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今日刊发4篇文章评抗战胜利日阅兵式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2015-02-15 1960

 人民网北京2月15日电 《环球时报》今日刊发4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稿件。以下为相关稿件内容:

社评:大阅兵将把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立起来

上月下旬媒体爆出中国将于今年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国官方对此消息既未肯定也未否定,世界舆论的兴趣则越来越高。

  如果这场阅兵最终得以举行,它将是新中国历史上国庆节以外的第一次国家级大阅兵,也将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胜国的中国首次举办这样的阅兵,它献给了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庄严理由。

  中国曾是二次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反法西斯侵略中付出的牺牲,尤其是我们的死伤人数或者是那场战争中最高的,或者是最高的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我们对整个亚太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足以震撼世界。然而长期以来,外部对这一切的了解很少,西方史书和教科书对东方主战场的提及相当有限。这次阅兵将强有力地把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立起来,把我们的受害程度和所获成就也在人们对那场战争的记忆中立起来。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举行阅兵和其他盛大活动,这已成为欧洲很多国家的传统,它们展示了力量,更表达了各国人民祈望世界永保和平的愿望。中国今年的阅兵也会是这样,它将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强大,更会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民对和平热爱之强烈。

  历史证明,强盛的中国比孱弱的中国更能促进亚洲的稳定与安宁。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时期,那一个世纪的东亚也最动荡,战乱频仍。

  抗战胜利阅兵也将促进团结与和谐。各国的反法西斯胜利阅兵通常会邀请其他国家领导人莅临,有的还会邀请外国军队前来单组方阵。中国会怎么做尚不得而知,但阅兵很可能也会突出国际性。这样的庆典被证明非常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拉近各国社会。东道国尤其会获得主场外交的舞台,促进世界对它的了解。

  在中国国内这是个鼓舞民众、凝聚人心的大好机会。欧洲的反法西斯胜利阅兵大多都有老兵方阵,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高的社会参与性。它会让所有中国人重温中国的深刻涵义,回顾我们从几近亡国边缘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中国是所有中国人根本利益最外部的那道屏障,它的破碎或强盛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阅兵不是炫耀武力,更不是要针对谁,它如果举行将成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新纽带。今年世界上的反法西斯胜利阅兵和其他盛大活动肯定少不了,欧洲大概最多,中国的阅兵将填补东方的一项空白,它会极大丰富国际社会对二次大战的理解。

  希望台港澳民众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也都关注大陆今年的抗战胜利庆典。从那场战争到今天,中国大陆经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跃升,这是中国梦相当扎实的一段历程。它可歌可泣,带来史诗般的回响。如果中国现代国防与抗战时代的元素一起汇入天安门广场,那可太棒了。                                          

李海东:今年阅兵正当时

年初抗战胜利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的消息,引发热议。实际上,今年安排阅兵恰当其时,这需要从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自身发展的大框架下去理解。

  首先,与以往国庆日阅兵突出中国自力更生、自强精神与所取得成就不同,此次阅兵突出展示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构建的主张与努力。十余年来,中国强调融入而不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近来一直指责中国不满现状的国家时常就中国是融入哪种国际秩序而感到困惑。中国此时阅兵实际是对其融入现有国际秩序的内涵宣示。当下国际秩序处在关键转折时刻,中国阅兵所传递的国际秩序含义及时且重要。

  第二,此次阅兵有助于提升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强化国家凝聚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列强殖民掠夺和充满内忧外患的历史,不断告诫人们:分裂割据、一盘散沙,中国就会有悲剧发生;国家统一、民众团结,国家就会复兴和强大。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和最终胜利是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地域的全民族同仇敌忾和共同团结的产物,是铸造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中国当前处在深刻转型阶段而且仍面临着国家统一的艰巨使命,重温抗战团结取得胜利的历史,对塑造民众的国家认同,推动两岸民众自觉为统一目标而奋斗意义明显。

  第三,此次阅兵展示出中国誓做和平国家的决心。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是21世纪世界政治演变的核心影响因素。在西方世界对崛起中国始终持有警觉和不信任之时,中国也已在国际舞台反复阐述了和平发展的理念。此次阅兵可以说是向世人表达中国是既有秩序坚定捍卫者与和平守卫者基本立场的又一努力。在此次阅兵中,中国邀请参加对象会体现包容性特色,受邀请国较多且涵盖地理范围较广,勿忘历史,珍惜和平应会是此次阅兵传递的主要精神。

  应该说,此次阅兵安排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性进步,中国在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正在为维护持久和平和公平正义国际秩序而努力。(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王海运:大阅兵将帮助世界铭记东方主战场

近来,媒体纷传中国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式。此类阅兵,二战同盟国已经多次举行,而中国尚属首次,因而引起国内外舆论热议,纷纷猜测中国此举的战略意图。

  人们首先想到,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举行大规模阅兵式自然是为了振国威、壮军威,服务于强国富民“中国梦”的实现。应当说,这种意图确实存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力量也跻身于世界大国前列。大批先进武器、气宇轩昂的威武之师行进在天安门广场上,定会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自信,加速国家和平发展的进程。

  在笔者看来,还有另一重要考虑,那就是帮助国际社会了解和铭记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作用。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争是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的。中国对日作战持续时间最长,达8年之久;歼灭日军数量最多,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伤亡人数占其伤亡总数的70%以上;付出的民族牺牲最大,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中国的持久抗战有力地迟滞了日军“南进”的步伐,即使在太平洋战场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中国战场仍死死拖住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2/3。中国军队还直接参加了盟军对日作战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并且为盟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空军基地和后勤支持。另外,中国的顽强抗战还迫使日本不得不改变重点“北进”、与德国两面夹击苏联的战略企图,使得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得以从远东地区抽调重兵加强对德作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战场不仅是亚洲主战场,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是,主要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弱小及随后两大阵营冷战爆发,在同盟国处置日本法西斯的战后安排上中国的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障,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重大作用未能得到国际舆论的充分评价。

  历史必须恢复其本来面貌,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肯定。这关系到历史的公正、13亿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国举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式,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唤起世界人民的历史记忆、还中国人民以历史公道。(作者是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                                       

 罗援:外电称“中国未来7年拟4次阅兵”猜测成分多

【环球时报本报记者 张怡然】“从今年起至2021年,中国将举行4次大阅兵”,英国路透社13日引述不具名中国高层消息人士的话称,这4次阅兵的时间分别是: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7年8月1日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及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该文章还称,阅兵将成为中国的“新常态”,“本届中国领导人执政时期将举行的大阅兵数量,将大大超过之前两届政府”。针对这一说法,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援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路透社的这一报道猜测成分居多,且不符合常规。

  路透社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话称,为准备今年9月3日的阅兵活动,解放军正在北京郊区的某个秘密地点进行训练,但届时将展出什么样的先进装备,目前不得而知。文章称,这将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以来首次举行阅兵活动。该消息人士说,“接下来的几年,阅兵将成为中国的‘新常态’”。路透社称,“频繁阅兵将打破常规”,在中国前任领导人江泽民和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仅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2009年的60周年举行过阅兵活动。

  罗援表示,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将其视为重要的、值得共同庆祝的日子,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有关部门已经证实将在9月3日举行阅兵活动;而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逢整数年一般也会举行大阅兵,因此这两个时间点的阅兵值得期待。但中国并非“逢典必庆”,在建党和建军周年纪念日举行大阅兵,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先例。

  对于路透社所称阅兵将成为中国“新常态”的说法,罗援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状况,举行大阅兵的时间选择、方式、目的均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来说,大阅兵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当年的胜利,缅怀先烈,另一方面也可以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在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是在彰显我们的精神风貌以及维护中国国家主权的决心意志。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直秉持勤俭持家的原则,所以不可能会频繁阅兵。另外,很多军事装备的研究也是有周期的,如果短时间内不断阅兵,也起不到展示先进军备的目的。因此,称中国阅兵将成为“新常态”,不太妥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