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作者:司承志执笔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18-02-13 2985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司承志

  我的姐姐刘胡兰是一位女英雄,她的长相、神情、身高、音容笑貌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她长得是什么样子,想看到一个真实的曾经生龙活虎的刘胡兰,遗憾的是她一生都没有照片。

  我姐姐出生在1932年,家住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那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照相是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事。

  我们家里生活贫困。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从来就没有过物质上的富足,哪里还有去省城照相的机会?

  姐姐是在1947年1月12日牺牲,那一天姐姐为保护党的机密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英勇就义。

  她牺牲以后受到党的赞扬和人民的爱戴,大家都为她的大无畏精神感动;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因为姐姐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感动了战士们,部队掀起了学习刘胡兰同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热潮,到我们村里来采访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

  他们到村里访贫问苦、收集姐姐的英雄事迹,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倾其所有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来访的记者和队伍上来学习的干部战士们。

  姐姐牺牲时我们的母亲和奶奶都已去世,从小看着我们姐妹俩长大的亲人唯有母亲的大姐王改卿还健在。

  我们的这位姨妈在我们的母亲去世后,一直牵挂和照顾我们姐妹俩的生活,不时的给我们送衣服,送食物。

  我们的衣服都是姨妈王改卿给我们做的。

  直到后来的1943年春天,姐姐12岁时,父亲在奶奶的张罗下娶了续弦。在继母来到家里后,姨妈王变卿依然惦记着我们。

  1945年夏天姐姐从家里偷跑出去参加区上组织的妇女培训班,姨妈听到姐姐没带换洗的衣服,连夜给姐姐赶出一身全新的衣服让表哥韩明奎送到贯家堡。

  姨妈王变卿最知道我们姐妹俩的身长尺寸和生活习惯,连我们姐俩那里长颗痦子姨妈都清楚。

  姨妈告诉来访的记者:富兰子是双眼皮,厚嘴巴,圆脸盘;比爱兰子高出大半个头,没爱兰子皮肤白;姐妹俩很像,就是妹妹比姐姐年龄小,还没有长成熟,没有姐姐稳重、大气。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16岁的刘爱兰扮演的姐姐刘胡兰。

  村里的乡亲们也都说:富兰子、二兰子姐妹俩一个娘肚子里出来、一个锅里吃饭、一个被窝睡觉、一起长大,长相神气是很像,只是爱兰子比姐姐嫩面,爱兰子性格和姐姐不同,姐姐富兰子要大方、开朗、硬气的多。

  我家里的爷爷、爹爹大字不识,来的同志问什么他们就说什么,经常是看到记者同志在小本本上做记录,他们就停顿一下,每当记者低下头,他们就急忙擦去眼角的泪水;有什么说什么,来不及考虑,也没时间考虑。

  每次采访都会把姐姐牺牲时的细节一一讲个遍,失去亲人的痛苦使爹爹语无伦次,不时陷入痛苦和悲愤中。

  有一次我在炕头烧水,我的爹爹在和新华社记者李宏森讲述姐姐壮烈牺牲的情景时失声痛哭起来,我也一起跟着大哭,最后不得不停止了采访。

  我躲到牲口棚里哭了一下午,晚饭也没吃,哭哭停停到第二天早晨才从牲口棚里走出来,天还没亮我老实的爹爹已经到地里送粪去了。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

  以后每次来了领导或者记者,对爹爹采访都进行不下去,采访中间爹爹都要哽咽流泪,谈话总要中断无数次;过了大概二个多月,爹爹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拒绝一切采访。

  我的父亲是一个朴实、厚道大字不识的淳朴农民,对女儿富兰子的牺牲极度悲伤,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么多来访者不知所措、乱了方寸,以致新华社晋绥分社第一次登出的刘胡兰英雄事迹上面姐姐的名字是‘刘湖兰’。

  因为爹爹一口文水家乡话也让记者颇费心思,家乡的方言对于来自外地的部队干部还是要一边听一遍琢磨,一些难懂的方言字眼,不论是老乡还是爹爹都写不出来。老实本分的爹爹不识字,写成哪个字他也看不明白。

  所以姐姐第一次上报纸的名字即不是刘富兰、也不是刘胡兰而是刘湖兰。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姐姐牺牲后,到村里来慰问、悼念、采访的部队干部战士,地方领导、群众络绎不绝。

  姐姐牺牲时我作为姐姐唯一的同胞妹妹也受到大家的关注,那年我13岁。听村里人讲我和姐姐有相似的长相,他们总是围在我身边问长问短。

  1948年9月彭德怀司令员一个电报拍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要求送我入伍,后又派人来云周西村接我到部队参军。

  那一年我是披着大红花坐着马车到部队的,当时送我的还有区干部陈德令,王林,他们一直把我送到祁县。

  我和部队来接我的同志一起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报到,在司令部的直属战斗剧社成为了一名文工团员,出演话剧《刘胡兰》。

  我在剧中扮演刘胡兰的妹妹爱兰子,也就是我自己。

  当时部队文工团要求女兵剪齐耳长发,文工团没让我剪头发,我在剧中扮演的自己,剧中剧外的爱兰子依然都是梳着两个羊角辫子。

  剧中的我跟在姐姐身后,几乎形影不离。

  虽然那时许多记者给我照了一些照片,但是照片几乎没留给我本人,都是作为资料在使用。

  现在我还保持有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我系着两条长辫子,就是我刚到战斗剧社时的照片。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剧社扮演姐姐胡兰子的演员外型也是参照我的样子,剧组认为长相要像我的姐姐才符合剧情。

  二年以后我就开始演姐姐刘胡兰的角色,我也保存了一张扮演姐姐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我正是十七岁,和姐姐牺牲时一样年龄,都是虚岁十七岁。

  在我13岁到25岁这段日子里为了塑造姐姐的形象和扮演自己的角色,我的辫子长出来又剪掉了几次,因为头发对角色的外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话剧《刘胡兰》的角色中,姐姐刘胡兰是短发头,我自己就是一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头发的长短决定了我演那个角色。

  毛主席第一次给姐姐题词是在在1947年3月,在行军的路上听了汇报以后,他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八个闪光的大字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全国解放以后由于题词的遗失,山西团省委很痛心;在姐姐牺牲十周年时,山西省团委郭栋才同志被招到北京迎接毛主席第二次亲笔给姐姐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题词再次赞扬姐姐刘胡兰生为人民贡献青春,死为人民献出生命的光辉一生。

  毛主席的第二次题词鼓舞了全国人民,国家决定在原有的刘胡兰烈士陵园的基础上建一座刘胡兰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要树立一座姐姐刘胡兰的塑像,塑像要找一位模特。

  要建立纪念馆时我正在接受工农速成中学对工农干部的文化教育,学习很紧张。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19岁的刘爱兰在工农干部培训学校学习。

  1957年夏天, 时任山西省团委书记的仝云书记亲自接见了我,询问我的学习生活情况。

  他根据文水县团委的汇报,了解我和姐姐同为一母所生,五官相似度非常高,就指示省委宣传部为刘胡兰塑像做准备,要求根据姐姐的工作背景和生活习惯给我做了造型,对我的发型和衣着、举止进行了规范和研究。

  宣传部的同志为我拍了很多照片,准备用作塑造刘胡兰塑像时借鉴,由于我自小就和姐姐一起生活,并且有在文工团演出姐姐角色的基础,所以定型、照相、画草图,临摹都由我做模特,团省委交给的工作很快就顺利完成了。

  那时学习之余我也回过云周西村,回去后见到我的爹爹,他更加的沉默寡言,见面也难得和我说一句像样的话:嗯嗯一下就算打招呼。

  我和爹爹也没提起过这个事情,因为我们家里就没有姐姐生前的照片,我和爹爹的语言水平是用口头描绘不出来姐姐的真实长相的。

  此后我也就投入了学校紧张的学习中,塑像的事情也没了音讯。我也不知道在百里外的云周西村是怎样一个情景。

刘爱兰口授|寻求姐姐刘胡兰的照片

  17岁的刘爱兰在西北战斗剧社。

  是后来我才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著名美术家王朝闻塑造刘胡兰塑像的过程,因为要找到和姐姐外型相似的人,他们和继母还在省城太原对模特进行了挑选,这些都是塑像塑好以后我才知道。

  因为没有姐姐本人的照片,负责塑像的王朝闻教授在塑像完成后还是感到遗憾,他认为塑像不是他心中的刘胡兰形象。

  现在我还保留了那时为塑像照的一些照片,这些是六十年前拍的照片,今天看起来已经是有一些沧桑感了。

  姐姐牺牲后,在我心里留下了许多的遗憾,这些遗憾有的刻骨铭心,有的痛彻心扉,还有的无法弥补,姐姐一生没照片这件事就是遗憾的事情。这是那个时代的落后和姐姐艰苦的革命工作造成的,不得不成为一个遗憾。

  因为姐姐没有照片,姐姐的塑像和画像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和造型,这些版本、造型不论形似也好、还是神似也好,在全国人民心中她就是那个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胡兰子。

  她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心中,更是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的塑像一直在祖国的大地上高高地屹立。

  姐姐刘胡兰一生没有照片,但她的光辉形象永远刻在人民心里。

  2018年2月于北京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1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