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环太军演比跑龙套还不如
作者: 张志坤
来源:草根网
2014-06-28
376
——评《解放军参加环太军演不是跑龙套》
中国海军第一次参加声势浩大的环太平洋军演了,这一破天荒事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说中国海军此次参演其实就是跑龙套,有的则坚称不是,这就引出了一个看似滑稽实则严肃的问题 :中国海军不远万里来到来到美国,来到环太平洋军演的庞大队伍中,究竟是不是跑龙套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跑龙套。
跑龙套原是京剧术语,本意是指在舞台上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呐喊助威或烘托声势,用以表示人马众多,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表演形式,其功用主要是为了陪衬主角,跟着主帅跑来跑 去,摇旗呐喊,上来下去,烘托气氛。因为京剧为国人喜闻乐见,故其名词术语也为世人耳熟能详,所以人们就在现实生活中对号入座,把那些替人帮衬、打杂或跑腿,做些无关紧要工作或 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称之为“跑龙套”。对于“跑龙套”这个角色及相应感受,相信许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海军在环太平洋军演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见诸于公开报道,中国海军此次参演只参加外围的7个课目,诸如火炮射击、综合演习、海上安全行动、水面舰艇演练、军事医学交流、人道主义救援减灾、潜水等,而无权参加反潜、反舰、 防空等核心项目。
不能参与核心项目而只能参与一些边远活动,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吗?
坚决主张解放军参加环太军演不是跑龙套并为此发表社评文章的《环球时报》对此评价说,“两国都有激进人士认为,两国军队参加联合演习只是‘面子工程’,无助于塑造两国关系的性质 。这种看法未必对。大国关系总是微妙而敏感,‘表面的’友好举动也很重要,因为它们能创造‘气氛’。中美如果保持友好性质的密切军事接触,那么就会影响各自社会对两国一些冲突性 质的看法,会加强他们对两国间和平‘是牢固的’印象。”
考虑到《环球时报》的特殊地位,人们往往把这家报纸的意见当成权威的解读。既然这样,那么这篇社评对中国海军参加环太军演意义的诠释应该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意义呢?
这好像是“表面的”友好举动,尽管“也很重要”。
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举动能创造“气氛”,而这样的“气氛” 会加强两国间和平是牢固的“印象”。
原来如此!原来一切都是为着“气氛”和“印象”。
那么,如果进一步问,这样的“气氛”和“印象”有什么实际用处呢?
《环球时报》6月27日题为《解放军参加环太军演不是跑龙套》的社评又说了,“两国军方少互相说狠话,多一起搞些联合演习,多相互参观访问,哪怕打打篮球,都可能为两国全面理解并且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多赢得一些空间和时间”。
不得不说的是,这篇社评文章在此耍了滑头:先是铺垫说“哪怕打打篮球”都管用,接下来又说“可能”——仅仅是可能。既然这样,我们不仅要问,这是多大的“可能”呢?如果可能的概 率不高,那么中美两军一年365天,天天打篮球,连打十年,是不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铁打一般了呢?再进一步问,原来中国参加美国主办的环太军演,就如同打篮球等价同值吗?
既然这样,中国海军参加环太军演恐怕就连跑龙套都不如了。如果说,果真能弄出点“气氛”、“印象”还有点跑龙套意思的话,那么一旦堕落成“可能”,就连跑龙套都不如了,因为不管 怎么说,跑龙套无论是在喜剧中也好,还是在生活中也罢,都还不可或缺,而中国海军参加人家的环太军演,简直就是可有可无,或者干脆就是那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
所以,笔者赞成“解放军参加环太军演不是跑龙套”一说,原因是这样的举动连跑龙套都不如。
附:解放军参加环太军演不是跑龙套
有23个国家参加的环太平洋军演26日开始举行,中国派出4艘军舰首次参演。环太军演是冷战的产物,一直由美国主导,它当初的假想敌是苏联,如今做了模糊处理。
解放军首次参演且阵容仅次于美军,这是本次军演的一大亮点。中美复杂关系具有很难概括的多面性,但两军关系被一些人看成中美关系的实际底线。对于中美能否建立战略互信,持悲 观态度的人很多。但只要中美“不打仗”有着充裕的保障,整个亚太乃至世界都会感到轻松。
习近平访美之后的一年多里,中美两军的对话交流是近二十多年最密集的。两国防长、总长(参联会主席)、部分军种司令(参谋长)等都实现了互访,两国一年间举行的联合军演次数有可 能超过了历史总和。这种前所未有的“热络”与两国多领域的激烈争执并存,共同塑造了“新型大国关系”的面貌。
很多人相信,中美两军都以对方为主要假想敌,两国军队实际做的与两国外交官嘴上说的相差很远。但两国利益的紧密交织又是铁的事实,两国经贸创造的利益和两国军队代表的利益哪 个更大很难说清。两国都难以承受把对方从模糊的利益攸关角色变成敌人。反复权衡,中美小心翼翼地保护、扩大两国关系的积极面,比毁掉它更符合各自的利益。
两国都有激进人士认为,两国军队参加联合演习只是“面子工程”,无助于塑造两国关系的性质。这种看法未必对。大国关系总是微妙而敏感,“表面的”友好举动也很重要,因为它们 能创造“气氛”。中美如果保持友好性质的密切军事接触,那么就会影响各自社会对两国一些冲突性质的看法,会加强他们对两国间和平“是牢固的”印象。
中美之间的摩擦点越来越多,两国都将坚持对各自“核心利益”的解释,不会轻易后退。在一些两国利益的重叠区,磨合将是艰难的,并且有风险。两国军方少互相说狠话,多一起搞些 联合演习,多相互参观访问,哪怕打打篮球,都可能为两国全面理解并且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多赢得一些空间和时间。
中美有一些关键性分歧有待逐渐厘清。比如美国总怀疑中国的长期目标是要把美国的力量逐出亚洲,要打破亚太现有秩序,建立“中国的秩序”。美国还认为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维护领土 主权的行为就是我们这些“野心”的证据。美国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搞不太懂,我们最清楚自己战略出发点的克制与温和。在我们看来,美国的这些看法充满了霸权思维。
中国人最担心美国要遏制中国崛起,最不接受华盛顿有颠覆中国的长期图谋。但美国一再否认它有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在我们看来充分显示美国对华战略恶意的行为,他们解释说那只 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或者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
中美既海量合作又高度防范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绝无仅有的。中美的相互认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双方都不能轻易画句号。
中国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仍将整体上弱于美国。我们一方面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与美国反反复复的争执中摸索两大国摩擦的分寸。另一方面我们要越站越高,形成对两个大国间复杂纷争 的战略包容。随着中美关系往前走,两国社会都可能产生更多悟性及平和,原本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有可能被习惯。那样的话,未来的“新型大国关系”将别开生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