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作者:方世南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7-27 1731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方世南

方世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要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着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首要任务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学科既具有学术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有个别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忽略甚至回避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一些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以“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等为说辞,虚化矮化弱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应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向大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认知基础上产生认同,在认同基础上产生信念,在信念基础上自觉践行,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大力抵制与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高校不是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和真空地带,而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激烈交锋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高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兴风作浪。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还应有力抵制与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舆论氛围总体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国外有的人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大搞意识形态侵蚀与渗透,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消极腐朽价值观输入我国高校,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在我国一些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盲目搬用西方相关学科的概念术语和理论成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面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敢于亮剑,有理有据地进行抵制与批判。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近些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持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名家、名师。但毋庸讳言,当前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还存在失语、被边缘化等突出问题。有的学者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活实践从事研究,闭守书斋、远离生活,脱离实际、坐而论道,很难形成符合现实需要的研究成果。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搞纯粹的理性思辨和抽象的逻辑演绎,授课内容陈旧老化、枯燥乏味,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实践证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才能赢得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勇于直面与解答大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和疑难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5日 07 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