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怎样当父亲的
毛泽东是怎样当父亲的
孟 红
中华民族纵横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有两个不同的传家理念,一个是传给有形的财富,一个是传给无形的精神。什么能够传之久远呢?有形的物质不一定久远,它有生有灭,有盛有衰,终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唯有精神财富可以长久地传承,弥足珍贵。毛泽东正是善于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典范,他的教子之道和治家经验里无不时时处处浸透着“厚精神、薄物质”的理念,他率先垂范,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信点化、开家庭会教子
民间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人类的大智慧。毛泽东深谙其道,因此他非常注重能够利于深层思考、从容指教的书信方式,来与子女们进行认真、坦诚、耐心的交流沟通,给以指教。他写给儿女的家书数十篇,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对子女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不仅体现了他望子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了他崇高的道德风范。
1938年3月,已与毛岸英、毛岸青二子分别10年的毛泽东看到兄弟俩托人从苏联带回的信与照片后喜出望外,一遍遍端详,不久,有人要去苏联,他赶紧写信托捎去: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 三月四日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毛泽东写给儿子的第一封家书,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从此父子间“鸿雁传书”,频频往来。
在莫斯科,毛岸英先后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儿童院的团支部书记和儿童院所在的列宁区区团委委员。1941年1月31日,得知儿子在政治上的进步,毛泽东百忙之余提笔写去长信,表达了作父亲的一份真性情:
【你们长进了,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有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毛岸英与毛岸青。
这封信数百字,毛泽东言简意赅地对儿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教子成才之道溢于言表。
作为高瞻远瞩、胸怀大局的领袖,毛泽东对子女们的要求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1947年10月8日,他在致毛岸英的信中说:
【“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那段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刻激励自己,以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毛泽东和李讷在中南海散步。
毛泽东对小女儿李讷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
【“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因为从小上干部学校,上了大学的李讷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干部子女的傲气。后来,当她学习了《庄子·秋水篇》之后,认识到了自己有自高自大的毛病,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己对人的态度,要彻底和同学打成一片。于是,她写信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思想动态。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高兴。1963年1月4日,他给李讷回信予以及时的指点,可谓循循善诱:
李讷娃:
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爸 一月四日
父亲来信中的分析、批评,诚恳深刻,一针见血。李讷再次写信,表示决心痛改。1月15日,毛泽东回信,予以鼓励:
李讷娃:
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雄心壮志,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交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爸 一月十五日
在以上两封信中,毛泽东希望女儿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有特殊化的想法,必须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儿的毛病,辩证地进行了分析,而且开出了治病的药方。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极为有益的。因为他相信,干部子女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自主自理能力,是增长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
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毛泽东的书信以饱含挚爱、质朴通俗、深入浅出的语言,如清泉滋润了子女们的心田,而且他对子女们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关心,又有读书上的关心,还有做人上的关心。据考证,毛泽东一生总共给子女写过28封家书。这些书信,大到理想、前途、事业、婚姻,小到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处处是父亲给予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
◆毛泽东和李敏在看相册。
让长女李敏记忆犹新的是,父亲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和牛奶等,要给毛泽东的孩子们改善伙食。大师傅就给孩子们煮了牛奶,弄了咖啡、面包、黄油,孩子们则兴高采烈美滋美味地享用了这些特殊的食物。而平时,他们的早饭都是简单的稀饭、咸菜、馒头片。馒头不是圆的,是那种长条形的,切成片以后蒸出来吃,每天的早饭都是这样。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标准饮食。这件事情被毛泽东知道了,就马上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对孩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孩子们有的觉得爸爸太严厉了,喝点牛奶、吃点面包都要受批评,有点过分。李敏还能够接受这种批评,因为她毕竟吃苦多些,曾在苏联挨过饿。而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最受毛泽东疼爱的李讷当时还小,她就委屈地哭了。但爸爸未因她掉眼泪就表露出心疼。
其实,并非他们没条件过得好一些,当年一些国家元首送给毛泽东的礼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他处置这些礼品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专门陈列起来。对于没法保存的土特产,是水果就送幼儿园,是几包茶叶就送身边工作人员。这些东西从未落到过家人或孩子们的手中。李敏说:“我们这些孩子大都不知道,他也不让我们看到。”
毛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孩子们参加工作拿到工资后毛泽东就不再补贴他们家用,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李敏说自己参加工作后就从未向父亲要过钱,父亲也说到做到,从未再给过她钱花。
严以律己、言传身教教子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毛泽东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他担心干部子女成为“汉献帝”,高级干部子女不管好要出问题。最后,他指出:根本问题是要自己带头,要严以律己。与此同时,毛泽东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因为他深知: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更能打动被教育者、更具说服力。为此,身居高位的他一方面对待老人非常敬重,另一方面一直秉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条原则,对待亲人故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为子女树立了良好榜样。
“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最起码的本分与品德。毛泽东一向对母亲孝顺,这自在题义之中,勿需赘言。难得的是,毛泽东对岳母、对恩师等也特别尊敬。这些鲜活感人的言传身教,分明给子女们树立了榜样。
战争年代,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事业,毛泽东离乡背井辗转各地。虽日理万机却未忘远在湖南老家的亲人。
1949年8月4日,湖南长沙和平解放。随后,从家乡传来了发妻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健在的消息。毛泽东非常欣慰,立即拍电报表示祝贺和问候。8月10日,他收到妻哥杨开智的来信,心情极佳,当即复信:“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
◆1950年,毛岸英回长沙给外婆祝寿,毛泽东手书“福”字。
1950年4月,向振熙80大寿,毛泽东特意提前派长子毛岸英回家乡为外婆祝寿。4月13日又专门给岳母写了封祝寿信: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敬颂康吉!”】
毛岸英的到来使杨老太太十分高兴。她对外孙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颗平常人的心。”她还说,“过去我常给他做些好吃的,现在不能做了。”毛岸英向外婆问长问短,转达其父对老人家的问候和敬意,使老太太获得很大的安慰。1951年,毛泽东又派次子毛岸青回湘,探望外婆及亲友。
全国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按月给杨老太太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一直到老人去世。
以上数例可以体现出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儿子们从毛泽东尊老情怀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做人的真谛。
对于有困难的亲朋好友,毛泽东总是给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可是这种关怀总有一把看不见的尺子,从不离开某个度。
◆毛泽东与表兄合影,从左到右:毛泽东、文涧泉、文运昌。
毛泽东有8个表兄弟,相互之间关系都很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给他们写信寄钱寄物并接他们上京。但当湖南解放后家乡的亲友们纷纷给他写信提出让他推荐参加工作或介绍到北京工作的要求时,他都未答应,并说这样做“人民会说话的”。
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
【“人民政府各机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许多新人。也有许多老干部的家属和亲朋来了,只要历史上没什么问题,一经介绍也就参加工作了。”】
但毛泽东却说:“别人的亲友可以来,我的不能来。”作为领导,他要率先律己树立一种风范。他对秘书说:
【“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像蒋介石一样早垮台。”】
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曾抱了很大的希望给毛泽东写信,想靠他能在长沙谋个“厅长方面的位置”。毛泽东坚持原则,不为亲友在谋私方面开方便之门。他为此还给时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拍去一封电报,并另有一封请王首道转送给杨开智的电报。他给王首道的电报中称:
【“杨开智等不可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能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
给杨开智的那份电报中说:
【“希望你在湘听侯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新中国刚刚成立那阵子,毛泽东外祖父家的亲戚也经常上北京看望他,有些人回去后非常神气,不把当地政府干部放在眼里。他知情后,给乡政府写信:
【“……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
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曾给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写信,开列了14名亲属的名单,要求在工作或升学上给予相应的照顾和安排。名单转到毛泽东的手里时,他毫不犹豫地当即批示:“不能办……”
毛泽东不徇私情,严于律己,自然给了毛岸英很深的影响。毛岸英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亲属中违反原则的事情。毛岸英外婆的一个本家亲戚托他帮助安排个好岗位,捎信儿的人也讲:“帮帮忙,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当毛岸英了解到这是外婆家里不少亲人们的思想状况后,当即给亲戚写了封长信,其中针对“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写道:
【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根本的胜利。而对于这一层舅父恐怕还没有觉悟。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
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很好听,很容易,做起来却实在不容易,特别对于我们这批有小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的,没有受过斗争考验的知识分子是这样的。】
毛岸英在信中本着对亲戚负责,对长辈负责的态度,直截了当、毫不留情、苦口婆心讲了自己的心里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非常精彩地阐述、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某些人想搞“裙带关系”“跑官要官”的严重危害和整治不正之风的极端重要性。
◆1949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北京香山。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毛泽东一贯重视教育家人要有“勤俭节约”的理念,这方面是他严以持家、严以律己而教育子女的重要表现。他生活上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其一生厉行节约、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且还注意言传身教给子女们。
毛泽东对全家的生活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当时江青的工资不高,家里有生病的毛岸青,还有正在读书的李敏、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平时有湖南老家的亲戚来北京看病,交通食宿、看病的费用,都由毛泽东负担。这些开支经常让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非常为难。后来,李银桥就为毛泽东家制定了一份《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毛泽东在看了这份计划后,认为每天3元的伙食标准太高了。李银桥解释说:“这三块钱中还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泽东听后考虑了半天才同意了这份计划。
毛泽东的生活用品即使破旧不堪了他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随便丢掉。他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对于生活用品,他总是利用得“彻彻底底”,因此,毛泽东的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的消费记录。
◆毛泽东和孩子们在一起。
毛泽东经常告诫子女,学习和事业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据李敏回忆,毛泽东经常要求子女们艰苦朴素。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生活好了一些,但他仍要求子女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在这方面,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国伊始毛泽东做了一件睡衣,而这件普通睡衣他却穿了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谈起父亲的家教,长女李敏最深有体会,她曾经回忆说:“父亲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她说,小时候父亲经常要求他们要艰苦朴素。解放了以后,生活好一些了就让他们穿得不要太奢侈,要和老百姓一样。父亲还要求他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多尊重,要对他们友好。
对于毛泽东的勤俭主张,倘若只是从物质和经济层面上简单理解,就会显得低俗和浅薄,毛泽东实质上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强调勤俭持家。在他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
不搞特殊、艰苦锤炼教子
毛泽东不仅注重子女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特别注重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学问才会更广博,更深厚扎实。为此,他常常语重心长地教育子女要与老百姓一样,不要搞特殊,并且鼓励他们去大风大浪中艰苦锤炼。
1946年春,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父亲身边。毛泽东用慈爱的目光不停地仔细打量着爱子,当发现毛岸英患了感冒时,立即拿出自己的毛衣给他穿上。
久别重逢的父子坐在一起,亲热地交谈起来。最后,毛泽东说:
【“你在苏联长大,进的是洋学堂。对国内的生活你还不了解,缺乏实践,应补上这一课。”】
说到这儿,他思忖片刻,继续语重心长地说,
【“理论只是知识的一半,你光有外国的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行。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你应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能学到外国学不到的有益的东西。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
◆1946年,毛泽东与毛岸英。
毛岸英领会了父亲的意思,爽快地答应说:“好,我也想去农村,参加劳动,向群众学习,锻炼锻炼。”不久,毛泽东把毛岸英带到“校长”——陕甘宁边区的一位劳动模范跟前,并介绍说:“这位就是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哩。”随后指着毛岸英对劳模诙谐地说:“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上过外国的大学,没上过中国的大学。我拜托给你,请你带他上咱们中国本土的‘劳动大学’。”劳模惶恐地说:“咱这叫什么大学啊,咱啥也不懂。”
毛泽东谦虚地进一步点明说:“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我还不知道。你要教他嘛,告诉他,庄稼怎么种出来的,怎么能多打粮食。”劳模这才信心十足地说:“这些我行。”
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叮嘱毛岸英:“你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后再回来,等你‘劳动大学’毕业了,再上‘延安大学’,好不好?”“嗯,很好。”毛岸英痛快地答应着。毛岸英换上毛泽东送他的打补丁的衣服和鞋子,背上一斗半小米和几斤菜籽,来到南泥湾开始上劳动大学。
期间,毛泽东利用去南泥湾视察工作的间隙特地看望了毛岸英。当他发现儿子的手依然白胖少茧时,严肃地说:“你还不能毕业呢!”并指着那位劳模手上的血泡老茧说,“他是你的教授,你要好好向他学习。”毛岸英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从此,毛岸英牢记父亲的谆谆告诫,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吃苦耐劳,用心学习。他起早贪黑地同老乡们一起抡大撅头、起圈装粪、施肥犁地,学着干各种农活儿。每次从山上劳动归来,他还要捎回一捆柴禾,送给烈军属。
◆1948年5月,毛岸英(中)在阳信县何家坊与中央“老区结束土改工作团” 的同事们合影。
1946年下半年,由于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形势紧张,加之要学的农活基本学会了,学了50多天农活的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看到儿子晒得黑黑的皮肤,摸到儿子手上一层厚厚的茧子,十分满意而高兴地说:“白胖子变成黑胖子了!你学习成绩不错嘛!不过,今后还得继续锻炼。”
北平解放后,首批进入北平的队伍中就有毛岸英。他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承担了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重任。这其实是一项危险系数非常高的工作,但毛泽东未予阻止,因为他明白:作为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必须要有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让儿子到工厂学习管理生产,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
随后,毛泽东还支持鼓励毛岸英达成参加志愿军的请求。他身边工作人员曾劝说,毛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毛家已有5位亲人为革命牺牲。可他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后来,当彭德怀就毛岸英牺牲的经过详细向毛泽东作汇报时,毛泽东万分悲痛,沉默一会儿却说:“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1958年,李讷因急性盲肠炎打针,针头断在肌肉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手术不顺利引起伤口感染,发烧。毛泽东为此非常担心,为解除李讷的思想负担挥笔草书一封信:“李讷: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动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信末还抄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毛泽东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意志更加坚强。
1969年,李讷当选九大代表,毛泽东见状立即提笔圈掉,指定8341部队补选一名代表。这时李讷已当了北京市委副书记,毛泽东知悉后很生气。
1970年初,毛泽东为了锻炼李讷,使她日后进步更快,让她前往设在江西井冈山下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李讷对于父亲的话是“坚决照办”,二话没说立即前往江西“五七干校”去劳动锻炼。
期间,当李讷结婚的时候,毛泽东特地派人送去了满满一大包袱的结婚礼物,可待打开后却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包袱里装的是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毛泽东就是这样,完全打破了旧时代的婚礼常规,用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给女儿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结婚礼物。毛泽东的用意显然是:即便是结婚这一人生大事、女孩子最幸福之时,他依旧非常看重子女精神层面的修养,让女儿时刻都要注重加强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
足见,毛泽东对子女关爱而不溺爱,不允许他们搞特殊,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才。他悉心指教,用心良苦;他严以教子家风的精髓在于:开怀家国事,不言身与家。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宽广胸怀和崇高品德。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