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追求

作者:董奇 来源:光明日报 2014-11-19 387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从价值自觉的时代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建设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紧迫性,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为我国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树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价值自觉的紧迫性

  教育自觉是对我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特色的客观把握,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理解。树立教育的价值自觉,主要是在厘清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教育问题的基本特征、教育一般发展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地位的认识上有高度的觉察,在规律把握上有高度的觉醒,在责任担当上有高度的觉悟。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自觉,确保教育具有价值上的优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战略的高度强调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人才,靠的是教育。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国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诸如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等等。因此,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在我们国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不仅仅意味着在经济投入上把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自身的价值担当,始终都要让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先行一步,把我国的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切实发挥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先导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自觉,进一步丰富我国教育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是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文化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古国,也是具有独特文化属性和发展方式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并合理汲取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有益资源,为现代教育的现实发展寻找坐标,实现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这就需要我们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依托、社区教育为补充,整合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价值。

  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自觉,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的重要历史责任。我国教育的普及化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上学难的问题已得到根本缓解。但上好学校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也更为多样化。这就需要我们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价值追求,着重解决好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解决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区域内部教育不平衡问题;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价值责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迫切要求我们树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自觉,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的时代价值定位。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价值观的较量和教育实力的竞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全球化趋势和民族性追求的对立与统一、碰撞与融合,表现得比一般社会领域更为深刻和复杂。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确立主流主导,在众声喧哗的国际舞台上取得应有的话语权,要求教育主体具备强烈的自觉意识,以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来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以解决我们自己的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为落脚点,坚持本土情怀和跨文化视野的统一,坚守本土教育自身的核心价值,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办的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办好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既要面向国家,也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现代化。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战略思想,有着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价值追求,具体体现为明确的国家意识、浓郁的民族情结、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宏阔的国际视野。

  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着力培养有着高度国家认同的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明确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把自身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当中,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由此明确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担当,明确自身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坐标路径。

  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体现为大力弘扬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要把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覆盖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深厚沃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体现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人民的权利,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要下决心改革的地方。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推动本土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既要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结合国情加以本土化改造,聚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用国际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也要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新成果与新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教育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价值塑造是广大教师的首要责任

  教师点燃教育的光芒和民族的希望,点亮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之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截至201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76.82万人,工作在全国52万所学校,支撑起2.5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广大教师作为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主体,要对自身所处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有明确认同,对自身承担的价值塑造的责任有着自觉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这些特质既有价值观层面上的总体要求,也有真善美层面的具体要求,还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阐述。

  每一位教师都要勇担“传道、授业、解惑”的现代职责,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教师要为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成长树立标杆,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躬身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以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要以扎实学识为学生提供鲜活滋养,站在知识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要以仁爱之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爱是教育的灵魂,育人是爱心的传递。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离不开仁爱之心。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教会学生自爱与爱人。

  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良好的教师人格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还代表着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教师肩负着弘扬德性伦理文化精髓、化育年轻一代的社会使命,应怀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和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在授业的过程中续延传统社会中对政治与社会的关切和责任,在人们的思想开化和社会整体的道德进步方面做出努力。我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充分强调了培养“士”的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学习者“弘毅”的培养,就是要教育学生担当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这也是当代教师应有的社会担当。教师要不仅着意于校园以内,更当关注社会,不但做学校的教师,更当做社会的教师,把正确的道德认识、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还要把法律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教师教育的价值定位与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的价值转型,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神圣使命,培养造就更多的好老师。

  教师教育作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西部地区,在农村,在老、少、边陲、岛。中西部地区强,则中国强。教育短板主要短在教师上,教育薄弱主要弱在师资上。教师教育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在于自觉增强中国意识,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把目光由紧盯着所谓的国际先进经验,转向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本土关怀,努力办出中国特色来;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追求在于,把重点由培养手段和技术的创新,转向面向中西部和农村的教育观念的革新,真正培养出在当地能够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老师,实现教师教育在价值层面上的创新发展。

  教师教育作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找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要改革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综合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完善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吸引力。

  教师教育作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一是正确处理好教师教育专业性与通识性之间的关系,推动学科教育与教育学科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的层次,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位一体的高水平教师培养新模式;二是要转变培养方式,高度重视我国师范教育目前人才培养过剩和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正确处理好培养与培训的关系,实现教师教育培养方式的变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师范大学排头兵的作用,建设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创新基地,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培训大批高素质教师,为造就更多好老师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