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建方舱,居家隔离,真的好吗?
昨天,有退休媒体人建议“各地不要继续大规模建方舱医院”,但多少才算“大规模”呢,或者说,如此模糊的表述又能有多少参考价值呢?个人认为,建不建、建多少方舱医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考虑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结合地方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后者,这么说吧,方舱好建,可以说要建多少就能建多少,但去哪找那么多专业的医生护士呢?
个人理解,方舱医院的医生护士不出意外都是医院支援过去的,而医院的医护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抽调少了,方舱医院由于缺少医护人员,作用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抽调多了,又会影响到医院的日常工作,所以,方舱要建,但建多少就要综合考量了。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不多不少刚刚好”,既能充分发挥方舱医院的价值,又不至于影响医院的日常运转,建多了是浪费,建少了又起不到“应收尽收”的效果,但要做到“刚刚好”太难了,个人观点,方舱的数量比“刚刚好”多5%-1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比起方舱建多了的浪费,个人认为方舱建少了的副作用更大。要是方舱不够,无法住进方舱的新冠患者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居家,要么去医院,但医院的收治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医疗挤兑,肯定会重症优先,那轻症几乎只剩下“居家”一个选择,而大多数人事实上是不具备“居家”的条件的。别的不说,你至少要有专人照顾患者吃喝拉撒吧,要有独立的用来隔离患者的房间吧?光这两条,就把多少人给难住了?
据美国广播公司11月25日报道,在大幅减少新冠病毒检测量和报告量的情况下,截至11月22日,美国平均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约为3.93万例,每天约有2.8万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约340名患者死亡。很遗憾,这么重要的报道被很多人忽略了,要知道美国对新冠患者能否住院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轻症别说住院了连方舱都是很难进去的,所以,这2.8万住院的“幸运儿”不出意外都是轻症以上的,那么问题来了,按照某些人“新冠大多数都是轻症”的说法,美国现在实际日增感染该是多少呢,反正怎么都不可能是3.93万吧?
如果“大多数都是轻症”的说法是成立的,美国实际单日新增确诊当在数十万例,对比3.93万例的数据,可想而知美国确诊数据的水分有多大,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除了2.8万住院的“幸运儿”外,剩下的患者去哪了呢?美国的方舱医院不提也罢,前两天还有耗材哭诉“在美国一家人感染了新冠,等了三天都还没机会住进方舱医院”呢,既然方舱进不去,那只能是“居家”了,“居家”意味着要等“自愈”,且不说能不能“自愈”吧,你要在方舱,有医生护士在身边,至少你心里还多少有个底,在家等“自愈”,这事怎么想怎么不靠谱。
别以为我在瞎说,今天下午还有耗材抱怨,“卧床五天,什么也不想吃,喉咙刺痛,疯狂咳嗽,每天流几次鼻血,脚步浮浮,浑身无力,简直生无可恋”,就问你这感觉难受不难受吧?请注意,这只是“轻症”的部分症状(还不是全部),大概没多少人想体验一把吧。联想到此人之前对“群体免疫”的吹捧,我很好奇,此人在自觉“生无可恋”的五天里是否会后悔的想抽自己呢。
这么分析下来,我是不赞成所谓的“把停止或压缩建方舱省下来的钱用于增加正规医院的床位特别是重症监护的床位”的“建议”的,和方舱该建多少才算合理的道理是一样的,病床好建,但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所以,建多少“正规医院的床位特别是重症监护的床位”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医疗资源的多寡,说直接点,取决于医院有多少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方舱建多了浪费,“正规医院的床位特别是重症监护的床位”照样是浪费。
至于“尊重那些(居住条件好一点的)人要求居家隔离的愿望,允许他们居家隔离是大势所趋”的说法我就更不敢苟同了,当然,这说法确实会很讨“居住条件好一点”“要求居家隔离自愈”的人喜欢,那我能否弱弱的问一句,如果因他们“居家隔离”造成他人感染或疫情扩散算谁的?
谁都有建议的权利,但恕我直言,无论什么建议至少要靠点谱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