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天:聘请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何错之有?
犹豫了两天,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观点肯定会得罪一些人。尽管这些年来我因为总说难听的真话,得罪过很多人,但这次涉及本单位,又多了一份忧虑。好在法大一直是兼容并包的高校,一直宽容我这种少数派谬论,所以不妨再斗胆一回。
请世界冠军教乒乓球有错吗?
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新闻,最初在互联网上曝出,就是伴随着下面这张照片。明眼人其实不难看出,在邓亚萍身后,是身着乒乓球球服的 大学生,地点似乎在体育馆。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邓亚萍,是来指导中国政法大学乒乓球队的。中国政法大学不只有法学一个专业,法 学专业的学生也不是没有体育课,更何况,全国任何一所高校都有体育教育部,任何上过大学的人都明白这个常识。然而,舆论从一开始,似乎就被有意地引导到邓 亚萍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法律这条歧路上去了。你见过学生穿着运动短裤在体育馆上法律课么?
我稍微搜索了一下就发现,去年8月,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锦标赛,中国政法大学队获得女团冠军、混双冠军、男团亚军、女双第三名。中 国政法大学队男队的教练是前国手杨策,决赛对手是由世界冠军刘伟领军的北京大学队,实力超强,我校男队最终以2:3不敌对手,获得亚军。女队则以3:2战 胜对手北京邮电大学队,蝉联冠军。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乒乓球队如此优秀成绩,应该是中国政法大学参与全国大学生体育赛事的一大亮点。那么,聘请更为优秀的教 练提高学生乒乓球水平,有何不可?
果然,学校随后发布的公告表明:中国政法大学聘请邓亚萍女士为兼职教授,是由体育教学部向学校提出申请,由人事处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聘 任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该申请,聘请邓亚萍女士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公告中还称,学校希望通过聘 请邓亚萍女士为兼职教授,能为进一步提升学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成绩,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邓亚萍,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她在14年的运动生涯中,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她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 界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何况,邓亚萍还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又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获得 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那可不是荣誉学位,人家是正儿八经在那毕业的。还有谁,比她更合适当中国政法大学乒乓球队的兼职教授呢?
邓亚萍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
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的确引起了舆论争议。本校的一位本科生首先发难,写了一封公开信,还有某教授声称不与邓亚萍做同事而要“逃 离”。或许校方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引起这么大的新闻效应,所以准备不足。一则简单的公告,显然难以平息舆情,中国政法大学校方被卷入舆论漩涡,外要遭受媒 体的批评,内要承受师生的责难,真有“好心办成了坏事”的感觉。中国政法大学校方真的错了吗?
中国政法大学每年聘请很多社会名流当兼职教授,这是常态。君不见如侯宝林曾受聘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六小龄童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周星驰被 人大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成龙是民航飞行学院荣誉教授和北大客座教授,牛群是安徽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和合肥炮兵学院客座教授,唐国强是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 授,赵本山是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我也多次亲身见证过中国政法大学聘任兼职教授的仪式,并未感到不妥。
关于兼职教授聘任,中国政法大学是有《关于聘用兼职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授予名誉教授的暂行办法》的,这个规定就在学校规章制度典里。 《办法》要求受聘兼职教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行端正,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一般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三是在本人从事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四是身心健康,热心并能够参与我校的教学科研活动。邓亚萍看来也是符合的。
那么,为何舆论对中国政法大学聘任邓亚萍为兼职教授如此敏感?熟悉互联网舆论的人其实对答案都心知肚明。邓亚萍先后担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等职,而且据传闻说她在任“即刻搜索”总经理时败光20亿。这个才是很多人反感邓亚萍的真正痛点!20亿一直是坊 间传闻,但“即刻搜索”项目失败是事实。在互联网搜索早已成为一片红海、搜索业务向垂直领域发展的时代,人民网当时做出投资互联网搜索业务的决定时,很多 业内人士都不看好。邓亚萍是被人推到那个位置的。
坚持了两年,最后失败了。即刻搜索的失败,本来只是互联网项目诸多失败案例中的一例,这样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如果发生在创投领域,根本不是 事。孙正义投资的项目,也有太多失败的案例,不能只看到成功的马云。如果邓亚萍真有责任,或者有严重过错,早就该追究责任了,但显然这个错误并不是她本人 造成的。只不过“即刻搜索”是人民网的项目,而且是根红苗正的邓亚萍当帅,更可怕的是邓亚萍在任内还不合时宜地说了力挺《人民日报》的话。在网络舆论的生 态圈里,这是多么“政治不正确”的事情!
邓亚萍只是代体制受过的符号
如果邓亚萍没有出任过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如果“即刻搜索”项目没有失败,如果邓亚萍没有说过支持 《人民日报》的话,或许今天她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不会有任何风波,毕竟社会名流受聘兼职教授的事情满地皆是,很多人的条件未必有邓亚萍高。兼职教授 只是一个虚名,不占指标,不发工资,对高校人事体制没有任何冲击。有教授说这是“与邓亚萍共事”只是文人的矫情罢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今的所有骂名,冲 的其实就是邓亚萍与体制的关系。
曾几何是,舆论场上早已充斥一种奇妙的价值观。凡是支持体制的,都会受到抨击,批评体制的,都会得到追捧。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世界价值观被一 些意见领袖推崇,中国官方宣传话语系统被人为地妖魔化。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成了某些公知眼中的靶子,造谣、抹黑可以大行其道,维护体制者会被 斥为“五毛”,甚至,爱国的会被骂成“爱国贼”,否则不以彰显其独特“气质”。市场化的媒体和社交网络助推了这种亚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官 方传统宣传工具在这个战场一败涂地。
邓亚萍很好地满足了舆论场里“靶子”的所有要素。她身上的话题可以牵出很多天然正义的话题。关于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关于国企和私有化、关于组 织任命和民主选举、关于官僚腐败和舆论监督、关于高校行政和特权,每一个话题她都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何况,邓亚萍本身有可以指摘的瑕疵。官方越认为又红又 专的,互联网上的舆论越有可能反其道行之;官方越是不待见的,倒越有可能博得同情。受众对体制的不满,似乎都可以通过邓亚萍们这种具体的“符号”得到宣 泄。张海迪、申纪兰等都曾在特定时期成为这样的符号。海外网络曾经列出《中国人渣榜》,上榜者基本上是与公知意见不符的社会人士。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见过的最兼容并包的高校,并不亚于我曾经任教过的北大。海子曾在这里任教,被称为“极右”的萧瀚和“极左”的杨帆在这里共事, 意见不同的何兵和吴法天也相处融洽,学生和老师辩论的事情也每天在课堂上发生。对于某位学生就学校聘任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一事发表公开信,我们老师不觉得意 外,顶多就是说一句“后生可畏”,因为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至于某教授声称“逃离”法大,我们也都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声称要离开法大很多年了,他自 己存在的问题是学术不端,法大的学术氛围可能也并不适合他吧。法大之大,少一个法学教授不少,多一个乒乓球兼职教授,也不算多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