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资本论》研究经济问题

作者:迎 春 来源:红歌会网 2018-01-20 1813

运用《资本论》研究经济问题

 

  列宁指出,《资本论》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大家公认的无与伦比的模范。”(参看《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11页)还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14页)

运用《资本论》研究经济问题

  我有幸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作为调干生考入大学,学的是经济计划专业。当时学校的安排,第一学年的主课就是《资本论》一卷。虽然书很难读,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体会了它的科学性。学习和运用《资本论》,对我一生从事经济学的科研、教学以及跟着毛主席继续革命、批判修正主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的学习中,仅仅认识到它从现象到本质,再由本质回到现象方法论的强大逻辑力量,只是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才真正理解《资本论》对于认识经济、社会的巨大能动作用。

  一,运用“协作”理论研究人民公社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经典著作,但是,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研究,无论是对协作生产力还是机械化生产力的研究,都是无与伦比的。

  《资本论》有关协作的理论分析,对于我研究人民公社,以及以后反对包产到户的理论斗争,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说人民公社的建立、发展没有物质生产力的基础,是毛泽东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物,而正是马克思关于协作的分析,给了我们科学的答案。

  我回到大学的科研岗位时,接受的课题就是研究人民公社。据说这是1958年周总理视察学校经济研究所时提出的任务。周总理逝世以后,研究所领导重新提出了这个研究课题,成立了研究人民公社的小组,让我担任组长。

  我学着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人民公社。

  首先是收集资料。以新华月刊(半月刊)为索引,从1950年开始,逐月逐年地看有关农业经济的文章。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从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农村突然出现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的事实。其中,河南新乡专区的漭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天津地区的洼地改造成为典型。各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开展:修建水库;引水上山;洼地改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深翻耕地;以及开始建立实验田等等。大跃进的概念最初就是从农田水利建设中提出来的。而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又促进了人民公社的发展。

  为什么高级合作化以后会出现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它有没有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这是经济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从《资本论》中找到了答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劳动过程,研究了劳动过程的“协作”。这些对于我们理解、认识高级合作社建立以后,出现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物质力量找到了来源。

  《资本论》一卷第十一章就是“协作”。马克思说:“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指集体协作劳动——引者注)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等等。(第362、366页)对于个体劳动来说,协作就是一种新生产力。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村有1.8亿劳动力,但是,被分隔在1.1亿个小农经济内,无法实现协作劳动。因此,小农经济只能是大自然的奴隶,靠天吃饭。这种个体分散劳动的状况在我国已经持续几千年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改变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实现了集体化,解放生产力。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特别是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不仅可以把过去被私有制分隔的个体劳动,形成集体协作这种新生产力,而且由于土地也归集体公有,必然会出现一个改土治水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其实,这些道理毛主席早就清楚,而我们是到他逝世以后,才从一些公开的资料中知道。

  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生产力基础问题,早在50年代初,党内高层就存在争论。刘少奇曾指出:“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集体化,必须以国家工业化和使用机器耕种以及土地国有为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便无法改变小农的分散性、落后性,而达到农业集体化。”而且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毛主席不同意刘少奇的观点,“他说: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讲的道理把我们说服了-------这场争论就这样结束了。”(参看《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著     上册   第187、190、189、191页)毛主席所说的“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协作”生产力。

  以后的历史证明,毛泽东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协作生产力的发展史。“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就是要推动协作生产力的大发展。历史上大江大河对于农民、农业造成过的灾害,被组织起来的农民制服了;八万多座水库拔地起;短短的二十几年,增加的农田灌溉面积比几千年积累的数量还多;山坡地变成了梯田等等。土地还是那些土地,过去连5亿人都养不活,现在养活了9亿人口,而且温饱有余。总之,这些成就是在既缺少钢铁、机械,又没有化肥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协作新生产力实现的。

  我们不仅从《资本论》中学到马克思对协作生产力的理论分析,而且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还对一些先进的社队进行了典型解剖,写出《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实现集体化——石家庄大队经济调查》和《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等文章和小册子,详尽地论述了协作力与农业合作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当包产到户的强劲风潮刮来时,我们认为人民公社的集体化方向必须坚持。为此,还写过一些批判文章,包括认为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产物的《农业社会主义批判》等文章。以后又批判包产到户没有改变集体经济性质的观点,这些都是学习《资本论》关于协作的理论的结果。

  二,运用劳动力商品的理论,研究新中国经济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后,我又研究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我们有研究人民公社的基础,因此,研究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比较顺利。我不仅不相信“频临经济崩溃”之类的谎言,而且写了大量文章,阐述毛泽东时期的经济,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高速、健康发展。如《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结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等文章。

  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区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我们一直自称是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现象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事实应该怎样解释和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很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现象上看,楼高了、路宽了,汽车多了;家用电器增加很多;电脑、手机迅速普及等等,生产、生活都有所提高。面对这样的事实,应该怎样认识?

  《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论》一卷   第368-369页)这种论述把生产发展与经济关系两个方面区分开来,对于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论》的理论,我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高速畸形发展与经济关系大倒退的命题。区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承认经济高速畸形发展以后,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别经济关系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当权派一直自称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不过加上了“特色”的帽子。但是,经济现象与毛泽东时期的却完全不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资本论》一卷是从现象的区别,揭示了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的不同本质。马克思从商品——货币——商品与货币——商品——货币’的现象不同中,揭示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揭示了当劳动力成为商品,简单商品生产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

  现在,有的人运用国有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来判断我国经济的性质。我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不仅私有经济、外资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国有经济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90年代中期,一个“减员增效”,就解雇了大量国营企业的职工,使劳动者重新沦为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无产者。解雇工人,反映了劳动者重新沦为雇佣劳动;而且国有经济还大量雇佣临时工等。不仅如此,现在的国有经济职工的地位,与毛泽东时期的国营经济职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都反映了经济性质的根本的改变!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国有经济,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

  对比一下毛泽东时期的国营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现象区别。

  毛泽东时期国营企业的工人,不存在被解雇的现象,也不存在失业的问题,这反映了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工人不是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因为,从质的方面看,劳动力作为商品,才会出现卖不出去的现象,才会存在被解雇和失业的问题;从量的方面看,工人的工资随劳动力商品的供求而波动,表明劳动力是商品。而毛泽东时期工人的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不随市场供求变动,表明工资不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可见,毛泽东时期工人虽然领取工资,但是,工资已经不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工人也不是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无产者,而是生产资料的主人。

  从工厂、企业的另一端看,毛泽东时期的厂长、经理不占有企业的利润,和工人一样,仅领取国家规定的工资,也没有权力解雇工人。因此,当时社会上没有“老板”的称呼。而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的董事长、经理,都有利润收入,有权解雇工人,当然是老板,而且有的老板还进入了世界富人榜之列。

  毛泽东时期的经济过程,不但生产和再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的主人。那时的工人,不仅不存在解雇威胁和失业问题,而且,再生产主人公,就必须保障工人的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生活,还要保障工人子女的教育,才能再生产出新一代生产资料的主人。可见,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一种按需分配的关系,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险存在本质不同。现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关系。

  从经济现象的对比说明,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关系,则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老板”与无产者的关系,是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关系。不从经济现象的比较中认识经济性质,只从产权的角度认识,就会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混为一谈,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综上所述,运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的观点,判断我国国有经济的性质,承认我国经济已经演变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是符合实际的。不过我国的政治形式还是共产党领导,因此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而不是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前,我运用《资本论》的观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写出了《经济高速畸形发展与经济关系大倒退》(载于《沿着毛泽东指引的道路前进》一书)的文章。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经济急转直下,这些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9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2008年,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90年代中期。

  首先是农村推行包产到户,打开了私有化的闸门,几亿农民重新成为私有者;接着是国营经济实行了扩大自主权的改革,企业纷纷给职工发奖金、提高福利,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积累制度。这期间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不慢,但是,不断爆发通货膨胀。1988年和1989年,零售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8.5%和17.8%;1992年至1995年分别为13.2%、21.7%和14.8%,一度出现了抢购风潮。原因就是纵容了“官倒”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营经济提供积累的职能,国家只有依靠发行纸币扩大再生产,因此,不断爆发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引发了全国性反对官倒的“六.四”事件。

  第二阶段,从90年代中期,引进了大量外资,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90年代初,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只有几十亿美元,到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就达到400多亿美元,以后更增加到每年引进上千亿美元。这个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大量引进外资,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商品造成的,因而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也使我国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融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急剧下滑,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增速下滑的事实,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已经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接轨”;另一方面也表明由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一些国家的经济仍然能够出现短暂的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危机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资本论》在研究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2008年爆发了经济危机,我们开始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论述经济危机时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他还指出,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失业大军存在的限制(《资本论》第三卷   下册   第549页)。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我们收集经济危机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危机经历三种形式: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

  1,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1825年爆发经济危机开始,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年爆发的危机最为典型。

  《资本主义兴衰史》这样描述:“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发生价格暴跌,从而揭开了这次危机的序幕。接着,生产下降、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笼罩在整个美国上空的是一片惨云愁雾——逐渐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危机期间,高炉被炸毁,机器遭破坏,小麦当燃料烧锅炉,牛奶倒入河流或大海里。例如,1933年,美国销毁640万头猪,犁掉1千多万亩棉花地,仅洛杉矶一地,1933年5月就有20,000夸特牛奶被倒入沟渠中——而创造这些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则被迫流离失所,甚至饿死、冻死街头。仅在德国柏林一个城市,当时因饥饿而自杀的,每天就有60人。”(《资本主义兴衰史》修订本   樊亢主编   第226、229页)这是典型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2,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危机,简称“滞涨”。

  “‘滞涨’现象最先是在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期间发生的——进入七十年代后,特别是从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开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滞涨’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愈来愈严重。”“生产下降和失业人数增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是,在这次危机(指1974—1975年的危机——引者注)过程中,在生产急剧下降和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从七十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的‘滞涨’病不仅趋于严重化,而且趋于长期化。”(《资本主义兴衰史》第359、360、362页)以前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商品卖不出去,物价下跌;而现在危机发生后,物价不跌反升,这就是“滞涨”危机。

  3,债务危机

  2008年,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是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以后又陆续爆发了冰岛、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所以,这次是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开始至今将近200年,经历了生产过剩、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以及债务危机的三种形式。它们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三种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本质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政府作为资产阶级的总代表,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熨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干预经济,从而出现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929年的危机以后,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首先采取货币政策。

  所谓的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就是大量发行纸币,制造虚假的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过量发行纸币,只能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而形成世界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经济危机,则是美国超量发行纸币的结果。

  随着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替代金、银贵金属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工业,占到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53.9%;占世界黄金储备四分之三;控制了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等等。(《资本主义兴衰史》第286、287页)从而美元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流通手段,尤其是苏联东欧复辟和我国的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又一统天下,美元更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货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35美元,可以向美国银行换取一盎司黄金,表明美元与黄金挂钩,替代金发挥货币作用。由于不断超量发行纸币,美国已经没有那么多黄金来兑换美元,1974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废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决定,从而出现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这种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结合,就形成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持续不断,影响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进行。资本主义政府转而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大搞赤字财政,用预支未来的购买力,用“寅吃卯粮”的办法来延迟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从而使生产过剩危机又转变为债务危机。以美国为例,仅国债一项就超过了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且还不断地在提高债务上限。因为不提高债务上限,政府机关就面临着关门的危险。如果再加上企业和个人的债务,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由于美元至今还充当着世界货币,所以,美国不断地发行美钞,出卖国债,靠借新债还旧债,维持着经济、社会的运转。按照西方的话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庞氏骗局”。而其他的国家,如希腊等国,资不抵债,就面临破产的境地,只能依靠欧盟贷款维持。实际上美国根本就没可能还清国债,一旦美元失去世界货币地位,只有破产的一条路。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尽管经历了三种形式,但本质是生产过剩。危机发展到现阶段,各国为了刺激生产,普遍存在“寅吃卯粮”的现象,债务危机成为主要威胁,这就是经济危机形式变化的内在联系。我写了《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是西方经济制度危机?还是资本主义危机?》等文章。当前我国经济正沿着资本主义老路,亦步亦趋地滑向债务危机。最近“乱云飞渡”网友发表的《我国政府的债务风险真的总体可控吗?》,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我是从2008年才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方面收集资料,一方面学习、研究,由于对《资本论》学习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资本主义金融的一些现象理解不透,因此,只能提供一些粗线条的认识,供大家讨论。

  总之,学习了《资本论》,特别是学着运用它研究经济问题,使我的加深了对经济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于“实事求是”方法的理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研究。我深感《资本论》是一座巨大的社会科学宝库,有待有志之士、特别是青年人“开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