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笑事件:这事儿跟道德没关系

作者:豌豆君 来源:一粒铜豌豆微信 2016-12-04 525

罗一笑事件:这事儿跟道德没关系

豌豆君

不过数天的时间,一场爱心捐助的行动最终演进为网络撕逼,着实令人咂舌,也引人深思。

谁对谁错

在旧媒体时代媒体说的就是事实,在无媒体时代干脆没有事实,有的只是顶层精英的欢愉和尔虞我诈。唯独在网络时代,有了事实,而事实恰恰又是最不清楚的。无助的父亲;房子和车子;卖不掉的房子;医保报销80%,没有那么多的医药费;病情病情,病情在恶化;可怜的一笑,有污点的父亲……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事实上已经出乎大多数人预料了。罗尔先生没想到,他可能只是想筹点钱,他认为这对他来说至少是无可厚非,况且他还决定把多余的钱捐出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标准的正能量举措);策划这次营销的小铜人也觉得委屈,这明明是一场三赢的行动,罗先生拿到善款,公司扩大影响,而那些想要做慈善的怀着玻璃心的小资们也得以比较放心的把爱心奉献出来;而网络上那些反对者的理由也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好心好意拿出钱来献爱心,结果却“受骗”了,其中三套房子两台车子着实刺眼,人家不但过得比你好,还比你会营销。

那么谁错了呢?说不清楚,观众们也开始晕了。于是放弃这个话题,开启下一个,继续让搅屎棍们继续赚得盆满钵满吧。

错的不是我们,是这个世界——市场逻辑

我们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下,所谓市场逻辑说到底其实就是钱的逻辑,有钱的活得滋润,挣钱的能力强。21世纪向钱看,没钱活不下去,就是这么简单。常听人说政治课本假大空,高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际。我们说实际是什么,其实就是钱的问题。爱国挣不了钱,诚信和友善挣不到钱,就连敬业挣钱似乎也越来越困难,能不假大空吗?

可话又说回来,既然能生钱的猫都是加菲猫,也就不必在乎什么黑猫白猫了。按照这个逻辑,教育能够挣钱,我们就去做教育;医疗能够挣钱,我们就去搞医疗;住房能够挣钱,我们就去开发房地产。吊诡的是,假如慈善也能挣钱的话,保不齐有人也要去拿慈善开刀。有人说你傻呀,拿慈善赚钱还叫慈善吗?然而如果我们按照小铜人的逻辑去推理,人家也是在做慈善,钱一分钱没拿,还帮自己扩大了知名度(实际上间接完成资本增值),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明星的义演,企业的捐赠,虽然其中不乏真心实意的慈善家,却也难免各种作秀和炒作,以至酿成诈捐门。

罗一笑事件:这事儿跟道德没关系

笔者之前曾经转载过一篇名为《慈善面具下的美国基金会》的文章,文中详细列出了美国慈善业兴盛的原因:

避税,不光是遗产税,还有所得税。

隐蔽财富,暗中掌控美国经济,乃至影响世界经济。

影响主流意识形态。

基金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金融资本的重要形式。

说到这里,观众们不爽中的第一点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了。同样是在做慈善,我们就得具有无私的品德,而某些人则可以夹带私货。这样愤怒和不爽就以一种较为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对于壹基金丑闻的关注,对于章子怡汶川诈捐门的热炒,对于郭美美事件的声讨,当然还有今天的罗一笑事件中表达出来的对于罗尔先生的不满。

然而我们发现这种不爽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大都关注于市场逻辑之外的瑕疵部分。吊诡的是,这些“瑕疵”的温床难道不正是市场逻辑吗?因此,其实很多人都非常清楚,靠这样的方式去做慈善,其实肯定会出事,肯定会有bug。而我们不清楚的仅仅是矛盾的爆发点。

罗一笑事件正是这样类似的爆发点,明明“有钱又有人脉”,结果还要把自己装扮得可怜巴巴,靠慈善去捞一把,这难道不是很可耻吗?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人家做的完全合法,后台的打赏不能构成非法的个人公开募捐,而小铜人的营销手段也无可厚非,顶多动用了一批水军去推广,一手交钱一手做水军,符合市场交易原则,且并未参与违法事件,只是做慈善而已。说到这里,我们完全为罗先生一方进行辩护:有些人啊,naïve!你们千万要注意了,不要见着风是得雨,你们接到这些消息,本身也要判断,明白这意思不?并没有人逼着你们去打赏啊,一切都是自愿的好不好!如果你不愿意,完全可以拒绝嘛!

正是因为这个逻辑在市场逻辑下显得无懈可击,部分人才抡起道德大棒实施最后反抗。然而这样做,又同样激起了另一部分道德主义者的反感。在这部分人看来,这些诋毁罗尔先生的人完全不顾一个正在抢救着的孩子的处境,对一个情有可原的父亲进行大加挞伐。道德家分裂了!

正像笔者前面说的,其实错误并不在于我们,而在于市场逻辑。在市场逻辑的主导下,出现现在这样的事情几乎是必然的,只不过它是以偶然的形式展现而已。如果我们仍然承认市场逻辑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避免此类事件甚至更恶劣的事件的再次发生,苍白的加强监管或者出台法律是绝对靠不住的。

错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焦虑中产

既然笔者前面说了错的是市场逻辑而不是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反过来说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市场逻辑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归根到底要由人来提出并且遵守。因此,从最深层次来讲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

另外假设我们到了2020年,实现了小康社会。如果感觉有点近的话,那就延伸至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非常非常的富裕,这时候掏出个百八十块钱做个小慈善,既是被骗了也不会太难受,反正钱多了也得花掉不是,扔掉也是花,被骗了也是花嘛!这就涉及到人们不爽的第二点,存在这样一个可以去捐款但又不是对这些钱毫不在意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标题中所谓的中产阶级。本来笔者不赞同这个提法,因为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可是人云亦云,先凑活着用吧!

根据CNNIC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最大的用户群体是学生,占比为30.2%,其次为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6%,企业/公司一般职员占比为9.9%,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8.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职员占比为5.2%,农林牧渔劳动者占到4%。这一数据表明70%以上的网民其实都属于中产阶级或者其后备军(学生)

说是中产,其实只有中产阶级自己才知道,自己跟所谓的高薪阶层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中国表现得往往更为明显。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事物往往是纠结的。一方面,他们勤勤恳恳随时准备着攀登人生天梯,在价值观上倾向于接受顶层精英们所宣扬的市场逻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随时要应对现实中精英们的压榨。前一阵咪蒙写了一篇文章训斥那些不愿给自己拿外卖的大学毕业生,却得到了不少人的叫好就是明显的一例。一方面不愿意委屈自己任由老板压榨,一方面又对老板们提出了鸡汤奉若神明。然而社会不是静止的,大分化和大重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近些年来,逐渐兴起了一个词叫做“中产阶级焦虑”,讲的是以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日趋恶化而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其实表明以往还算过得去的中产在加速分化,大批大批的中产阶级随时有被抛入到底层当中去的风险。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事件的旋风中心罗尔先生其实就是一个中产阶级。表面上他有车有房(还不止一套)有事业,有美满的婚姻,有爱心(一开始并不想挤占慈善资源),然而女儿的一场病就让他原形毕露,房子买不掉,还得交月供,车子就算卖掉也就一万来块钱,其实就是没钱呀!而比他更惨的其实是捐助者,不少人可能连房子都没有,商界的那些人脉就更甭提了。所以当他们发现受捐者其实有车有房的时候,玻璃心自然碎了一地,开始嚷嚷着卖车卖房了!

说穿了,这又是一起中产阶级焦虑的喧嚣。生活水平的下降让中产阶级们感到不满,所以一旦找到发泄口就得说两句,往往给人一种愤青和狂喷的感觉。在精英们看来,这些愤青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鲜有理性之士,因此又给扣上了各种帽子,进一步激化矛盾。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由于没有找到更为有效的武器,其舆论往往要被精英所压制,从而造成一种屡败屡战的效果。所以对于精英来说,现在的感受大概是这样吧。

回到原话题,笔者说道错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这里的“我们”,当然指的就是中产阶级。对于中产们来说,既想和精英们共享同一套价值观,为自己将来人生跃迁留后路,又想维护现实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从批判阶级固化到强调中产阶级焦虑这一路走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跟精英之间的鸿沟,这道鸿沟不但包含着财富的差距,也包含着剥削。

结语

以上就是全部反思吧!其实没有结语,只是想立个flag。眼下各种中产阶级焦虑事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能够在近期完成一篇有关这个话题的较为系统的文章,目前尚在搜集资料当中,敬请期待。

最后祝罗一笑小朋友早日康复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