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拦截美机侦查,公知们敢怒而不敢明言

作者:张志坤 来源:乌有之乡 2014-08-29 1924

 中国对美国正表现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明显的斗争精神,这相当严重的触动了一些“学者”及“公知”们的神经。前一段时间“韬光养晦”在中国回光返照,就是这种触动的一种反映,而最近中国拦截美国侦察机事件更令他们中的一些人愤懑不已,但他们对此敢怒而不敢明言,就只好采用旁敲侧击办法表达自己的态度。有如下几篇文章可资为证。

  一是题为《这记者怎么会这么蠢》一文,发表在“博客中国”网站上。这篇文章借指责中国女记者逼问美国新闻发言人一事指摘中国,表面上是说记者愚蠢,实际是说中国拦截美国军机乃无理取闹,因为美国军机并未侵入中国领空,因而有侦查飞行的自由。文章在反复强调论证之后,还最后“将”了中国一“军”,说“还有人说什么,如果我们飞到美国的家门口,美国人会如何如何。我想这种假设也是没道理的。假如我们真飞到美国的家门口,如果也是国际空域,那么,我相信美国佬也一样没辙。他也得一样遵守国际规则。实在不信,不妨飞到美国家门口的国际空域上去试一试。”

  二是题为《中国绑上俄罗斯战车是招险棋》一文,该文借题发挥,拿乌克兰危机说中美军机拦截事件,声称“在过去数十年,美国认定,南海区域是国际水域和国际领空的一部分,因此其拥有相应的航空和海事权。它们是现行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霸权的一部分,国际法对此也予以认可”,“从更深层的角度看,美欧为核心的主流国际体系秉持的价值观、外交理念和政策,符合历史大势,而且深受大多数国家欢迎”。因而认为,“据信,以前中美之间的军机和舰船对峙在很大程度上说还只是技术性的,用美国人的话说,就是‘不专业’所导致的‘意外结果’。然很多迹象表明,新近发生在南海的中美军机近距离靠近事件正成为中国领导人所称的‘新常态’之一,也是中国从整体上、系统性改变韬光养晦战略、以更积极、主动和强硬的战略策略应对国际事务的新外交政策的实际体现”。也就是说,此次军机事件,是中国不按常规、不按国际主流办事而咄咄逼人的结果。

  三是《环球时报》8月28日一篇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消息。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军人不讲打仗讲什么》,文章透露说,“近来,在网络平台或一些研讨会上,总有个别学者发表这样的观点:‘中国动不动就煽起整个民族情绪,把武力解决看得很轻易’‘军人对外交发言权太大’‘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要用博弈、文明手段来解决’等等”。这样的消息很重要,因为谁都知道,“能打仗、打胜仗”的口号与目标都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军队不过是本着习主席的指示行事。所以,这一批评表面上是批评军队,实际是指桑骂槐。

  上述三篇文章各有侧重,但其中透露出的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第一篇文章最后的“将”“军”,本文可以告诉文章的作者,当年赫鲁晓夫把导弹部署到古巴,最后被逼撤出,就是美国人干的;美国人可以把军事基地部署在中国周边,假如中国也把军事基地部署在墨西哥或者古巴,美国会做怎样反映呢?以笔者所知,外国军机只要飞到距离美国200公里的距离,美国就出动军机拦截,不信可以去问问。

  对于第二篇文章,笔者以为,所谓“中国绑上俄罗斯战车”这个命题本身就子虚乌有,即便中国的确支持俄罗斯,也不存在因此就“绑上”俄国战车的问题,请不要危言耸听。况且,即使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美国也不会与俄罗斯兵戎相见。乌克兰的波罗申科愚蠢得很,他以为只要抓住俄罗斯出兵的证据,美国就会伸手,而实际恰恰相反,这情形同当年的朝鲜战争如车一辙,当年苏联空军参战,美国高层完全知道,但就是装作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比知道更好,知道了就被动了。这个道理,年轻幼稚的波罗申科不懂,该文作者看来也一窍不通。至于该文对此次拦截事件的论证,文不对题,偷换概念,什么“美国认定,南海区域是国际水域和国际领空的一部分,因此其拥有相应的航空和海事权”,“航空和海事权”包括军事侦察的权利吗?如果美国可以侦察,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反侦查?

  对于第三篇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消息,笔者以为,这相当精准反映了国内正在演变的一个趋势,即: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学者与公知对习近平所奉行的内外政策越来越不耐烦了,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对峙与对抗情绪,比如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地描述习近平,说他“在就任最高领导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个人绝对威权的塑造,并在巩固中共唯一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了其自身凌驾于体制之上的独尊地位,直追中共建政后第一代、第二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

  这种观点相当具有代表性也相当具有危险性。这说明,伴随中美之间的斗争日益表面化激烈化,作为普世价值力量体系的中国部分,由这些人所代表的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也必将日趋表面化激烈化,这是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香港问题是大环境、大背景下的一种反映,疆独猖獗也是大环境、大背景下的一种反映,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普世力量,看样子也即将要加入这样的一场合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