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后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失误的启示

作者:朱水龙 张亚 来源:《宿州学院学报》2013-5 2014-01-05 1343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观念、信仰和追求,是一种观念的集合,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因此,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当政阶级的理论基础,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整个社会成员保持团结统一的“黏合剂”。而非主流意识形态总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它的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长治久安。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他们的意识形态教育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引领社会思潮;而苏联共产党覆亡的最大教训,就是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转向到根本放弃马克思主义,从而招致亡党亡国的严重失败和重大挫折[1]。

  1 镜鉴苏联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之失误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美苏冷战时说过:“尽管我们与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毫无意义。”[2]可见,意识形态的安危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关系到一个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

  1991年,苏共在执政长达71年后黯然下台,原因十分复杂,但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失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多元社会思潮的泛滥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丧失则是其思想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1.1 高度重视的表象与言行“两张皮”致使苏共失去民心和青少年

  其实,苏共非常清楚意识形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到了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建设道德规范》,“二十三大”又提出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出对群众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下发了《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即苏联的教育法,其中规定: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马列主义世界观。1979年,苏共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1980年,苏联批准实施《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共产主义教育示范综合计划》,系统性地制定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操作规划,使得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制定了自己的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综合方案⋯⋯在五年大学生活中,每一周开展什么活动,由谁组织,由谁监督,活动的具体内容等,方案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3]。但在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只关注过多的决议、文件和资料,脱离当时的社会现象;空谈盛行,缺乏扎实有效的理论教育工作,满足于表面的虚假繁荣和舆论上的一致;形而上学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遗产被曲解,失去了科学学说的本质内涵;不根据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终成封闭僵化的教条和终极体系。在学校的宣传教育中,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对大众和青少年学生一味简单地、教条主义地强行灌输,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失去了活力,根本无法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和接受。

  当时的苏共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的各种决议和文件多如牛毛。几十年里,苏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苦心经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一整套的理论、法规、政策和规划,政策和理论层面上的工作细致、周密几乎到了极致。然而,苏共的这些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其自身言行不一,马克思主义只对别人,对自我则放纵腐化,致使苏共的意识形态教育失去了事实的依托,党和国家领导层的腐败及苏联后来混乱的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意识形态教育变成了回避事实的空话,丢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青少年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观察当时的世界和苏联,发现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结果对苏共当局彻底失望,大批青少年颓废、玩世不恭、毫无进取之心,对国家和人生前途失去了信心。

  1.2 苏共放弃“一元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导致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解体

  苏联在全球化的思潮冲击下,由对现实的失望转向一切向西方看齐,推行所谓的多元化民主政治。当戈尔巴乔夫把“多元论”引入意识形态领域时,各种思潮包括攻击苏共错误的言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致命的冲击。苏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失败而告终[4]。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分析苏联剧变的历史教训时指出:“当时戈尔巴乔夫提出‘意识形态多元化’,提出所谓‘公开性’,放弃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这成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5]

  由此反思,高校如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注重理论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社会思潮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时妥善地调整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时代、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与学生面临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 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欠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而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塑造和影响,也容易接受施与的教育,因此,青少年是我党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对象。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前沿,青年大学生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的重点。”[6]

  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而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方面却做得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学生漠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受多元思潮的影响比较大。

  2.1 当代大学生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较为明显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盛行于当今西方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思潮,具有极其复杂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和泛文化特征。这一思潮跟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并通过各种媒介渗透进入我国思想认识领域,在大学生思想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正负面影响。正面的影响表现为:该思潮能够促进大学生冷静、理性地对待现实,对权威不再盲目崇拜,能自由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比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消极的影响表现为:个性张扬、我行我素,许多行为的评价标准紊乱;政治意识和观念不明确,以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反主流文化为时尚,不遵守操守和纪律;既没有新的理想和志向,也不继承传统文化精神;过分追求享乐,价值观世俗化,盲目追求功名利禄、享乐消费,社会责任感较弱[7]。

  2.2 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分配等转型时期,各种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物”的地位提升了,许多大学生也一切向“钱”看,大众传媒过多地宣传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享乐主义和拜物倾向。2010年,某课题组对江苏省常州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目的是了解转型期各种思潮对大学生信仰产生的冲击状况,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认为“非常科学,坚定信仰”的占54%;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信仰不坚定”的占33%;认为“无所谓”的占6%;认为“不信,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的占7%[8]。可见,在接受了十多年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持模糊认识的态度。

  有对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39%的人认为“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民族道德水平却在下降”;有27%的人认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家园却越来越空虚”;有42%的人认为“人们的责任心在下降”;有43%的人认为“人际关系淡漠,一切行为以利益为上”[9]。现实社会的物质标准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星座、算命、宗教及网络游戏、网络恶搞、虚拟世界等乐此不疲,对马克思主义却缺乏兴趣。

  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宿州学院某课题组对安徽部分高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14.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合实际,效果好;有53.7%的学生认为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15.4%的学生认为内容脱离实际,效果不好;16.4%的学生甚至认为该课毫无意义,无任何效果。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缺少时代感和实际价值是主要问题[10]。

  学术界、教育界的一些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上往往自我标识,凭个人主观理解而提出一些混乱的概念,如所谓的“学术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间的马克思主义”、“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形式化,并由学术界蔓延到舆论界,引起青少年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单位,不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课程,不但把这些课程安排为考查课,还把课时压了又压,给学生造成该课不重要的印象,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3 用先进价值观引领高校舆论阵地,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

  面对西方文化和各种思潮在高校网络和校园里的侵袭,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高校校园和大学生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当务之急。

  3.1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为我国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的良好时机

  2007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而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债务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对西方世界的先进性和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冲击。近几年来,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扩展到批判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很多人认为,当前形式的资本主义制度已不再适应当今世界[11]。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及其著作理论在经历过一段寒潮之后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掀起了一股“马克思热”。这种新自由主义衰败与马克思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我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时机。

  3.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

  某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目前学校教育比较成功的一面。具体到“两课”教育和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52.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一定的影响”,7.5%的人觉得“影响很大”,选择“取决于授课教师的讲课水平”的也有16.2%,选择“没有影响”和“反感”的只有16.2%和7.2%[12]。可见,“两课”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应注意到教师水平对“两课”教育有很大影响。因而,如何改善“两课”教学的学生接受度,增强讲课内容和讲课方式的吸引力,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仍是高校”两课”教学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3.2.1 宣讲到位,把握本质,以理服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以理服人,就必须坚决摒弃枯燥、抽象的说教,以最大的真诚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走向真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清现实,说透理论。

  一是要有实效性。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14]在理论教育和普及宣传中,应注重以理服人,不能强制,讲究耐心细致、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是要理论联系当今实际。正如江泽民所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100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15]

  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根主线来进行,充分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现实诉求,把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3.2.2 切实改进“两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一是讲述要通俗易懂;二是表达要形象生动;三是要喜闻乐见。这样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广博吸纳。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要联系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及时补充时事政治内容,特别是针对国内外热点的讲解。要把“两课”内容与大学生思考的困惑和迷茫相结合,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和疑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科学地思考。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辩证地分析、鉴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正负因素,用全面的、发展的思维去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和思潮。

  其次,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把“两课”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把“教学互动”作为内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开展主题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撰写理论文章等深化理解的校内实践活动。

  再次,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平台的科技含量,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快的心理需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集多媒体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图文并茂、音像感受增加对意识的刺激,营造直观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

  3.2.3 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传统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国家应当管控新兴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交互性强,容易抢占先机,形成舆论强势。这种传播平台的内容大多数是青年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如大众影视、娱乐节目、论坛访谈、故事案例等,对青年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很大,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表达的精神融入进去,从而引导大学生判断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创新传统媒体的外延,增强传统媒体的活力和吸引力。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刊物等,要不断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要与新兴网络相结合,开拓媒体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理论频道、党报的网站等。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既巩固了传统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又保障了对新兴媒体的引领,使新兴媒体发挥更加正面、积极的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

  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繁荣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宣传栏、板报等舆论平台的正面宣传。一方面,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坚决阻止格调低下、消极颓废的思潮进入校园,营造一个主流意识形态渲染的校园氛围。

  3.2.4 “两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力量——“两课”教师更是如此。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都伴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正因为如此,作为教育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师,自身首先要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追随。因而,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和教育无疑十分必要,各个国家的高校也都是这样。美国高校对教师的意识形态要求很严,据统计,导致美国高校教师失聘的原因中,“政治思想有危险倾向”的居首位,占失聘教师总人数的31%,而因“学术水平”失聘的仅占19%[16]。因此,高校要加强“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的底线,在政治方向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立场必须坚定,要经常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先进政治思想的传播者和表率。

  3.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运用

  中宣部、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7]这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明了路径。

  一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方式和标准的改革与探索,建立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考核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反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也才能知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中内化的程度。用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课考核体系引导大学生去主动学习、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现为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主要是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社会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分析社会现象,促进学生运用学到的主流思想来看待社会现象。有时需要与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组织实践活动;有时要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活动应当有实施大纲和考核细则。

  3.4 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应当负起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

  3.4.1 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人生信念的影响

  某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政治和人生信仰的影响因素中,选择“家庭教育和父母言行”的约占57.8%;选择“学校教育和书本知识”的约占29.1%;选择“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英模事迹”和“影视媒体如励志片、偶像剧等”的分别占10%和3.1%[17]。由此可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比重占到86.9%,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让全社会家长都注意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决不能对孩子教育和要求与自己的言行相悖。

  3.4.2 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解决学生具体问题中体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

  教育宣传只有与教育对象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也必须在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高校要真情关注学生需求,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及时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学生资助、评先评优、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学习指导、素质拓展等学生事务的处理上,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事务的细节上,处处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落实,保持教育与现实的一致。

  参考文献:

  [1]李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EB/OL].[2012-05-14].http://www.jjq.gov.cn/a/jin-riqiujiang/lilunzhichuang/2012/0514/58428.html

  [2]弗朗西斯.历史的终结[M].刘榜离,王胜利,译.北京:远方出版社,1989:96

  [3]陈子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9-120

  [4]黄永鹏.苏共意识形态教育的两面背离[J].思想政治教育,2010(3):21-25

  [5]张骥,张爱丽.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162-167

  [6]胡锦涛.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1)

  [7]郑洁.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0(3):94-96

  [8]孙淑萍.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71-73

  [9]孙淑萍.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71-73

  [10]许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7):90-93

  [11]丁祖尧.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西方意识形态危机[J].求是,2013(2):64

  [12]曹守亮.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行走在理想与现实边缘[N].光明日报,2013-01-08[1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5-836

  [1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6]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3

  [1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2005-02-07)[2013-01-12].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6/2006/3/qi81493852131213600210382-0.htm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