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作者:钟启元 来源:《党史文汇》2013-9 2014-01-02 586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变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社会形态变迁总体进程中所取得的划时代的伟大胜利。无论在国际共运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而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毛泽东,也正是这场伟大胜利的领导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奠基人。

  (一)

  社会主义,是毛泽东心上的蓝图。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即现代化这样两个根本性的历史任务。围绕这两个历史任务,中华民族英勇牺牲,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不懈奋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开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实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问题,从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通过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总结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成功地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紧接着,又开始为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而奋斗。

  毛泽东具体地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文章,指出:历史的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要经过人民共和国,由农业国进入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些主张构成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再次强调: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国革命分两步走,这个理论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来的。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制度上还存在着差异,但是新民主主义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设计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思路,已经勾画出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雏形,为我国成功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国民经济还没有恢复和发展,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缺乏向社会主义转变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经济秩序;占国民经济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正在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但其生产方式还是个体的、分散的、十分落后的,要把它们通过适当方式引导到合作社经济的轨道,还要有个过程;在中国现代工业中居第二位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还没有纳入国营经济领导的轨道,等等,因此,依毛泽东当时的战略考量和初步估计,这个过渡的时间大约需要二三十年。

  (二)

  这种认识后来发生了变化,因为形势发展得出人预料。

  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中国,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到1952年底,战争的创伤基本修复,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伟大胜利,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营经济力量得到加强,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即将开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认识有了升华。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讲到: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都较详细地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大致设想。经过半年多的充分酝酿准备,到1953年6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拟定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宣传提纲,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这个提纲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贯彻实施,推进了新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条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由此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有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用新的技术来改造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才能最迅速地扩大生产、积累资金,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习惯,从而创造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对私有制经济的完全胜利的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的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除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首次提出,到正式公布,将近一年时间,中间经过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过了中共中央的多次会议、全国财经会议、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等重要会议的充分讨论,可见,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总路线的制定和公布,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和稳妥的步骤。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成为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当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编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同时,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稳步前进,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到1956年,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到1956年底,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经确立,亿万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热情,社会主义制度立刻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195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1388亿元,其中工业784亿元,农业为604亿元,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说是在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毛泽东在领导这场社会大变革中,不仅摸索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农业集体化道路,而且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利用、限制和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逐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产阶级实行逐步的和平赎买,从而解决了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问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邓小平后来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它使得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在毛泽东领导时期,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从“一五”计划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1953~1978年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地国家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毛泽东生前,中国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同时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还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有力地显示了中国在科技方面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在若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有效地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这些进展,使全世界为之震惊。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从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1.4%。

  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看: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6年的2031亿度。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

  同时,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增加了近4亿人,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这4亿人,而且还在总人口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近200斤。这确实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解放前,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为25‰,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这个时期,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居民平均寿命1975年男性提高到65.34岁,女性提高到67.08岁。中国人不再被讥笑为“东亚病夫”了。

  邓小平在1979年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己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这些“进步”,是在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取得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接续,代代传承,开拓创新。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数典忘祖,鄙薄前贤,而应该铭记历史,仰望星空,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坚定地走好脚下的社会主义大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0
3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