不穷,人无算计一世穷”这句老话。他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家业的人,当孩子们刚到入学年龄时,就送往附近的私塾读书。他亲手教孩子们记账,训练他们双手打算盘,学会经商的本领。毛泽东就是6岁就开始识字,同时被要求学着为家里记账。1907年,13岁的毛泽东辍学务农,白天干活,晚上更是承担起代替父亲记账的重任,这种生活持续了两年之久。笔者认为,毛泽东这两年的记账生涯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毛泽东逝世后,中南海清理毛泽东遗物时发现他一家从50年代到1977年元月的详细家庭生活账(详可百度“毛主席生活账本”)。众所周知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时求学时数学成绩不好,但他领导中国革命一生运筹帷幄数不清的战争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小时候练就的记账童子功不无关系。

二、他人日记中的毛泽东

1、杨昌济日记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解放后见到领袖是人民群众人生的莫大荣幸,把他写进日记的人不计其数。其实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那时的他也经常成为老师和同学日记中的人物。譬如教授伦理学的教员杨昌济先生在他的《达化斋日记》日记就曾多次写到毛泽东,而且1915年4月5日曾专门为毛泽东写过一篇堪称标准的人物日记: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达化斋日记》第16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短短174个字对毛泽东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做了概括的描述,还对毛泽东留下“资质俊秀若此”的高度评价。这是笔者目前所找到的人物日记中最为典型的一篇,完全具备了人物日记的记人、识人、辨人等全部功能。

2、黎锦熙日记中的毛泽东。

除了杨昌济,在第一师范还有一位对毛泽东影响极大的老师兼好友,他就是黎氏八骏之老大黎锦熙先生,黎先生是我国语言文字学泰斗,黎锦熙从12岁写日记坚持到生命终止坚持了77年。在年龄上黎老师仅比毛主席年长3岁,但他在读书和治学方面确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当时,毛主席正处于“为学无头序”时期,而在黎锦熙的指导下,治学可谓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说:

【“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一说法是发自内心的。从1915年4月第一次见面,到1915年9月黎锦熙赴北京任职,毛主席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找黎老师请教治学之道。黎锦熙的日记,是最好的证明。

【4月4日:“毛泽东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
4月11日:“萧旭东、毛泽东及熊光楚至,讲读书法。”
4月25日:“毛泽东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之术。”
5月2日:“与涤凡、泽东话学问事。”
5月9日:“毛泽东至,稍话读书事。”
7月11日:“学生陈同毛来,问小学功夫做法。”
7月13日:“与毛、陈两生说读史法。”
7月15日:“与毛生说研究法。”
7月19日:“与毛、陈两生说读书自习法。”
7月21日:“与两生讲学,告以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
8月8日:“与泽东谈学政,以易导为佳。”
8月11日:“与泽东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
8月15日:“一师泽东、章甫至,为论读书法于焜甫处。”
8月29日:“旭东、泽东至,谈学颇久。”】

如此频繁地请教、论学,可见黎锦熙、毛泽东这对师生之间,学生对老师敬重以及老师对好苗子的重视和关爱。

3、谢觉哉日记中的毛泽东。

谢觉哉是毛泽东的湖南同乡,在我党历史上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14岁就开始写日记,留下许多宝贵史料,谢老曾经对家人说,不管行军打仗多艰苦,有两样东西不能丢:一个是日记,再一个才是孩子。在当今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中共一大纪念馆二楼的一角,悬挂着1921年6月29日新民学会成员谢觉哉记录毛泽东、何叔衡赴会的日记:

【“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日记的史料价值得到充分验证。后来在延安工作生活期间,谢老的日记中大量记载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晤谈,资料十分珍贵。

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4、杨开慧日记中的毛泽东。

杨开慧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1920年底,两人自主结婚。两年后,就有了第一个儿子毛岸英,然而幸福的日子是短暂的。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国民党当局随即全城通缉毛泽东,两人被迫分隔异地。杨开慧则被军阀于1930年被军阀枪杀于长沙识字岭。

1982年3月10日,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时,在卧室的后墙夹层中,一摞手稿惊现于世人面前,竟然是杨开慧生前写的日记。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埋藏,但这本日记却依然保存完好,共有12页,是用毛笔从右往左写的。日记中她回忆了和毛泽东相恋的过程以及对他的思念,大体有四千多字。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在日记里,她把对毛泽东刻骨铭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5、一师校志中的毛泽东。

1917年11月中旬,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阀混成旅之一部约3000多人,由株洲、湘潭一线沿铁路向长沙败退,已经到了离湖南一师不远的猴子石一带。长沙城内毫无抵抗之力,秩序开始陷于混乱,一师校内也是气氛非常紧张,校长正准备将学生疏散暂避。毛泽东做为一名学生,在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之后,形成了一个依靠学生志愿军开展护校护城,使学校遭受兵祸的方案。在毛泽东的劝说下校长孔昭绶同意了这一方案。毛泽东带几个同学去打探敌情,了解到北洋溃兵疲劳、饥饿,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于是指挥学生志愿军与维持秩序的警察配合,发动突然袭击,使溃兵陷入一片惊慌混乱之中,纷纷缴械投降。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干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称赞。孔校长在当年的工作日志《一师校志》中写下七个大字“毛泽东通身是胆”。

6、蒋介石日记中的毛泽东。

世界各国领袖人物写日记的比例远比平民百姓高,蒋介石父子就是记日记的楷模,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1972年,坚持了57之久,远远超过了他奉为神明的曾国藩。蒋介石的日记留存于世的有53年的,有4年的日记遗失,这些日记目前保存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每一个世界公民凭驾驶证可以看,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凭护照登记,十分钟以后就可以阅读。关于他的老对手毛泽东,在他的日记也有记载,譬如他抗胜利之后的1945年毛泽东被他邀请到重庆进行了43天的谈判,蒋介石在日记里记录了事件的整个心路历程,从最开始的四个字方针“诚恳、忍耐”,到接受不了毛泽东提出的条件萌生“拘留、审判”念头,再到最后权衡之后做出“授勋、礼送”,几十天之内,蒋的决定有两个180度的大变化。这种变化那是任何人都不知道的,包括宋美龄在内都未必知道。飞机把毛送走了,蒋又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做出对毛泽东这个人的评价,他说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但是他又写到,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不会逃得出我的掌心。历史早已尘埃落定,事实证明当时的老蒋显然没能做到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更未能胜人也未能胜己。

三、毛泽东评改日记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也有不少日记,他读日记也不忘写批语和感受。

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1、毛泽东评曾国藩日记。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只留下一本珍贵的读书日记《讲堂录》,其中有对《曾国藩日记》的评价: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毛泽东和他死对头蒋介石早年养成写日记习惯,极有可能就是因为曾国藩日记的影响。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称“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2、毛泽东评徐霞客日记。《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游记也是一本伟大的科学巨著,然而翻开书本发现几乎全都是日记,《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白岳山日记》、《游黄山日记》……准确说这是一本日记体游记。是作者按日记述1613~1639年间旅行期间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所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徐霞客游记》同时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中放射出异彩,耀眼夺目。《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对这部著作也是钟爱有加,还因此萌生要学徐霞客的想法。1958年1月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同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曾专门到灌县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会后又从重庆乘船沿江而下到达武汉。就是在这段时间,他萌生了骑马考察黄河、长江想法。后来还曾多次提起,只是因为党和国家政务繁忙,加上年事渐高,最终未能如愿,成为人生一大憾事。

3、毛泽东评雷锋日记。雷锋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而且是16半才小学毕业的,到他22岁牺牲不到六年时间,他写了9本日记,后来编辑出版的《雷锋日记》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记,也是对整个社会影响最大的日记。1963年2月初,《解放军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同时摘发了雷锋的部分日记,毛泽东仔细阅读后,在一次谈话时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2月22日毛泽东为《中国青年》杂志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著名题词。1963年5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上上重点谈调查研究问题,同时谈到了哲学问题,再次谈到雷锋日记。他说,为了造成调查研究的风气,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哲学并不难,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哲学是可以学到的。我看过雷锋一部分日记,这个人就懂得一点哲学。

(学习雷锋,除了学习他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其实同时应当学习他写日记,写日记是一个人提升写作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4、为女学生王桂芹批改日记。王桂芹是北京市实验中学高二学生,1957年暑假期间回到河北阜平乡村的母亲家里,参加热火朝天的农业劳动和社会实践,住了半个月,她把这段不寻常的生活记入日记。开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日记被同班同学李敏带家被毛泽东看到,日理万机的他老人家不仅一字字读过,还叫女儿李敏、李讷姐妹俩都要读两遍。他在这份长达万言的日记上,亲笔画圈的地方有27处,其中连画三个圈的有17处,以之表示赞许首肯。毛主席还欣然命笔,用潇洒自如的草体批示:“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并明确批示:“此文可在报上发表。”于是,这份洋溢着时代精神,充满着青春气息的中学生《假期回乡日记》,连同毛主席的批示,刊发在1958年第四期《中国青年》杂志上,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全国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陇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当时发行量惊人。许多人因为看到这本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狂人寇广生就是其中之一,坚持写日记50多年,还萌生了创办日记博物馆的人生梦想。

四、毛泽东在日记本上题词的故事

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1、毛主席给渡江小英雄马毛姐题词。1951年9月底,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安徽的渡江小英雄马三姐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之后的10月4日,毛泽东还把她请到家里吃饭,当毛泽东得知已经16岁的小英雄还没有正式名字,就亲自为她取名马毛姐,并关怀她的念书情况,还特别送她衣物和文具特别是有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毛泽东主席在扉页上题写了:“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成为全国所有学生的座右铭。遗憾的是1954年马毛姐家乡发大洪水,在逃水难时给丢失了这个极其珍贵的日记本。

2、毛泽东给女护士钟学坤题词。1965年8月30日,曾经在庐山会议期间给毛泽东做过保健工作的女护士钟学坤被接到中南海见面,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听到主席的鼓励,钟学坤非常激动,特地拿出新买的日记本,请主席写几句鼓励的话。毛泽东接过钟学坤手中的日记本,略加思考后,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几行苍劲有力的字。这也是毛泽东第二次题词号召学习雷锋学习,在毛泽东看来,雷锋身上不但具有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心,而且也具有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已经把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雷锋精神。

毛泽东与日记的故事

五、毛泽东论日记

1917年夏天,毛泽东的好友萧子升自订一本读书札记《一切入一》,毛泽东应邀欣然作序,其中有三句话“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道出了人生读书做学问成就事业的真谛,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实践操作方法。遗憾的是这三句更应该家喻户晓的话竟然被雪藏了整整100年。如今知道这这三句话的人极少。笔者长期探索提高人生质量的系统工程——美好人生工程,发现日记是人生发展的工具,写日记能改变人生命运,提出日记成功学,这三句话是最好的诠释。在纪念人民领袖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的日子,笔者将这三句话揭示出来,希望有缘人铭记心间,化做行动和习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2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