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文集: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死路一条

作者:刘国光 来源:红歌会网 2016-01-29 1881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的文集。刘国光在经历计划与市场争论烈火与实践反复的锤炼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内在有机结合,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所决定的。无论过去或现在,他的坚守所表现的赤子情怀、中国气派、摒弃浮华,令人敬重。

    刘国光老先生是当代中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一位在当今十分难得的具有坚定人民立场的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像刘国光那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民共命运、共呼吸,并像他那样老骥伏枥,忧国忧民,为百姓说话,敢于担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文集

  目录

  一、当前改革要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三个关键性问题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在全部商品流通总额中,目前市场调节部分已占到90%以上。几年前有人估计,我国市场经济在整体上完成程度已达到70%左右。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如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此外,还有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不该市场化的领域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不良后果。

  本来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就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一根本点在1992年就明确地写入了党的十四大文件。这些年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在不断进步,我们在短期经济波动的控制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治理通货紧缩两方面的一定经验。但是,国家计划对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这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实效,造成国民经济发展许多方面失衡。

  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到拉开收入差距,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勤劳先富起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以致贫富分化造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出现两极分化,就不对了。现在要让先富带后富,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其正面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效率,促进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过了这个阶段,贫富差距扩大,不能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公平的目标,这个时候,就必须强调效率与公平二者同时并重,而且更加重视和强调社会公平。

  (此文摘自《人民论坛》2012年第三期载《不坚持社会主义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死路一条》一文)

  二、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同样死路一条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力增进,无疑获得巨大成就。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浮现出来,日益突出。确实,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化解风险,中国才有出路,才有前途。

  改革有不同的方向。改革是按社会主义方向走,还是按资本主义方向走,大有讲究。

  我希望十八大报告的写作班子能把这个精神讲清楚,不要再含含糊糊,给别有用心的人有钻空子的余地。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十几亿人民的命运。

  (此文内容要点为2012年3月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全文发表于《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原题《端正改革的方向》)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

  教材书稿第388页,按党的文件的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次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表明中央现在仍很重视这一矛盾。

  2、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

  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实行20年了。回顾和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提出和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纪念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2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参加了党的十四大中央文件起草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进行了专访。

  既不迷信市场,也不迷信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报》:至今,我们的市场化发育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到了什么深度?

  计划与市场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实现计划和市场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呢?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认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刘国光: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有人误解,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但是,宏观调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存在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都有,其本身并不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计划性方面,在于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方面。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具有导向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

  当然,竞争性领域应当对私营企业完全开放,尽量让它们相互竞争,并与国企平等竞争。要从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保障和发挥私有经济在竞争性市场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应当充分肯定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私营经济具有两面性,它除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之外,还有剥削性的消极的一面。针对其两面性,除了引导它们在适当的行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外,还要对其不合法、不健康的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对其经营领域进行节制。

  应当明确的是,在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及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垄断,而在于谁来控制。一般来说,这些特殊部门和行业,由公有制企业经营要比由私有制企业经营,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当然,行政性垄断的弊病是应当革除的。当前国企收入分配改革中的焦点是,调整高管薪酬待遇,杜绝市场化改革以来国企利益部门化、私利化弊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弊病在市场化以前的原有体制中,并未见显现,这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一个问题。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具体谈谈改革开放的方向问题。

  (此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刊载于该报2012年9月12日A04版)

  五、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该书的最后部分附录了九篇文章。其中前五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十四大以前)作者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解。后四篇是在近几年写的文章,涉及的问题较为广泛,与本文集主体部分讨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但不好列入各篇分类标题所属范围。谨附录于此,供研究参考。

  (此文是作者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文集自序,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六、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判断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社会主义出现以前,人类的所有社会制度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前一切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

  3、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巩固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前提和基础。

  4.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总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非公有经济,但这必须与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并进,并且这种并进要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

  6、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制止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中贫富两极分化趋势也越来越严重。现在谈到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时,人们首先会想到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不平衡加剧、行业垄断、腐败、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在再分配调节滞后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也必须一一应对。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

  (此文原载于《国企》2011年第7期)

  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律研究》序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律研究》,是李长征同志作为主持人承担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了扎实认真的研究,收获了这一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他们希望笔者写一序言,我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已经很难仔细阅读这部篇幅很大的稿子了,只能比较粗略地看一下,简要地谈一点看法。

  所有制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占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社会其他一切领域和一切问题的状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科学原理,也是全部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充分验证了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十五大在所有制结构问题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学者和人们,都非常关心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状况及走向,不少人已经写了文章,强调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担心基本经济制度出现动摇将产生的严重连锁反应。笔者也曾写文章,希望十八大在讲改革开放时,应重申并强调《宪法》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动摇。目前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经营性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远底于临界点,已经无优势可言,国家经济命脉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也已明显削弱的情势下,尤其要切实制止一切违反《宪法》的政策法令的推行,抵制和削减这类言论主张的影响。(注1、刘国光:《端正改革开放的方向》,《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市场经济有没有性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区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当改革深入到要搞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时候,市场经济的性质和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就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这是在所有制及其结构问题上一直存在的激烈争论的延续,这是关系到市场化改革有没有性质区别和方向分歧的问题。

  回顾一下对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的状况,所有制及其结构问题虽然具有极端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当薄弱,还不够深入系统。有关部门本应组织力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研究。但总体看来,理论界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研究投入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虽然一些学者写了不少文章和专著,但系统深入的、有较大分量和影响的著作还不多,特别是从发展规律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著作还不多。为了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经济制度,这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令人可喜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律研究》就是一部力图从规律层次、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的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问题很多。本书在获得颇多研究成果的同时,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公有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的研究,以及如何实现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共同发展问题,还着墨不多。这可能是他们下一步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笔者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些重要问题,为科学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及其体系打下基础。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论坛选择这个主题,笔者认为非常好,也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感想。

  1.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发展集体经济

  当前普遍存在着贬损农村集体经济的种种观点,有三股否定集体经济思潮值得注意。

  对于传统就集体经济模式,需要历史地、辩证地看。这种模式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历史上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应该看到,这种集体经济模式,经过改革后,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了,不少农村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土地私有化思潮。一些舆论认为,土地不私有化,农民就没有真正的财产,也无法实现抵押金融化,农民收入和一般老百姓收入就难以增长更多,普通人的财产性收入就会很少甚至没有,使中国经济难以朝消费驱动型发展。所以主张在目前土地承包的基础上,让土地真正的私有化,把20世纪50年代从农民手里集体化来的土地还给他们。这种主张是占不住脚的,也是有害的。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一再证明土地私有化并不能让农民富起来,只能引起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如果土地私有化,就彻底否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也与改革开放的初衷是相悖的。

  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高度重视集体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来说,集体经济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更广泛地直接吸收社会分散资金,可以较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可以更有效地增加社会积累和国家税收。总之,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各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指导和监管

  建议有关部门起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文件,核心是如何实现小平同志的第二次飞跃思想。全国成立集体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中组部、农业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等单位组成。建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调查全国坚持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村庄的具体情况。

  (3)加强集体经济理论研究

  (4)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的和专业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特别是对劳动者以劳动联合和承包土地联合为主的合作制和在此基础上实行资本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九、关于国富、民富和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些思考

  (此文原载于《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改革进入深水区,是时下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状态描述。多元复合转型的挑战,要求我们具备整体思维、科学把握的治理能力。中国这个东方国度其实并不缺少经世济国的智慧,在当下,我们缺少的是正确改革的勇气。2012年秋,《董事会》杂志记者与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进行了对话。刘教授曾是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是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的参与者,对于改革开放的历程较为了解。采访中他明确指出,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取向改革,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共同富裕的改革方向,不能再含糊。

  《董事会》:现在关于启动新一轮改革的呼声很高,不少人希望藉此释放新一轮的制度红利,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驱动力。但是,在核心的改革方向、政策举措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您认为,现在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董事会》: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十八大报告同样要按照这两个根本原则判别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判别和把握改革的方向。

  刘国光:目前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经营性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远低于临界点,国家经济命脉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也已明显削弱的情势下,尤其要切实制止一切违反宪法的政策法令的推行,抵制和削减这类违宪言论主张的影响。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动摇!

  《董事会》:您是指早前曾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个世行报告么?

  刘国光:世界银行佐利克的报告,要求中国大规模缩减国有企业。据英文版的该报告建议,国企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应由2010年的27%,压减到2030年的10%左右。实际上,世行报告是国内极少数自由化官僚精英的主意,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来压制国内反对私有化的浪潮。

  中外资产阶级右派精英为中国设计的私有化方案,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20世纪8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垄断资本的比重还要低得多。我们当时考察过法国国有企业,它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营业额是21%,增加值是28%,工业中营业额占42%。由此看来,这些所谓的中外专家,想要把中国变成什么颜色!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此类现象必然要做出恰当的回击。

经济发展的道路就是只有少数人得利,而不是多数人得利。

  《董事会》:宏观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之后,蛋糕分得好、分得及时,对于扩大内需、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很有好处。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内需必须要扩大,怎么扩大?真正需要扩大的是穷人的消费。富人的消费无所谓扩大不扩大,钱再多就那么些消费。分好蛋糕才能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才能调整结构,调好结构才能转变发展方式。所以,扩大内需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前提是分好蛋糕。经济问题是统一的,核心问题还是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董事会》:分好蛋糕是一项系统工程,用时兴的话讲,需要顶层设计。您怎么看?

  刘国光:叫不叫顶层设计都没有关系,用过去的说法就是统一设计、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综合平衡。各方面都要统筹兼顾,这是我党的一贯政策,顶层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统筹兼顾。

  《董事会》:就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您对十八大有何期许和建言?

  (此文是江苏《董事会》杂志记者专访,载于该杂志2012年第10期)

  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应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强,手段也要更多一些。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怎样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呢?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外,就在于我们还有计划性这个特点,还有国家计划的指导少数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法国,都曾设有企划厅之类的机构,编有零星或部门的预测性计划。英、美等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只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没有采取较有效的计划手段来调控经济。但我们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要实行跨越式发展,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计划手段,指导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真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

  今后很长时间内,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需要市场体系,需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和法制的市场环境,但我们反对过度市场化,反对以市场化为名进行私有化,反对通过弱化分化肢解国有经济来实现竞争主体的私有化和多元化,反对建立一个不讲计划,没有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的资本主义式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此文是2013年4月20日在福州师范大学召开的经济理论研究会第23届年会上的讲话稿,发表于《中华魂》2013年第6期)

  (一)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而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然,这也包括意识形态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不都是两种平行的事情,某些意识形态与经济工作有着密切的交叉关系。意识形态深入到经济工作之中,经济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意识形态因素,如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身就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二)

  (三)

  (四)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观点,而不能以哈耶克之流的自由主义经济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市场与计划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掌握好中国改革航船的舵盘,驶向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有些人只注意外资或私资进入国企的单边关系,夏小林最近写作一篇文章提到,任何企业都有独大问题,为什么只强调国有股要减持,强调要让私有资本参进控股,有民营企业的大佬甚至公开宣称,若不能取得控股权,将不参与国企改革,其对国企改革的野心昭然若揭。凡此种种,都不符合三中全会关于国资、私资、外资等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