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学生的局限性不是课没讲好的托辞

作者:张文木 来源:光明日报 2017-01-05 2099

学生的局限性不是课没讲好的托辞

张文木

张文木:学生的局限性不是课没讲好的托辞

列宁曾说,只有掌握人类的全部知识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说只有掌握海量的知识、更广泛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讲课者,一名好的马列主义教师。

我们做学问,是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接国家治国理政的班,不是为了个人那一点点小“学问”,不仅仅是为了把课讲好,更不是仅仅知道马列那几个教条,教条没有用。我们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应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马列主义课程,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的高度来讲授马列主义。归根到底,我们是为了中国道路、中国人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今的孩子经历的是直通考,缺少社会阅历和对立面的社会实践,但好处是他们有系统的历史知识储备,书面知识比较完备。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要把他们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去讲,用历史出现的大量实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接受。譬如,古罗马时代地中海一带有很多大学问家,因为他们亡国了,做了罗马人的奴隶。著名的《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就是奴隶。罗马人常常指着家里的奴隶说,这个是哲学家、那个是数学家。八国联军当年入侵中国进了故宫城,他们不会背诗,但我们的宫女会背诗,他们把宫女都往水里赶,国亡了,没命了,此时诗书还有何用?

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讲,同学们就容易理解。我们讲的国家命运,就是高于个人主义的大道理。

孩子们最关心的是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你将马克思主义大道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讲,肯定讲得通。问题是现在很多人总投学生个人偏好,讲一些个人主义比如精英主义的“小道理”,不给同学指出太阳的光明,却津津乐道于月光的皎洁,这是走不远的。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很鲜活的学问,本来就应该讲好。学生是有局限性,但不能把学生的局限性当成课没讲好的托辞。讲课跟讲故事一样,故事里又充满哲理,比如资治通鉴的写法,就是一事一理,还都是些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自然能够引人入胜。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都在这里,其中就贯通一个道理,这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要从中国的生活说起、从中国道路说起、从中国人的命运说起。你得说中国的事儿。中国的事儿,核心是中国命运的事儿,命运的事儿是大多数人关心的事儿。好思想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做研究、做学问和授课,都不能脱离实际。战国时,齐国和秦国都重视学问。齐国的知识脱离实际,搞白马非马,还办了稷下学宫,秦国就给齐国很多钱,让齐国做这些唯心学问。秦国则起用商鞅、李斯、韩非子这些经世致用的人,做经世致用的学问,这种学问关乎国家兴衰,关乎人的命运。结果,当秦国打到齐国时,齐国竟无一人是男儿,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中国的宋朝也重视学问,但脱离实际,热衷于唯心主义的东西,因而亡国很快。

为了让我们的教师不脱离实际,根据我个人上山下乡的经验,我认为,我们的马列教师们不能光把目光放到国外,而应多到中国农村去,到基层去,对此要有制度性的安排,不能流于形式。让教师了解中国的实际,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国的劳动者服务,扎根中国的土地,将自己储备的丰富的知识,用于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才会形成有益于中国人民的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的马列主义课堂就会生动起来。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名家领读经典”课程讲授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张文木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