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批判不能肆意抹黑中国

作者:若英 来源:求是网 2014-11-27 693

 近日,《辽宁日报》刊发了一封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文章指出: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文章呼吁全中国高校教师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

    实际上,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呲必中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更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辽宁日报》揭开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在高校的课堂上,一些教授大骂共产党、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一些教授极尽讽刺、调侃、挖苦之能事,戏说党的历代领导人和国家的历史;一些教授总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在中西对比时不仅站不稳立场,甚至有失公允和客观;更有一些教授因个人际遇失意,便在课堂上发社会和国家的牢骚,谈社会现象不好好谈,全都认为是体制、理论、道路问题,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

    《辽宁日报》的公开信写得温和而恳切,要我说,教授们啊,您不能“吃着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

    公开信发出后,一些公知、大V跳出来说:“高校是学术的殿堂,学术研究就应该言论自由!”可是,言论自由也不是没有边界的。言论自由要本着公正、客观的立场,不能颠倒黑白、扭曲是非。尤其是高校课堂上的教师,你们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你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你们的观点将对学生产生长远甚至一生的影响。今年10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该意见划出了针对高校教师的七条禁止行为,其中第二条就是: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想必这条规定就是针对高校教师课堂乱象制定的。

    有人高呼“维护大学教师的批判权”,甚至误导学生说正因为爱国才批判中国。关于爱国,威廉姆·科芬有这样一段论述:“爱国者有三种,两种坏的,一种好的。没有批判的爱国者是坏的,没有爱的批判者也是坏的。好的爱国者面对国家,常怀有如恋人之间吵架的心。”这里不排除一些人想通过批判指出问题,进而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好。然而,正确的批判和抹黑是应该有严格的界限的。那些抹黑中国的“批判”实在不值得高校教师留恋。

    那么,一些高校教师“呲必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教育产业化使高校成了“企业”,大部分高校除了国家拨付款项之外还有很大的经费亏空,需要赚钱维持“生存”。教师也一样,四处走穴赚钱,在这种大环境下,潜心做学问、给学生好好讲课的并不多,课堂上讲的都是“段子”,试图用这些调侃“段子”的吸引力来弥补知识和学术水平上的不足;其次是高校现有的制度,尤其是教学评估制度,使高校出现了唯“洋博士”是从的现象,好像受过国外教育的“洋博士”就高出国内的“土博士”一筹,在招聘教师时往往成为优先条件,而这些受到西方教育的人当了老师,基本上都是念西方的好,抨击中国的不是;第三,部分高校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自信,对西方理论有迷信。不自信的表现就是不敢给学生讲述中国现有制度、道路的优越性,却将西方“宪政”、普世价值等挂在嘴边。中央党校某教授甚至呼吁取消高校思政、马列课,足以见得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自信。

    这封公开信引发了“关于大学课堂”的争论。跳出这场争论,我们恳请那些随意抹黑中国的教师们清醒一下,好好地看看我们的祖国,她正在一天一天强大起来,请对她宽容一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