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西方经济学 核心就这些
两百年经济学核心就这些
评论家石述思曾经说过,中国最缺懂市场的经济学家,“懂市场”确实非常重要,其实经过众多经济学连续两百多年的接力研究,市场经济的秘密已经大部分揭开,市场经济已经没什么秘密可言。所谓“懂市场”其实就是充分理解了这两百多年人类对市场的研究成果而已。本文就对众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
首先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发现的是市场经济最明显的一个因素“价格”,价格机制,也就是供求机制,是亚当斯密最大的发现,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灵验的,因为当产品不足时,价格就升高,供应就增长,产品过剩时,价格就降低,产品生产就减少,所以价格机制确实是一个很好玩的发现。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价格机制,而价格机制绝非市场经济的全部。
接着亚当斯密的发现,马克思又充分研究了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大元素“需求”,马克思发现市场经济是存在需求不足,造成需求不足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就导致了经济危机。
接下来是凯恩斯的发现,仍然是围绕需求,凯恩斯并没有从剥削的角度,而是从其他的角度,凯恩斯认为人类需要是有限度的,一个产品不可能总买,有“买够”的时候,“买够”了也就不买了,因此如果人们都买够了,工厂还继续生产,那么必然造成经济危机,凯恩斯的买够了的理论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递减”理论,也就是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时,新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少。为什么减少呢,其实就是因为买够了,该买的都买了,也就不买了。这种原因会导致需求不足,这是凯恩斯的发现,凯恩斯的这一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现在维持社会消费都是“换代消费”,比如功能手机换成智能手机,显像管电视换成液晶电视等,如果科技不进步,换代消费停滞,那需求不足的问题马上就会爆发出来。
后来人们发现了“理性”的问题,以前认为人类是“完全理性”的,当然这种看法,明显不对,但即使不这样认为,但一定时期内人们还是按这一前提进行研究的,很长时间人类并没质疑,也没将理性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研究问题很大,人类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结果是什么呢,也是价格失灵,因为有限理性,昂贵的产品人类可能疯抢,便宜的产品可能没人要,人类贵昂贵和便宜的认识都错了,价格机制当然也就不起作用了。“有限理性”理论非常实用,可以符合和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他的发现者西蒙也因为这一个发现,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经济学,也改变了管理学,其实学过管理学的人对西蒙这位学者都非常的熟悉,现在的管理学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的,相反,经济学界的人很多都不了解他。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信息”的问题,在被简化的市场模型中,交易双方是信息充分的,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果交换双方没有足够而充分的信息,那么交换也无法完成,市场交易受制于信息,大家经常看到一个地方的农产品严重过剩,而另一个地方想买买不到,这就是信息的问题。这就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这也就是后来的“信息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也因为发现了这个问题而获得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也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产品的标准化也是非常有用的信息之一,产品标准化了,价格就是透明的,市场定价也就是规范的,而很多服务业,比如医疗服务,很难实现标准化,也就是服务的购买者病人对医生销售的产品医疗服务不具备知情权,他们的服务也难以标准化,所以医疗领域是纠纷最多的领域,这也是信息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现象。
后面是人们发现了影响市场失灵的原因,还有“交易成本”的问题,市场经济需要交易才能完成,如果市场双方“交易的成本”非常高,那市场交换根本就无法完成,市场也就失灵了。科斯认为,公司的存在,政府的存在,都是因为交易成本太高,人类干预放弃市场,直接用人来指挥,甚至计划,效率更高,科斯是个社会主义者,当时他提出这个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论证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991年,科斯因为他的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多国家基础设施由私人公司兴建,但由于高昂的拆迁成本和土地购买成本,这些设施根本无法建立起来,因为拆迁的过剩就是交易的过程,每次拆迁交易对象太多,需要一个个去协商,交易成本太大,私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政府往往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后来人们发现了“垄断”和“自然垄断”的问题,市场发挥作用,需求竞争,产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是多个,而不能是一个,这样价格才能比较和协商,如果只是一家,那市场就无法发挥作用,但是现实并非如此,人为垄断不用说,大家都懂,但大家不熟悉的是有一种垄断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自然垄断”,与人为垄断是不同的,很多特定的行业本身就无法形成竞争,比如自来水网,铁路网,电网,这些都是自然垄断的,都必须只有一家提供才效率最高,比如如果两个城市之间修建多条铁路竞争的话,那必然出现票价翻倍,或是上座率很低的情况,同样电网,自来水网等也是一样,对于自然垄断的行业,不能形成竞争,只能在私人垄断和政府垄断中进行选择,但实践证明,在这些领导政府垄断往往效果更好,因为首先,国家垄断经营的话,企业决策更能从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中国现在娿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大通道建设,海外能源布局都是国企的功劳,私人企业不会做这些的,也根本做不到,这些都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电力不足的问题,关键就是缺乏国有企业。其次,国家经营更能为何社会利益,私人垄断必然出现恶意涨价情况,,比如在美国铁路曾经是私人的,拥有铁路的私人资本家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漫天要价,最终导致美国的农场主纷纷破产,因为美国农民大部分在西部,而美国的工业人口大部分在东部,需要跨越整个美国进行长途运输,成本本来就很高,如果铁路垄断再从中盘剥,农民将无利可图。美国在进步运动时期第一个整治的就是铁路,后来干脆将铁路国有化了。而且很多自然垄断行业私有化后,其安全状况也很难保证,比如在西方,很多航空公司私有化后出现客机频繁坠落现象,英国的铁路私有化后是世界上铁路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核电私有化后出现了巨大的核泄漏,美国铁路放松管制后,价格飙升,如果是国有经营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的区别造成的。
后来人们发展了“公共产品”的问题,公共产品与自然垄断略有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公共产品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收费的问题,古代土匪常用的语言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但我们细想,如果这个道路确实是土匪修的呢,他为什么不能收费呢,这就是反应的公共产品的收费难问题。比如道路清洁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人走一次道路,收一元钱,在马路两头设卡,这根本不现实,因为公共产品最好的结果就是政府免费提供,谁的钱也不收。当然也有的产品属于“半公共产品”比如高速铁路,灯塔等,封闭收费比较容易,也可以采取封闭收费的方法,在古代西方的灯塔很多都是私人兴建,来往船只统统收费,其实跟土匪差不多了。
后来人们还发现了“外部性”的问题,外部性也称为“外部影响”,或是“外部效应”,也就是一个市场主体在活动中,在对自己产生有利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市场上的其他主体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生产面包的人,其外部影响就是正面的,生产毒品的商人,其外部影响就是负面的,而生存面包的商人如果在面包中添加了违禁的添加剂,其外部影响也是负面的,另外工厂生产很多都会排放有污染的水,气体等,也都是具有负面的外部影响的,也就是一个市场主体的外部影响得不到规范,轻则导致市场失灵,重则毁坏了整个市场。比如一次核泄漏不能及时处置,就会让其周围大面积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大量的人口需要搬到别的地方生存。大家常见的投机炒作等,其外部效应也不可忽视,总之市场主体的外部效应是绝对不能放任的。
其实以上是经济学研究的发现,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尚未进入研究视野的问题,那就是“生产难度”的问题,很多“生产难度”过大的产品也容易形成供给不足,导致市场失灵,比如很多产品早就发明了,但是不能哪个国家都能生产,比如大飞机,中国不需要大飞机吗,当然需求,但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从美国或欧洲购买大飞机,因为生产难度太大,中国不能生产,另外泰国、印度不需要高铁吗,当然需求,但是难度太大,他们生产不了,只能求助于中国,其实“生产难度”是比任何要素都重要的市场要素。也是需求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生产难度过大的产品,私人企业家往往由于风险过大放弃生产,这时可以考虑兴建国企进行生产,比如世界各国的核电厂,超大规模的水电站,大飞机企业大部分都是国家兴兴建的,这必须根据产品的难度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将以上我们分析的十大方面合并到一起,基本上就是市场经济的全貌了,而如果只看到一方面,而不知道,或是对其他方面视而不见,那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现在经济学研究最热门的是“市场机制”的设立的问题,市场需求公平竞争,需求防范风险,要保障信息充分,这些都需要人的介入,需要人为市场制定规则,这些规则就是具体的机制,比如怎样的竞争才是公平的,如果才能让信息充分,如果才能防范风险等,产品标准如何统一等,这些机制的细微差别,都会深入的影响到市场的运转。机制设计更重要的目标就是“激励相容”,也就是让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不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也是为市场制定规则的一个主要目标。
其实看懂了这篇文章,也就看懂了两百年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世界两百年的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这些。我们阅读经济学教材时,就会发现大部分篇幅都是公式、模型、曲线,而这些都是没用的,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思想和视角,这才是核心,那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也是因为发现了新的经济视角。
张五常讲过经济学在早期也被称为价格经济学,其实就反应的是经济学在长期内只研究价格一个因素,而对其他方面全然不知,经济学解释力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在经济学研究的早期,经济学广受质疑,但当时的经济学家并没有认识到是他们自身对经济学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所致,而错误的认为是因为经济学不够精确,想把经济学打造成像物理学和数学那样的精确学科,这种经济学的“物理化”运动,不仅没能挽救经济学声誉,反而让人给经济学贴上了“沉闷科学”的标签,其实真正的经济学要能服人,不在于其精确,而在于其解释力,而这又赖于对经济的全貌认识。而现在价格只是经济学教材的第一章而已,早已经代表不了经济学的全部,而那些只懂点价格经济学的学者也被笑称为只懂经济学第一章,其来源也在这里。
高连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