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深入研究陈云的治国理政经验

作者:朱佳木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8期 2017-11-23 1568

深入研究陈云的治国理政经验

朱佳木

朱佳木:深入研究陈云的治国理政经验

陈云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在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初期,积累了大量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研究他的这些经验,无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还是深入理解、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认清基本国情是治国理政的首要条件

凡要治国理政都要先弄清国情,陈云对此有过大量论述。他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这个‘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①]“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②]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中有基本情况,即较为稳定的情况;也有动态情况,即根据形势发展会发生变化的情况。陈云认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灾害频。他指出:过去总说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把自己放在苏联型和美国型、加拿大、澳大利亚型上”[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国土面积虽然大,但耕地少,“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是属于日本型和德国、丹麦、荷兰型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提,要把它搞清楚。”[④]另外,近代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上百年的侵略和连续40年战争,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经济落后和贫困的国家”[⑤],“新式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左右”[⑥],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旧基础上进行新中国的建设。”[⑦]尤其要看到,我国虽然是农业国,但旧中国还要进口粮食、棉花,新中国虽然实行自力更生,但一来要重点发展工业,二来农业由于灾荒多而“很不稳定”[⑧],因此“粮食不充足,是我国较长时期内的一个基本状况。”[⑨]改革开放开始时,我们仍然存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20年,即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别的国家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农民。”[⑩]他强调,“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现在真正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不很多。”[11]

二、为人民谋福利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

古今中外,凡是执政者都有一个为什么人治国理政的问题。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党治国理政,当然是为绝大多数人民谋福利。然而,一些人往往处理不好人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要么只顾长远而忽视当前,要么只顾当前而忽视长远。凡是遇到这种情况,陈云总是说,不要为了搞建设而搞建设,不要忘记我们搞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他指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12]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他看来,能否处理好人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对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这个观点,究竟认识得深刻不深刻,树立得牢固不牢固。

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的烂摊子,要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不能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基础建设开始。然而,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13]比如,卖给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商品粮和用于出口换工业设备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都要比较低,而卖给农民的农用机械和轻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则要比较高。就是说,要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比例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对此,陈云解释说:

“缩小剪刀差“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共产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但是由于我们的工业品少,也不要以为很快可以做到。这个问题我有责任说清楚,因为还要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14]

但与此同时,他坚决反对继续提高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再多拿钱来扩大基本建设。他说:“征购要采取公道的价格。”要“既对农民合适,也对我们有利。”[15]而我们“这个政府不是别的政府,是一个以共产党人为领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6]所以,这里说的对我们有利,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民有利。

为了讲清楚正确处理基本建设与人民生活相互关系的道理,陈云在改革开放后把人民生活形象地比喻为“吃饭”。他说:“一要吃饭,二要建设。”[17]“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18]“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有希望。”[19]什么叫不能吃得太差呢?纵观陈云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划的几条“红线”:第一,要保证“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20]比如,要满足每人每天最低蛋白质的需要,要使孩子有袜子穿,等等。第二,在吃和穿的供应发生矛盾时,要“先吃后穿。在吃方面,先粮食后副食。”[21]第三,要优先关心低收入人群,“他们的收入,用在吃的方面的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22]因此,他强调要保证粮食和蔬菜价格的稳定。他指出:“蔬菜、猪肉和鸡蛋等,价格统统是跟着粮价走的。粮价涨了,物价就要全面涨。”[23]“购买力愈低的人,对这个问题就愈关心。”[24]

三、把握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原则是治国理政的客观要求

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治国理政经验中最富有价值的内容。所谓综合平衡,是指财政收支、银行存贷、物资供应、外贸进出口都要平衡;所谓按比例,是指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的发展要相互协调、彼此衔接。陈云说:“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25]“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26]他认为,我国经济落后,又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去,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的平衡只能是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27]怎样才能使平衡不破裂呢?他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平衡要从短线搞起而不是从长线搞,二是平衡要从定指标时搞起而不是从生产开始时搞。

从以上两大原则出发,陈云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工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点。第一,“搞建设,真正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于求成反而慢。”[28]“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29]要探索“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30]第二,“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限。”[31]第三,“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32]第四,“所谓建设与民生的平衡问题,实际上是工业建设与其他建设和农业建设的平衡问题,是工业、交通与农业的平衡问题。”[33]“搞建设,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34]“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35]第五,“要正确处理建设中的‘骨头’和‘肉’的关系。”[36]就是说,在新建工业城市、工业基地时,要同时考虑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即使对企业的设计,也“必须特别注意安全和卫生部分的设计”。[37]第六,“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除了要上若干个大项目以外,着重点应该放在国内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上。”[38]做到“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39]

四、防止片面性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无论抓经济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陈云的一个重要经验是防止片面、力求全面,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一些重大关系的处理上。例如,在对待产量、产值和质量、效益的关系上,他一方面关注产量和产值;但另一方面,总是强调要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他说,不能光看钢铁产量有多少,“要把重点放在钢铁的质量、品种上。”[40]“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效益上。”[41]在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要搞活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42]在对待按价值规律办事和财政补贴的关系上,他既肯定按经济规律办事,说“这是一种好现象”;同时又指出:“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他说:“从微观经济看,这是不合理的,似乎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但我国是低工资制,如国家不补贴,就必须大大提高工资。”[43]那样,“经济上会乱套。” 因此,国家补贴,“从大的方面还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44]“八九”风波之后,他再次指出:

“国家财政补贴取消不了。暗补、明补,都是补贴。在我国,还是低工资、高就业、加补贴的办法好。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产品也是实行补贴的。当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可以逐步减少一些不合理的补贴,例如某些企业的亏损补贴,但要从根本上取消补贴是不可能的。”[45]

在对待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上,他强调新建工厂要“力求适当分散”,这样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和消灭城乡差别,也可避免造成城市运输紧张、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困难、供水、供电压力增大;同时又强调“不要分得过散” ,这样用水用电比较方便、合理。特别是在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上,他强调这只能是就全国和各大区范围来讲,不能每个省都搞,否则“会把材料、设备都分散了。”[46]在对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他一方面指出,“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47],“要给省市一定数量的真正的机动财力”[48];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经济活动中,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49]

对于诸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改革与党建等关系,陈云也总是强调要全面抓、抓全面。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初期,污染问题不突出,但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冶金、化工企业的增加,问题逐渐显现。对此,他1979年初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防止污染,必须先搞”。[50]1981年,在给一位老同志的信中他又说:

“像植树造林、治理江河、解决水力资源、治理污染、控制人口这类问题,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51]

1988年,他把关于工业污染的两个材料批给中央负责同志,指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52]他还对一位中央负责同志说:“现在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53]后来,他又将两位科学家的文章批送中央负责同志,指出:“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水资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54]

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问题,陈云更是大声疾呼: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不能分离的。”“不可能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然后再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55]“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56]“‘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正在严重地腐蚀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57]“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58]

针对一些人把党的理想信念、组织纪律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的现象,陈云尖锐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59]“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60]“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61]“应当把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62]“严肃党纪、政纪,党风才能根本好转。”[63]“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64]

五、正确总结经验是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的可靠途径

陈云在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长期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而且对于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总结经验一要随时,二要不断。他说:“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65]在“一五”建设时期,他提醒大家:

“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摸索革命的规律,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建设的规律,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66]

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又告诫大家:

广大干部对体制改革还不很熟悉,“因此,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67]

“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68]

再如,总结经验要注意从错误和失败中总结。陈云说:

“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特别要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这是使我们减少错误的好办法……有一种人,犯了错误只是觉得不好意思;另一种人,却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后一种态度,显然是正确的。”[69]

“犯错误,碰钉子,当然不好,但是从错误中能得到经验,练出本领。”[70]

陈云对于总结经验时端正指导思想和搞对思想方法也十分重视,认为如果不端正,经验是总结不好的。他指出:1958年以后,“左”的错误严重起来,“错误的主要来源是‘左’的指导思想。在‘左’的错误领导下,也不可能总结经验。”[71]他说:“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对于怎样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的问题,他强调了三点。

“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

“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72]

为此,他总结出了十五个字的体会,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73]其次,“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74]“论事不论脸”。[75]他说:

“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76]

“对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决不要生气。他们的意见,对的或者错的,都有益处。正确的东西是在否定错误的东西中生长起来的。”[77]

“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意见。”[78]

再次,要把立场站对、站稳。他说: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大家如果都能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方法就容易一致,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一致,事情就好办了。”[79]

财经战线的老同志常说,陈云同志大错误没犯过,小错误也很少。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与他总结经验的方法对头有很大关系。

陈云的治国理政经验,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而现在无论社情、国情、政情、党情还是世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当年突出的问题,现在已经不突出甚至反过来了。但是,只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问题的系列论述,我们就不难发现,陈云治国理政经验中的许多基本理念、主要思想、重大原则,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同志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陈云同志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80]

他号召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坚守信仰的精神、党性坚强的精神、一心为民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们要以习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把陈云思想生平研究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把陈云的治国理政经验更好地梳理和总结出来,努力为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3]《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4]《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5]《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93页。

[6]《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7]《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8]《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9]《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1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

[1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1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1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14]《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195页。

[15]《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6]《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1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

[1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1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

[2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22]《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2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2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25]《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2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27]《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2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2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3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3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3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33]《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3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3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3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37]《陈云年谱》(中)(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页。

[3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3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4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4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页。

[4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4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4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4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46]《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248页。

[4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4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4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5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51]《陈云年谱》(下)(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页。

[5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5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5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5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5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5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5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5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6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6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6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6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6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6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6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6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6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69]《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186页。

[7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7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7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7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74]《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75]《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7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7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7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79]《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80] 2015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曾任陈云同志秘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