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正在说 2024-10-26 550

编者按: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节目,2024年10月25日晚9:20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主题是《医疗卫生现代化的中国经验》。本期节目中,主讲嘉宾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姚力,4位观察员分别是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赤脚医生马文芳、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医药频道副主任林敬和中国第23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北京安贞医院原副院长孔晴宇。他们一起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探讨未来如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经授权,本网特此转发完整节目视频和文字版,以飨读者。

正文:

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这里是福建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节目,我是主持人江宇,欢迎大家。

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很多仁人志士都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作为救亡图存的出路。新中国的成立、新制度的建设,逐步治好了国家的病、社会的病、民族的病。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活得更健康、更长久已经是大家共同的愿望。那么75年来,新中国医疗卫生,创造了怎样的成就和奇迹,我们怎样借鉴历史经验继续走好中国式医疗卫生现代化道路。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研究员,欢迎姚老师。

主持人: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其实很多领域都有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比如说工业,就说我们是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农业,我们是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多的人口。那么关于医疗卫生和健康,您觉得我们这75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姚力:医疗卫生和人民健康方面取得的成就更突出,一点不亚于工业和农业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我给大家讲一个数字,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可是现在大家知道多少了吗?已经达到78.6岁。

主持人:那就翻了一番还多,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姚力:所以我想,我们应该由衷地感到新中国带给我们的这种幸福感。

主持人:好,下面我们就把讲台交给姚老师,请她给我们讲中国医疗卫生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大家欢迎。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姚力

演讲

姚力:健康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人。应该说新中国75年,在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看1949年,当时全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670个,病床,全国只有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是54.1万人,真正受过高级医疗卫生培训的人只有38000多位医生。再来看2023年我们的医疗机构有多少呢?107万个,多少个病床呢?1017万张。我们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更是猛增到了1524万人,这个医疗卫生资源的变化应该说是非常巨大的。

再来看一看我们的人口健康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人口的健康状况非常的危机,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孕产妇的死亡率是1500/10万,婴儿的死亡率是200‰,这些数据比当时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口的健康状况的数据还要差。但是经过70多年的发展,到2023年的这个数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8.6岁,孕产妇的死亡率已经降到了15.1/10万,婴儿的死亡率降低到了4.5‰。这些数据就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幸福、健康的生活,而且为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奠定了健康基础。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医疗卫生现代化道路。那我们回过头来看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怎么样走过来的。我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新中国建立1949年到改革开放,它被称为社会主义的革命的和建设时期。它主要是为我们奠定了基石。哪些方面奠定基础了呢?

首先,我们明确了一条,就是我们的卫生工作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要为工农兵服务,实际上是回答了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过去旧中国医疗卫生只有为富人服务,老百姓哪能看得起病,是吧?到了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业化建设上,在卫生资源上,城市占据的还是主导的,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还是少。1965年6月26日的时候,毛主席看到了这些材料,就非常不满意,他在跟保健医生谈话的时候,说现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只占全国卫生资源的15%,可是我们85%的人口在农村。如果不为农民服务,我们的卫生叫什么为人民服务?甚至他批评卫生部,说你们卫生部是城市老爷部。在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的推动之下,医疗卫生的资源很快地进行了调整,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特别是我们的巡回医疗开展就非常好,大批城市的这些医生到农村去了,而且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解决疾苦,同时还培养农村医生。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改造旧产婆。过去中国没有妇产科医生,谁来接生,是那些有一定卫生经验的老太太或者是年轻妇女,但是她们没有现代医学知识,更不懂得什么消毒那些技术保障的程序。那我们国家儿童死亡率,孕产妇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过去叫作“儿奔生来娘奔死”,多少妇女因为生孩子感染了疾病死去了。所以我们采取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把这些接生婆们组织在一起培训,教给她们一些现代的医学知识,采取新的办法来接生,叫作“新法接生”。逐步地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就改变了。这个(卫生)工作方针一直持续到现在,其中的一些精髓的内容仍然在坚持着。这是第一个,我说奠定了基石。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第二个,就是我们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之所以被称为爱国,正是和抗美援朝分不开的。1952年,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实行细菌战,比如像老鼠,虫子, 还有一些物品上沾染了很多细菌,扔在中朝边境的一些地区,使得我们的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感染了这些传染病。为了能够尽快地把这些病毒消灭干净,我们提出了爱国卫生运动。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今天还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领导着我们爱国卫生运动。几十年走过来,因为时代在发展,内容上有很多变化。比如新中国初期时候,是清除垃圾,到了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除“四害”、讲卫生。还有就是叫作“两管五改”,这“两管”是什么呀?管水管粪,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叫“厕所革命”,实际上那是有渊源的。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候,中国的传染病、流行病、地方病多厉害,我们国家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都流行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一旦得了之后,人就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在1955年,毛主席就倡议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然后发动人民群众上田里、上河渠边去灭钉螺。这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到了1958年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了,就是我们国家的江西省余江县最先消灭了血吸虫,毛主席看到了消息,他特别高兴,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表达了毛主席对于血吸虫病消灭之后,我们国家、人民享受到了健康、幸福生活的那样的一个喜悦心情。再就是后面大家知道的,卫生城市的创建、健康中国行动,这些都是爱国卫生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健康的,不同的突出问题,我们采取的一些方法。但是它的最核心的内涵没有变,就是要走群众路线、预防和消灭疾病来维护人民的健康。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第三个,就是医疗保障制度。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在五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了,它对于解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看病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呢,农民开始走合作化道路了,农民觉得我们生产上可以互相合作,那我们的生活上呢?能不能啊?所以也开始在医疗方面搞合作医疗。1955年合作化运动时期,合作医疗就开始了。合作医疗本身是人民群众自发创造的一种制度,我们人民群众是非常有智慧的。

这里面就得讲两个“小人物”,一个就是叫作覃祥官,就是被称为“合作医疗之父”,他是湖北长阳乐园公杜家村大队的一个赤脚医生,当时乐园公社是一个山区,条件特别艰苦,特别是交通不方便。所以农民看病翻山越岭,很多疾病就没有来得及看,人就救不过来了。覃祥官感觉到这样不行,所以他就放弃了在公社医院的工作,回到杜家村办了一个村的卫生室。他采取的什么办法呢?就叫作“三土四自”,这些方法我们说叫作一根针、一把草,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了这个农民的看病问题。然后大家凑一些合作医疗的基金,看病就不用花钱了。特别是覃祥官他全心全意为村子里的老百姓服务,因此治病的效果就特别好,老百姓就称他是我们村的“白求恩式的大夫”。

还有一个“小人物”就是王桂珍。王桂珍被称为赤脚医生第一人,赤脚医生是什么意思,他们都是半农半医的,生产劳动的时候也还为农民服务,背着药箱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去看病。1969年的时候,王桂珍她是上海川沙县人民公社的医生,她的事迹就被发现之后,在人民日报上报道了,赤脚医生这个词就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覃祥官和王桂珍都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大会,会上他们发言,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工作是怎么开展的。这可了不得了,当时参加会议的这些国家的元首还有卫生部长听他们介绍之后说中国太了不起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却能够看病吃药不要钱,这哪个国家也做不到。所以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就把我们的合作医疗、赤脚医生这样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就是因为确定了这样的方针,同时我们有好的措施、好的制度来保障,因此新中国的面貌一下子就改变了。所以说为什么我们由衷地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呢?为你生在新中国这样一个时代感到幸运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国家制度,有了这样一个带领着人民获得解放的这样一个政党。

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这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就是我们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了,我说我们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有很多成功的地方,可是我们医疗卫生要不要改革,经济体制一旦变化它必然会影响到医疗卫生的状况。因为医疗卫生它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旁白: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下,医疗体制改革也呼之欲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年,卫生系统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疗卫生单位获得了劳动人事安排权、业务建设决策权、经营开发管理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遵循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这些举措开始成为医疗系统改革的方向。随着医疗卫生机构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增强,我国医疗资源也相应增加,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是医疗费用也水涨船高,为日后看病贵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改革开放之后,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按照传统计划经济那样,在医疗卫生方面职工的保障,采取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的方式是不可能实行的。

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个体户、下岗职工人数增加,同时农村由于人民公社解散,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也难以为继,自费医疗再次成为城市个体和农民主导地位的医疗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重建新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在城市以“两江试点”为代表的重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村试点以个人筹资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在不断地推进改革,能够为人民健康做更好的服务。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得不到很好的医生下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医改在市场化、商业化主导下,虽然增强了医疗机构活力,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上还普遍存在,中国医改在破旧立新中继续探索前行。

演讲

一场疫情就考验了我们,给我们上了一课,非典之后,医疗改革必须还要深入往下发展,主要要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要解决重要的一些风险问题,2009年,我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医改,这一轮的医改,就开始总结前面医疗改革中,我们有哪些经验、哪些教训,当时特别要强调的医疗社会效益在第一位,所以我们的医疗卫生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推进的。应该说我们的医改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了一段的历史沉淀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问题。

我想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医改本身它是一个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医改也一样,如果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它是一个探索时期,所以难免磕磕绊绊。但是我觉得非常可取的是,我们搞的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我们不像苏联,不像东欧的一些国家,搞“休克疗法”。这就尽量减少了对人民生活造成的一些伤害和损失。

第二点,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准则。医疗改革,它确实是世界级难题,我们看同期很多国家进行医改,美国一届总统上来要推医改,又一届总统上来还要解决医改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但是我们的医改能够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特别像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要解决医疗问题,那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且医疗问题它涉及到可能一般的改革不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它有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政策问题,所以它需要一种合力。我们念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这样一个准则,一直在往前走,就是因为这个方向没有错,所以我们最终改革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第三个历史时期,就是我们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个新气象,那么医疗卫生方面有哪些新时代的特点?第一个,就是我们过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以治病为中心,但是现在强调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样一个转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调研的时候,他看了乡镇卫生院,他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它标志着我们新时代医疗卫生健康达到了一个新的定位。当时我们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就是全面脱贫,没有健康能脱贫吗?在那些致贫的因素中,40%是因为生病造成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还有在国际的舞台上多次强调全民健康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健康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社会的规划,因此这个时候就孕育产生了健康中国战略。这个时期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是健康中国战略得以推进的一个重要抓手。很多地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试验,一个非常优秀的案例,就是三明医改。福建省三明市,它的医疗卫生条件并不是最优的,但是它走出了一条医改的道路。通过政府承担医疗改革的这样的责任,从最紧要的问题入手,就是当时他们医保入不抵支,几乎崩盘的这样一个状态入手,逐步地推开医改。这么多年来,三明医改没有停步,包括我们说建设大的医联体,把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社区(镇村),他们用三个回归来准确地表达了三明医改的成就,就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这些做法都非常符合我们新时代的一些新的理念。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旁白

三明医改的核心就是把过去那些不合理的,有悖于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那些坏的毛病,把它改掉了。

2018年,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医保局,这是对三明经验的系统推广,向着“三医联动”迈出了重要步伐。同年,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拓展中不断走向深入,近半数省份启动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绝大多数省份印发了按病种收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文件。同时,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扩面提速,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有序展开。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三医联动”协同发展,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医疗卫生问题是一个综合体,一些地区都因地制宜,探索解决医疗卫生突出的问题,所以在十八大之后,人民最关心的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极大地得到了缓解。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面向未来,健康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卫生健康工作从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展到以全方位、全流程保障人民健康,将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扬中医药优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健康根基。

人的现代化,既包括人的思想,也包括人的健康,医疗卫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石,它最根本的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

演讲

回首了新中国75年,我们走过的医疗卫生发展的道路,我们有什么经验呢?我想有这么几点。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坚持大卫生和大健康的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候,毛主席就说,医疗卫生问题,给人民看病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生活,跟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他认为这是一个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大的卫生观,所以我们国家才能够用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就讲了,他说卫生活动要以社会效益为唯一准则。所以强调社会效益,它不是今天才有的,它实际上是延续下来的。

第二条,我觉得就是“两个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医疗卫生方面,我们处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处处发挥着我们中国传统的医疗智慧,我们当然要继承和发扬。

第三点,任何时期它都会有最突出的一些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推进改革,使我们的医疗改革向纵深发展。啃下最难啃的骨头,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会有更好的一个创造。

第四个经验,在医疗卫生领域里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我们的医生、我们的医疗卫生队伍,我们的医生是可爱的,他们是正直的,他们是有一颗仁者之心的,他们担当了建设我们健康中国的主体责任。

所以我想新中国75年走过这样的路,给了我们这么多经验,也启示了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完全有自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到2035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健康中国,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主持人:那我们今天还请来了几位观察员,下面我们就和他们一起交流一下。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三明沙县区总医院去调研医改,那么当时向习近平总书记当面汇报的就是今天我们第一位观察员,欢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万书记。

万小英(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主持人好,姚老师好。我非常庆幸自己参与了三明医改的十年。三明医改是从2012年开始的,这十几年来,我们坚持了三医联动的改革,我们从管治病到了管健康,我们从组建紧密型县域的医共体,到现在我们要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的发展,同时也把医保支付方式从打包支付到进行了11批次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我们现在还从医防融合改革的推进,到推进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其实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很自信,我们三明用了较少的这样的一个投入,产生了比较大的健康效益。我们三明人均预期寿命,2022年是达到80.18岁,是高于全国以及全省的水平。第二就是我们让百姓减负担了,百姓得了实惠,走南闯北做沙县小吃的老百姓都知道,回到家乡来看病,报销比例高,而且方便,每一年我们医院最忙的时候,就是小吃大军回来的时候,就是在春节前后。当然,我们也实现了医生受激励,医院得发展。所以我们信心满满。

主持人:有句话叫没有免费的午餐。你看咱们这个老百姓花钱也少了,药也便宜了,医生有积极性,那看来咱们医生的收入也是增加了。那么这个钱是从哪来的呢?

万小英:我们三明医改的核心就是三医联动的改革。改革前,确实药品被当成一种普通的商品。我们要求医生是为人民服务,但是有的时候真可能出现了为人民币服务。所以它就背离了最初的公益这样一个性质。三明医改的第一板斧,是向医药要红利,当时,三明医改领导小组的领导看到了药品从工厂出来,流通到了我们的医院,到了病人的手上的时候,那个是加价了非常非常多的倍级。因为现在反过来看,国家集采的成效就能够得到验证。当时孙春兰副总理把三医联动的改革逻辑用了九个字给它归纳出来,就是堵浪费,调结构,保衔接,让三者发挥作用,一起联动起来改,就能够实现我刚才说的那样的目标。

主持人:这个是不是您刚才说的,一个综合系统的改革。

姚力:没错,万书记充满了自豪,非常有底气,因为你们做到了。是吧?

万小英:对的。近两年,常常有人问我,这个三明医改的经验,向其他地方因地制宜推广借鉴的时候有什么难点和堵点,要如何推广。我个人认为我们三明医改从这个改革的逻辑来说,以及从技术操作的层面来说,我们是没有密码的,我自己很困惑,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只好把这个问题带来请教我们姚老师。

姚力:他们在医改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其他的城市、其他的地区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其实不想改吗?都想改,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他们都希望医生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看病,病人更希望医院处在一个正常的良性的运转状态之下。但是这个是一个难题,因为医改的问题,它涉及的面太广,它不是一个简单医疗卫生本领域的问题,可能更不是你一个院的党委书记能够解决的问题,你要背后有靠山,你要前面有你的兵来给你往前闯、往前走。我觉得因地制宜是对的,但是最根本是要有勇于担当的这样的精神,要真正地能够敢触碰利益群体,能够真正地要做第一板斧的那个下刀人,我觉得三明的医改真的让我们看到它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这正像我们中国的医疗卫生走出了我们自己的路一样,只有自己的路才是最适合的自己的。三明医改一定会为其他地区创造更好的先行的经验的,向你们致敬啊。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主持人:第二位观察员,是一位赤脚医生,刚才姚老师在演讲中讲到的赤脚医生,欢迎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乡村医生马文芳马大夫,他也是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马文芳(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在1961年,我当时才10岁,我母亲32岁得这个伤寒病。我父亲为给我母亲治病,边要饭,边借钱,三天借来一块零六分钱,也没有起到作用。我母亲生病两个月就去世了。可是最痛苦的是我母亲去世的第五天,我8岁的弟弟又得了伤寒。这是我们全家最痛苦的时候,这样看着他一天不如一天,这时候全村的老百姓伸出了爱心之手,自发地给俺家捐钱,一分、二分、最多还有捐五分的,这时候我就跪到院子里头,朝着大路,给捐钱的人磕头,每天磕的满脸是血,想起这事,我心里还挺不是味。最后,不但俺村的人捐钱,又集齐周边村的父老乡亲捐钱,一共捐了169块钱。通过四天的治疗,这169块钱也没能治好俺弟弟的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伤寒病夺去我家两条人命。这时候我就跪到坟前发誓,这一辈子一定当医生,为给父老乡亲治病,来报答这169块钱的恩情,就这样才当医生了。

主持人:1961年的时候,农村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还没有普及,看病也没有今天这样的保障。后来是城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包括农村的青年人自己去学习,然后才逐步有了一支赤脚医生的队伍。

马文芳:我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已经干了58年了。这58年当中,确实为本村的群众、老百姓服务了很多很多,刚才姚老师讲过,当时的传染病、多发病很多很多,比如俺村发疟疾有三百多名,我们就是从早晨送药送到中午,从中午送到晚上,当时疟疾蚊子传,吃药不要钱,一天吃一次,一连吃七天,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通过两年,把全村的三百多名疟疾病人全部治好了。

马文芳:我1967年也搞了合作医疗,全村一个人一月一毛钱,一年一块二毛钱。到诊所看病拿五分钱挂号费,其他全免费,得到的老百姓的高度的欢迎。

主持人:其实我了解很多马大夫的事迹,他给这个村里的孩子,村里的军烈属、老人,免费地、义务地做体检,建立健康的档案,包括资助当时还看不起病的家庭,所以我们要向您以及以您为代表的当时赤脚医生,向你们致敬。

马文芳:我想问姚老师一个问题。我调研了很多的地方,现在的乡村医生服务很周到,但是年龄过大,每年都减少五万左右,老的下不去,新的上不来,我想谁来接这个班,谁来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姚力: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曾经是非常困难的,就是一个流行病就会夺去年轻的生命,为什么有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这叫作绝处逢生,就是因为没办法,你想要有好的医疗条件、好的药品,不具备那个条件,所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毛主席说,赤脚医生把他比成“瓜菜代”,就是饭吃不饱,用那个一些青菜来代替饭。赤脚医生当时可能他的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但他起的作用真的是太大了,正像马医生说的,服务态度特别好,所以老百姓感激赤脚医生,跟赤脚医生是一家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已经走到了老年的这样的行列,接班人后继乏人,这是一个共性,我在调研中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根据您调研的情况,就现在我们的医疗资源在农村分布的情况怎么样的?

姚力:我觉得整体来说,现在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来看,应该说还是往前发展的,村卫生室现在建设的都很好,比过去那真是条件好得很多了。但是应该说还是有发展的空间吧,比如刚才说的青年医生的配备的问题,比如说像一些设备,一些药品的使用方面,还是应该给农村更好的服务。现在搞乡村振兴,我们面临的更多的就是一个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整体上制度的安排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政府来扛起这样的一个责任,这样才能留住农民,他们安心在家乡把农村建设好。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林敬(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医药频道副主任):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在近百年以来,中医药在科学性、疗效、教育传承等方面,不断地受到质疑,中西医之争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直到现在。那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西医之争呢?

主持人:这是大问题,这是在很多微信群会导致分裂的问题,怎么看待中西医。

姚力:西医真正的进入到我们国家以后,就开始跟中医之间存在一些摩擦。特别是民国时期,比较极端的案例,就是1929年余云岫他们提出来的废止中医案,这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中西医争论和交锋最尖锐的时候。我觉得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淡化很多了。就是它各有长处,西医当然像我们孔院长他们这些动手术刀的,他有很多优势。因为西医他是强调解剖学,生理学,很精准地定位你的疾病(病灶),中医它讲究整体来看,给你一个整体的调理,让你身体强壮起来,然后其他方面的病可能就调理好了。所以中医它是看病,望闻问切,是吧?它是中国人的一种观念、读懂中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中国人你再说你不信中医,但是在你的这个行为举止中,你都会带出来这些问题,因为它已经在你的基因里,在你的血液里面,打上了这个烙印。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那都是中医在保佑着我们的健康,护佑着我们身体。所以我想这两者各有优势。

主持人:我记得张伯礼院士说过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中医和西医非此即彼呢?说我们国家有这样两套系统,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都用它们一起为人民服务,那这岂不是就是更好。其实有一些关于中西医的争论,背后其实是单纯为了追逐利润。

姚力:是的,利益的驱使。

主持人:一定要用这种高成本的、资金密集型的这种技术,那可能不管中医和西医里面,都有一些“简便验廉”的技术,就很难得到普及。

姚力:最关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这样的一个理念,如果中西医都能够以此为理念的话,我想不存在着什么争论的问题。

姚力:必须坚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

主持人:医疗卫生除了治病,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是公共卫生。在座的观众可能也听说过,非洲有一种特别凶险的传染病叫作埃博拉,那么我们前几年新冠疫情大家都经历过,新冠疫情虽然传播快,但是致死率,特别是到最后奥秘克戎,几乎致死率已经接近零了。但是埃博拉的致死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概念,是88%。下面要介绍的观察员就曾经被称作“中国离埃博拉最近的人之一”,中国第23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北京安贞医院原副院长孔晴宇。

孔晴宇(中国第23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长 北京安贞医院原副院长):我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队长,我带领北京安贞医院19名医疗队员,在2012年到2014年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援助非洲的任务。其实这两年和中国援非比较来看的话,是短短一瞬,中国医疗援非已经六十年了,我跟大家说,其中五十多位队员,永远留在非洲了,再也没有回家,所以我今天在这说话,我就是代表那些没有回家的医疗队员,在这里中国正在说,我给大家说话。

我跟大家说实话,我去几内亚之前我不知道埃博拉这个病,我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病。我在这待了两年,一年多以后,微信就发达起来了,微信和传真就把埃博拉的信息传给我了,我组织19名队员认真学习,两天时间不到,19名队员全部成为埃博拉专家。因为我跟他们说,不成为埃博拉专家,你回不去了。

我19名队员成了埃博拉专家之后,就给周围病人,给周围的医生,非洲的护士,包括中国大使馆,华人华侨,给他们帮助。所以我们自豪的是,在我们医疗队的帮助下,中国两万两千多名华人华侨没有一个感染埃博拉的。

主持人:在埃博拉疫情当中,非洲有一些过去经济落后的地区,社会治理薄弱的地区,老百姓没有健康的意识,你看咱们是外国医疗队,你又没有政府的执法的职能,怎么样去让老百姓就是养成隔离,预防这些习惯呢?

孔晴宇:埃博拉这个疾病,在几内亚也是第一次出现。几内亚人开始不害怕,但后来真死人了,就害怕了,害怕了,我们就办讲座,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办讲座。埃博拉它是体液传播,这个传播毒性很高,但是它有局限性,它传播方式决定它不易于特别广。实际上这些人知道这个风险之后,你的教育就会对他们(的认识)有提高。

姚力:我是非常感动的就是我们这个援非医疗队,真的是为世界、为全人类担当起了我们大国的这样一个责任,是我们中国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你们真的是为国家、为民族立了功。

孔晴宇:刚才你讲到健康中国,以前咱们重点是治病。实际前面要预防,治疗完了之后还要二级预防,就是康复,锻炼。为什么我们越做手术越多,越做病人越多,这里面就有个理念的问题了。我在非洲这两年,我发现在非洲缺医少药没有问题,基础设施不牢也没有问题,给他们医疗队的支援,用药的支援,但是非洲人健康理念,确实是有待于提高。还有问题就是我们除了派医疗队送物资,培养他们的人以外,在人类健康共同体和整个公共卫生体制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政府下一步能做什么?

姚力:卫生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全球的共同的努力和治理才可能解决很多凶险的一些疾病。2020年,总书记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切中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这样的一种境况的。我们在医疗到各处去的这样一种形式之下,会把我们好的经验带去,会把我们更先进的医疗的技术,预防的公共卫生的一些理念带给他们,非洲的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的状况也会有所缓解。

孔晴宇:谢谢。

主持人: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要大力发展健康事业,做身体健康的民族。到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大地上一定又是春风杨柳万千条,亿万神州尽舜尧。感谢收看今天的《中国正在说》节目,祝大家身体健康,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主讲嘉宾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3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