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等:盛洪把经济滞涨责任推给国企是无稽之谈

作者:高梁 来源:《国企》杂志 2013-09-10 944

  背 景

  在经济领域,国企垄断是个老话题,却年年不缺新意。

  日前,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盛洪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认为,垄断国企的存在不仅减慢了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垄断高价带来的损失部分和垄断低价带来的损失部分共约16169亿元(2010年),其性质就是一笔没有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收入。而这笔收入必然是其他产品的购买需求,因而会带来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由此,垄断国企成为导致经济滞胀的因素,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垄断。此言一出,随即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垄断国企导致经济滞胀论让本已对垄断深恶痛绝的大众又多了层厌恶的理由。但事实究竟是否如此?我国垄断国企所处的行业是否应该垄断,又是否会因此造成经济滞胀呢?《国企》杂志特邀请业内专家一起深入分析。

  邀 请 嘉 宾

  邀 请 嘉 宾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高 梁

  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 高连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杨 斌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 丁 冰

  天强(中国)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祝波善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 许保利

  这个数字是不靠谱的

  《国企》:盛文表示,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从10.4%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6%,并非因为经济增长失去了需求动力,原因是垄断国企的存在。你怎样看?是垄断国企造成了经济减速吗?

  高梁:第一,多年来国企在不断削弱,今天国企产值比重只占全部GDP的20%,中间经历了经济的几个高低起伏,但是国企数量和产值占比一直在缩小。国企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竞争,并非加强垄断。因此,经济放缓与垄断国企没有必然联系。第二,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减速,众所周知是因为世界经济环境不好波及国内,外需大幅减少,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严冬期,沿海工厂纷纷倒闭。这是经济机构缺陷,应对外界环境突变缺少调整弹性。如果要说明中国经济减速是垄断国企的存在造成的,那么就要说明外需减少对中国的经济是没有影响的。可是盛文并没有提及。他们这种把中国经济现状全归结于垄断国企的结论极度缺乏说服力,长此以往如何有公信力?

  高连奎:这是无稽之谈。中国国企一直很强大,而中国经济一直增长很快,这两年速度慢点是国家主导控制的结果,跟国企垄断根本没关系。相反,前几年国企逆势投资还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就很可能像欧美那样失业遍地,难道这是我们某些经济学家想要的吗?

  丁冰:经济下滑不能说是垄断国企导致的,这个主要是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产能过剩带来的结果。恰恰是因为国企与垄断国企的存在,才能在形势严峻中有力支撑中国经济,减缓经济下滑的幅度。这几年中,我国新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大多数是国企,有力地应对了国际竞争带来的压力。

  《国企》:盛洪的文章指出,国企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共计16169亿元,造成产品价格上涨。你怎样看待这一数据?

  高连奎:盛文指出,所谓“垄断高价”,是指企业垄断了销售市场,以高于竞争性市场价格的价格出售产品,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以高于其他主要国家31%的税前价格,向公众销售与这些主要国家同等品质的成品油。这个高于其他主要国家31%的税前价格的数据怎样得来的?随意整出一个国际平均数据毫无意义,在算这个平均数据时,包含中东没有?包含俄罗斯没有?包含美国没有?如果包含中东,那么中东本身就是产油国,石油价格非常便宜,跟中东算平均值有什么意义?

  美国的条件也比中国好很多。美国的北边邻国加拿大是产油国,南边的墨西哥也是产油国。美国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基本上就可以供应国内需求的大部分,现在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比已经很小了。另外欧盟买油也比中国近,北边有俄罗斯,西边有英国的北海油田,南边有北非的石油,东边有中东的石油,可以说四周全是石油生产国。唯一可以跟中国比较的就是日本。日本和中国差不多,主要是从中东买石油。但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石油价格比中国贵。因此,盛洪得出的中国石油(601857,股吧)高于其他主要国家31%的结论明显是错误的。

  高梁:这个福利损失的算法非常有问题。且不说他的数字从何得来,即使有一定合理性,但他首先就否定了机会成本。中国的国企垄断为国家发展节约了数百万亿元的机会成本。如果不是垄断,再有一家私人企业再修一条相同的铁路网,将会多付出超过10万亿元的投资成本。换言之,一家垄断也节约了至少10万亿元的投资成本。再比如石油行业,从国内勘探、采油、炼油的成本来看,产出后每桶不超过40美元。但是国际炒家把石油价格炒起来,我们要进口1亿多吨,我们的福利损失是因外界而损失了。这种算法是居心叵测的。

  许保利:这个数字是不靠谱的。垄断是微观经济学的东西,说的是某产业或者产品带来的福利损失。他们将不同的企业和产品带来的福利损失用一个曲线来表示,非常不客观。这些数字是如何得到的,曲线又是怎样得出的,都值得怀疑。要看是否带来社会福利损失,就要看定价是否合理。如果一家企业来生产就会控制产量,减少供给,提高价格。如果有竞争,价格自然会降下来。这个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就是指产品本不该那么高的价格。垄断利润的获得,来源于垄断寡头的自由定价权,可以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确定在远远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之上。在我国,因为价格管制的存在,虽然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或者具有行政性垄断所赋予的经营权,这些国有企业并不会获得垄断利润。比如石油企业的利润是否是因为控制产量而带来高价呢?这是不可能的。价格由发改委控制,企业没有定价权,如何抬高价格?国家管制价格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价格。那这些数字和曲线又如何得来?换句话说,如果放开,有了竞争,价格管控再放开,必然会涨价。

  丁冰:这是荒谬的。正因为有着国企作为经济的强大后盾,才能更好地维护大众的利益。单是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2003年到2011年,就累计上缴税金17.1万亿元。不算所得税,国有企业缴纳的税费平均每100元收入是8.4元,大大高于私营企业的3.7元和外资企业的3.5元。2011年,国企上缴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8.4%。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划转到社保基金的国有股权2119亿元,占国家社保基金财政收入的43.1%。这四成福利,民企有上缴吗?而且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福利,如铁路票价稳定、低电价等,企业承受亏损,给予大众低价,都是国企带来的。

  苏东坡的词和景德镇的瓷

  《国企》:盛文认为,垄断国企的存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否真的如此呢?

  高连奎:这显然也不对。通胀是一种比较性数据,如果国企这几年提价了,垄断性更强了,还可以说通胀是国企造成的。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跟国企无关。显然这几年国企提供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大幅提高,所以中国通胀不通胀跟国企无关。更何况,任何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中国前两年因为经济增长太快确实存在通胀,但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处于通缩区间,中国的通胀率只有2%多一点,何来通胀?以钢铁价格为例,目前中国的钢铁价格已经退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

  高梁:首先,当年政府四万亿元的投资,政策强压下去,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与垄断国企有什么关系?用投资拉动经济GDP的增长,必然会带来这样的负面影响。当时政策的一个权衡,不能把问题推到垄断国企身上。其次,垄断国企非但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反而是物价稳定器。垄断国企受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管,企业实际上并没有任意调整产品价格的定价权,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需品,如公交、铁路、水、电之类的公益服务产品的价格。比如油价,有一个定价机制,由发改委控制,不由企业来决定,甚至国家会要求石油企业承担亏损来保障市场供应。再比如电价,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敢轻易提价。在煤价高涨的时候,发电单位是严重亏损的,但是价格不能提。再比如,在一些生产资料和设备上,国企起着平抑价格的作用,将进口产品价格拉下来。像生产矿泉水瓶所需的化工装置,以前要天价从日本等国家进口设备,等到我们国企的技术突破后,再进口日本同类设备,价格就降为原价的1/4。

  《国企》:盛文说,垄断国企的存在本身就是滞胀因素,而且是每年都会发生复利作用的“滞胀器”。你怎样看待这一结论?

  丁冰:滞胀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当下的物价在温和上涨,并没有通货膨胀。西方国家最典型的滞胀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我国的警戒线应该定在失业率4%和通货膨胀率4%以上,而我国并未达到,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我国经济是滞胀。至于垄断国企导致滞胀更不知从何谈起。打破垄断之后,经济肯定会滞胀。比如铁路市场化,必然带来票价上涨,也会催涨其他物价。

  高连奎:中国何来的滞胀?“滞涨”一词是形容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状况的。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出现,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时才会出现通胀,经济停滞时一般都是通缩。比如现在的欧洲、美国、日本都长期为通缩烦恼。日本一直为了达到2%的通胀而努力,结果经济实在太差,想通胀都通胀不了。上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通胀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现象。当时中东战争,西方支持以色列,结果阿拉伯人一怒之下将石油价格提高了10倍,西方经济马上就出现危机,发展停滞通胀横行。这纯粹是战争的结果。

  中国经济现在仍然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存款准备金高达20%,而正常水平一般为8%或10%。中国只要将存款准备金下调两个点,经济增速恢复8%肯定没问题;如果将存款准备金下调到15%,那中国经济达到9%肯定没问题;如果将存款准备金恢复到正常水平,那经济增速肯定超过10%。中国经济发展慢一点,并不是中国经济真的停滞了。那垄断国企又如何导致中国经济滞胀呢?

  《国企》:盛洪在分析之后提出:“垄断国企占有了全国资源的很大一个比例,却不能提供对应的产品与服务。国有企业和行政性垄断的问题不再是原来认为的微观的企业层次的问题,或中观的产业层次的问题,而是对宏观经济有着显著影响的问题。”

  高梁:垄断不是我国的特殊现象,国外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也存在由私人资本竞争造成的垄断。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竞争性行业一定要反垄断,要给予民营企业生存空间。比如日化行业中,三家外资企业垄断着国内70%以上的市场;食品饮料行业,两家外资企业垄断了国内80%的市场。这些也是挤占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为何没有人去指责他们?而有一些行业是必须垄断的。一种是网络型基础服务型工业。比如电力、铁路网、有线电话网等,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像铁路,除去美国、日本比较特殊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国家垄断的。英国铁路曾经改为私有,但因为铁路网投资非常巨大,私人不会考虑对国家的贡献和福利,提价太多,导致政府为保证居民的正常出行只能不停的大量补贴,所以后来不堪重负只能重新收归国有。另一种是战略型资源类行业。比如石油等国家战略性资源行业,本身具有稀缺性,又需要相当高的技术门槛,如果一窝蜂进入就会造成投资和资源浪费,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在美国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属于私人垄断。

  高连奎:中国早就不存在民众所痛恨的那种垄断了,剩下的几家所谓垄断行业其实都是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即这个行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必须是垄断经营,本身就没法打破。比如发电厂可以竞争,但电网根本就不可能分拆。国家不能搞两套电网,否则电价还得升高一倍。铁路也是自然垄断行业,两个城市之间一般只要一条铁路就够了,修两条来竞争根本没意义,反而是浪费。中国的银行业也根本不存在垄断,大大小小的银行网点星罗棋布,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网点在竞争,不同银行的网点在竞争,甚至国有大银行和地方银行也在竞争,而且竞争得非常厉害,客户的自由度相当高,可以任意选择银行办理自己的业务。

  经济学研究早就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国家运营是最佳选择,对民众是有利的。中国铁路十年未涨价,中国的电信资费也是十年未涨价,这是国家控制的结果。这些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世界发展也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私有化都会面临收费更贵的情况。英国电信私有化后电信资费大幅增长,墨西哥电信私有化后更贵了,中国部分城市的自来水卖给外资后收费也更贵了。这些都是现实。

  许保利:事实上,中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真正垄断,盛洪列出的“银行、石油、电信、铁路和食盐五个垄断行业”都是如此。比如石油行业,很多环节已经放开了。民营企业也可以去勘探,可以炼油和销售。再如,盐业领域是专营的,但从真正的市场格局来看,中盐没有真正做到专营,因为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其他盐业生产者。再如,在基础电信领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表面看政府只给这三家企业发放电信经营牌照。在三大运营商已经占据市场的情况下,即使给民营企业发放牌照,他们也很难再进入基础电信市场。因为从事基础电信业务需要大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民营企业很难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即使有这样的能力,现有的三大运营商已经满足市场需求,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在发改委有计划发放虚拟电信运营商牌照,企业可以去租用电信基础设施,民企将逐步进入电信领域。

  丁冰:要维护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就要让国企在资源占有和市场中处于支配地位,这就要求一些关系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进行垄断。这是合理的。我们反对任意操纵市场价格,损害人民利益的垄断。

  祝波善:行政垄断当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不能偷换概念,还要细分。比如石油行业,因为是关系战略性资源,采油可以是垄断,但是炼油可以放开,而不是完全都垄断。比如电网,是不能建多套电网,输电应该垄断,但是配网是应该放开的。

  关键是如何打破

  《国企》:盛文认为,国企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是要打破垄断。这恐怕涉及要认识国企是如何的一个垄断的问题,和具体是怎么一个打破法,诸位请赐高论。

  高梁:现在该打破的已经打破了,没法再打破了。未来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要研究如何加强国企管理和治理,加强监督,把国企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支柱作用,带动产业机构升级调整。全球化环境下,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劲竞争,国企是其抗衡的力量。有些人就想把国企私有化,反而顺了跨国公司的意思,是何居心?

  许保利:打破垄断的关键是如何打破,文章并没有提到。国企未来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和引入更多民营资本,但是引入方式和垄断放开的范围是值得探讨的。比如石油行业的勘探成本高,民营资本不想进入,想直接采油。但是石油企业付出巨大成本勘探完的油田,采油也是自己的,为什么要放开给民企呢?就算打破垄断后,又有几家民企能真正进入这些行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资源有限,民营企业进入后是否会造成新的浪费?因为产量有限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民企进入会带来油价的下降吗?这些都值得深思。

  杨斌:在未来,垄断国企需要改革,但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我们要警惕垄断性行业私有化的教训。垄断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特殊性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战略利益,改革方向应该是增加其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性质,才能解决广大群众对分配不公、特权享受和腐败的不满。倘若笼统地、简单地引入民间资本特别是私人资本,非但不能消除反而有可能加剧原来的种种弊端。同时,铁路、供电、水、燃气等行业输送网络的自然垄断性质,决定了私人资本即使进入也根本无法形成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某些地方受西方宣扬的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误导,将自来水等公用事业领域的自然垄断国企出售给西方跨国公司,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令消费者感到负担沉重难以承受,充分说明用私人垄断替代公共垄断根本不是改革出路。这样将会释放私人资本追求垄断寻租的更大贪欲,必然加重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西方企业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利用涨价来推动颜色革命。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垄断行业私有化的灾难例证,如加利福尼亚推行私有化并放松垄断行业的政府监管之后,短期内价格曾一度下降,但在夏季供电高峰时期却骤然暴涨,迫使加州政府财政大量补贴电价并陷入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委内瑞拉曾遵从世界银行的建议推行垄断性、公益性行业私有化,结果供电、供水价格飞涨引发了严重暴乱并导致数千人死亡等等。由此可见,贸然地让私企进入不利于实现维护民众利益的真正民主,不利于解决铁路、电力输送网等技术性自然垄断弊端,反而会造成私人资本影响操纵政治、经济、媒体的更大危害,影响稳定。

  第二,垄断行业改革要旨在消除垄断弊端。垄断国企如何引进民间资本,抑制垄断弊端并增强自身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属性,是业内重大问题。中石油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能源输送管道网络项目之一,即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项目的投资模式进行了创新,一改以往项目投资全部由中石油自有资金出资的模式,引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和宝钢集团等作为股东,为解决社会关注的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引进民间资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尝试新的引进民资办法,比引入私企、外企能够惠及更广泛的民众,让广大民众能够分享这一有良好前景项目的经济效益,而私人企业很难让民众广泛参与分享高额垄断利润。尽管私营企业也的确属于“民营企业”,但其所代表的“民”只局限于少数私人,有不择手段追求最大利润的强烈动机,因而很有可能不是消除而是加剧垄断弊端。

  垄断性行业国企改革还可以借鉴青岛港的民主管理经验。青岛港始终坚持“鞍钢宪法”的精神,让广大职工作为企业所有者民主参与改革和生产经营,强调“股东权益决不能取代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法人治理结构决不能模糊‘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那里人们听不到其他地方对国企弊端的抱怨,如干部特权、高薪、腐败和官僚主义等等。青岛港的集装箱、铁矿石、纸浆装卸效率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说明公有制企业完全能创造出远远高于私有制企业的效率,垄断性国企能够创造出效率高、服务好和分配公平的奇迹。

  丁冰:国企改革的当务之急有三点。第一,改善分配制度,降低垄断国企高管薪酬水平,与职工工资水平建立合适的比例,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二,改善管理,改变派遣工制度,实现同工同酬。第三,国企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国企的地位和作用,谨慎对待国企分类改革,不要沦为私有化的工具。

  祝波善: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行政垄断的存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最近几年来看负面意义在加大。未来的方向是要打破垄断,但不是完全消除垄断。行政垄断客观上不可避免,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的行为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场。当务之急是把必须实施行政垄断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加大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对国企采取新的监管方式,比如已经说了很久的分类改革。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积累的问题已经很多,数据水分大,产业转型和升级没有实际进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打破垄断、实行国企分类改革来推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高梁
高梁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