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南海的墙,了解真实的毛泽东--访吴凤君

作者:寒星 项雨 来源:乌有之乡 2013-09-09 1688

跨越中南海的墙,了解真实的毛泽东

文章作者:寒星 项雨

跨越中南海的墙,了解真实的毛泽东--访吴凤君

写在前面的话:

生于80后,我们从小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小时候,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我们知道了近代中国的屈辱,有一种深刻的民族悲情。从1919年五四爱国救亡运动起,中国新青年的崛起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之后的30年,五四青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带领我们民族从灭顶之灾中崛起建立了新中国。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弹一星的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成就,使我们感到无比骄傲。

然而上学之后,从教科书上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到自己所能接触到的零星线索以及伤痕文学的影响,使我们感觉那个年代很不可思议,尽管那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令人神往,但似乎做了许多超现实的事,并因此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这让人觉得那个时代的人太傻了。甚至按照某种逻辑想当然地把那时候的贫穷都归结为不搞计划生育,没搞改革开放,觉得做人还是应该现实点好,管他黑猫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殊不知我们改革来,开放去,实际是改掉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放弃了自力更生的生存之道。

当听到大人们怀念毛泽东,听到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时,我们总觉得他们思想固执,太过挑剔,而涉世不深,在象牙塔里的我们却以为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认为那些爱抱怨的人是他们自己没本事,感觉这年头还信仰社会主义的人很不靠谱,我们迷信成功学,追求精英之路,殊不知这是陷入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掉入了互相残杀的死胡同,却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条惨不忍睹的自毁之路。

对毛泽东的了解越多,对毛时代与现代社会的认识越深,越无法不崇敬这位革命领袖,革命导师。80年代以来,一直有人不断向毛泽东泼污水,很多谣言影响很坏。真正了解毛泽东,能还原历史真相的人,是从那个时代走过,与新中国一起经历风风雨雨的人,尤其是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然而岁月无情,还在世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迫切地感到还原真实历史事实,抢救历史真相的工作很重要。

跨越中南海的墙,了解真实的毛泽东--访吴凤君

正文:

中南海文工团成立于1953年,1958年大裁军时解散,前后存在了5年。吴凤君是1936年生人,今年已经7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回忆起在人生往事时仍记忆犹新。

1953年北京中南海警卫团要组建文工队,到各大军区文艺团体抽调人员,那时吴凤君在华东军区文工团工作,是被调人员之一。当时都很保密,她并不知道要去哪里,很舍不得自己的战友和老师,她与他们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此,还哭了鼻子,十分不愿意去。哭归哭,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就这样她来到了北京,进了中南海。

吴老告诉我们,她也是来北京后才了解到文工团组建的缘由:起因是首长们工作十分辛苦,一忙起来谁都不知道休息,而警卫团的工作也是很紧张和枯燥。那时候中南海没有任何的娱乐方式,没有运动项目,也没有游泳池。而50年代全中国人民最流行的文艺活动就是唱歌和跳舞,尤其是从苏联传过来的交谊舞,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工人群众都会跳,可谓是全民健身活动。首长和战士们在延安时候,常有苏联友人来访,教会了他们,大家就在外头土坝坝上跳舞,他们把交谊舞当作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新中国成立首长们进了中南海,不仅领导工作繁重,得不到休息,警卫人员生活也十分枯燥,因此决定保留这一传统锻炼方式,各文工团轮流每周末进中南海主办一次舞会活动。但每次进出所有人都得接受严格审查,保卫工作十分繁重,不堪重荷,后来有人提议组建自己的文工队,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也更安全,于是中南海文工队就成立了。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吴凤君清楚地记得,在53年8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她们终于接到了执行任务的命令,晚饭后列队来到勤政殿外面,实际上就是行车马路与瀛台之间多出来的一个三角地带,路边用大花盆隔开,临时拉上几个大灯泡,摆了几个藤椅和一圈木椅子,青石板缝里还长满了青苔,面对这样的场地,她以为是与中直机关的同志们搞联欢。

毛主席左手边女同志就是吴凤君

主席十分关心青年的学习与成长

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自由成长

中南海的家庭舞会

中央首长们其实和平常人家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聚在一起跳跳舞,聊聊天,拉拉家常,这也是紧张工作之余唯一短暂放松的时候。

令人感佩的主席家风

主席的子女都在中南海大食堂吃饭,和大家一样排队打饭,没有任何特殊待遇,那时大家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都觉得十分正常。因为他们都比较了解主席的作风,也习惯了他以身作则的为人,凡是要求别人的事,主席都会自己先带头做好表率。

她感慨万分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饭,中南海也一样,有一次周末放假回来,李讷难得和父母一起吃饭,扒拉扒拉很快就把自己的饭吃完了,主席和江青看着她狼吞虎咽的样子,谁都没有动筷子,李讷又继续接着吃了一碗,还觉得饿,结果风卷残云般把父母的饭都吃光了。江青在一旁看着女儿这般样子也有些心酸。

那时候整个中南海从上到下全体都是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衣食住行都十分简朴,其他首长的子女也都是在大食堂吃饭,没有一个人搞特殊,这不仅是那个年代的思想风气的关系,也和主席的教导与榜样力量有关。

心忧百姓且幽默风趣的主席

若在往常,主席听到此话一定会发笑,可是这次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就不说话了。我一下反应过来,我话讲多了,纪律规定我们不能向首长谈这些事的,赶紧改变话题,但也来不及了,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就沉默不语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肯定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当音乐一响,有人请主席跳舞时,我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赶紧悄悄溜去了休息室。

当时不理解毛主席

文工队的都是些年轻人,也会做错事,其中一个女青年未婚先孕了,当时纪律是非常严格的,组织上对她作了严厉的处分。主席也听说了,跳舞时就问起小吴这个事,吴凤君就给他讲了是什么样的情况,还告诉主席说团支部开会全体举手表决开除了这个同志的团籍。这时主席就问她:

看到主席有些生气的样子,她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澄清谣言

我们乘此机会,问了问在主席身边工作了五年,对主席十分熟悉的吴老。

如今的社会风气,精神面貌远也远不如吴老他们那个时代了,现在是物欲横流,利益熏心,很多人自己心里不再纯洁,不再相信崇高,他们就用自己狭隘的心态,用时下的不正眼光来揣度和歪曲毛主席。

纪念主席

1958年,我们国内形势也逐渐稳定下来,需要更多人去搞建设,同时减少军备开支,国家决定大裁军,规定师以下不能有文工团,中南海文工队也没有特殊待遇,该解散的也要解散。当时文工队的很多同志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要去开拓边疆,吴凤君和她的同志们就去了北大荒,她的梦想是当一个女拖拉机手,这多少受了些苏联文学作品的影响。

吴老给我们看了当年他们和主席集体合影。

吴凤君老人还拿出了主席写给她的那封信给我们看。

小吴同志:

两信都收到了,感谢你。你的文化政治都提高了,劳动和技术想必也学了很多,为你祝贺。还有一件事向你祝贺的,你的婚事解决了,为你们两人致祝贺!

承致好意,极为感谢。我也时常想念你们,大概永不会忘记。是我主张你们远走高飞的,是我主张你们改行的。你们高飞于千里之遥,改业为生产者了,多么好呵!文工团何必占领那么多生产力呢?现在还是多了些,还应有一部分人高飞改业。改业于人民事业有利。

祝好!
                                   毛泽东,1959年1月28日

看着这封信,我们还真就看到了主席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他是多么希望青年一代能够成熟起来,能够接手红色江山,能够继续为人民服务。睹物思人,我分明看到主席期待的眼神,看到现在江山变色的现实,我又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今天的青年们常常谈抽象的民主,抽象的自由平等。通过与吴老的谈他们在中南海中的生活,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与平等。

真正的民主是让青年人学习政治,让青年人关心国家大事,这样青年人才能够独立思考,才能参与国家决策。而不是像西方政客一样,让国民沉醉于毒品,色情,然后通过所谓的全民选举让对政治一无所知的人民选举他们不了解的总统和议员,让人民支持他们发动的战争。伊拉克战争不正是如此么,美国的政客们编造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获得民众对战争的支持,这场战争在给伊拉克带来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国士兵的伤亡。

真正的自由是外在形式上有严格的纪律规范来保障,而内在的实质上人们可以感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等级观念和权贵官僚的压制与束缚。自由地学习或休息,自由地选择人生道路,能够决定自己的方向,主导自己的命运。吴老讲述,当时他们文工队和警卫员可是熟得很,休息时给他们办培训班,教他们跳舞,教他们拉琴,学习各种乐器,个人感情是很好的。但是进出大门的时候,警卫员只认证,不认人,她们有时忘记带证,一样不让进去,站在一边等警卫处核实确认身份。眼前的那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的同志啊!但是无论他们友谊有多深,关系再好也没有通融的份,连主席的女儿,李敏也一样,没有证进不去的。除了首长们日夜操劳,没有多少休息和自由的时间外,他们大家在中南海的生活和气氛,那是十分自由的,恋爱自由,工作自由,人生道路可以自由选择,愿意继续从事文艺工作的或是随时想改行的,都没有什么限制。

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对劳动尊重的前提下,是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上。毛主席在百忙中关心着青年成长,帮助他们学习;朱总司令耐心教育青年,关心他们的生活;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也同样操心着青年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也恰恰证明中国的领袖们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是把普通人的愿望和前途放在心间的,而不是像一些领导人一样四处邀名卖宠,这才是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之间真正的平等,毛周朱都自觉的把自己当做普通的劳动者,当时的教育也是如此。

想到这里,我们由衷感谢伟大的中国革命,感谢这些新中国的领袖们,是他们让我们知道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告诉了我们真心为人民服务才是有意义的,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这使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吴凤君老人,费尽周折组织了不同时期毛主席身边的所有工作人员在一起举行了纪念活动。30多年来,每逢9月9日和12月26日,他们都会自发地聚到一起,纪念毛主席。

她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给我们看了很多原件与手稿,翻看了不少相片。讲起主席来,那更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连饭也忘了吃,我们提醒说让她先吃饭,她却执拗地说没关系,先说完正事要紧。这让我们很过意不去,又印象深刻,我们无疑都十分钦佩和喜欢这位老革命,老艺术家。此次采访时间虽短,整个过程却是愉悦的,轻快地,充满感动的,通过她的回忆和讲述,我感觉自己离真实的主席也是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是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一封未寄出的信》

主席写给我的是《送瘟神》第二首,当时读了不十分明白,事后了解到他写此诗的背景,我才理解老人家送诗的意义。我也更深的感受到,作为人民的领袖,他心中装着的只有人民。

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首先根治血吸虫病的消息,主席看了之后竟然夜不能寐,欣然挥毫写了此诗。他老人家这么激动是有原因的。

此后,在主席亲自关怀下,成立了消灭血吸虫病小组,领导、专家与群众相结合,进行了一场与血吸虫病的斗争。仅用两年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他老人家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了解了这一背景,再读这首诗感受就大不一样了。我为有这样的领袖而感到幸福与自豪。

毛主席热爱人民,时刻把人民的疾苦系在心上,他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所起的伟大作用和创立的辉煌功绩,将永载史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他对我们这些普通工作人员及警卫员战士的亲切关怀以及平易近人,善于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将永远铭记我心中。值此,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仅以此文表达我对他老人家的深切缅怀。

作者 吴凤君

写于1993年

《不怕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大约54年夏,我们在北戴河执行任务,有几天因受台风影响,气温骤降,海上风大浪急。从山上往下看,浪卷黄沙,把靠近岸边的海水都变成浑的了。往日喧嚣的海滨,突然变得异常冷清。这种气候莫说下海游泳,躲在屋里还觉得很凉。

当时我们大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相比之下,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主席看到了我们的弱点,但他从不用大道理对我们进行说教,而是抓住一些小事,循循善诱,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作者 吴凤君

写于1993年

刘馆长向他讲明我们的来意,老人爽快地接受我们的采访,热情地将我们让到他的家中。屋内光线很暗,陈设极为简陋,唯一显眼的是右边墙上挂着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烈士照片,其中毛泽建就是九阿公的胞姊。她过继到毛主席家,成为毛主席的妹妹。1928年被反动派杀害。

81岁的九阿公,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只有一点微弱的视力,身体尚好,这与他终年参加劳动是分不开的。九阿公话乡音太重,我们都听不懂,刘馆长为我们党翻译。

在我们谈话时,九阿婆正在做午饭,饭做好了,九阿婆将午饭端上了桌。我好奇地看了他们的午餐:炒苦瓜、酸豆角(当地的一种腌泡菜),还有一小碗辣子和糙米饭。主人告诉我们,这些菜都是自己种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