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作者:张海鹏 来源:求是 2014-07-24 2322

 原文摘要

    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土完成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查看原文>>

一、背景:日本侵略路上的7个关节点

    201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4周年的日子,这场战争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中国人,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十分深刻。然而,日本的侵略历史绝非始自甲午战争,而是有着几百年的漫长发展历程。

1、丰产秀吉的野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描绘日军在釜山登陆情形的朝鲜画卷・釜山镇殉节图 (原作成于1709年;此图重绘于1760年)

    早在16世纪末日本的战国时期,以武力统一日本的封建领主丰臣秀吉(1536-1598)就提出了大陆扩张的构想。 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1584年,担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带有时间表的扩张计划:在占领朝鲜之后,于1593年初占领北京,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1590年,丰臣写信给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不过,丰臣秀吉的计划主要停留在“理想层面”。丰臣秀吉两度兴兵进犯朝鲜,史称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侵略者遭到了朝鲜与明朝援军的沉重打击,均以失败而告终。在中国的明代历史上,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抗倭战争”,其实就与丰臣秀吉和其侵略思想有关。

2、脱亚入欧,只为吞噬中国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日本十分推崇福泽渝吉,一万日元票面选取的正是他的肖像

    福泽谕吉(1835年—1901年)被誉为“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他曾周游西方各国,宣传文明开化。然而,伴随着日本的国家实力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膨胀,福泽迅速抛弃了自己先前主张的国际公理,提出了“百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数册亲善条约不如一筐弹药”的谬论。

    1884年10月,福泽在自己创办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了《东洋的波兰》一文,文章提出:15年后中国将被欧洲列强和日本瓜分,日本将理所当然地占据台湾全岛和福建的一半,并野心勃勃地刊载了一份瓜分中国的预想图《支那帝国分割之图》。至此,福泽“文明论”的真面目终于曝光:当自己是弱者时,呼吁“真理”;一旦强大时则提倡“压迫”。这种弱肉强食的亚洲观,最终形成了其“脱亚入欧”的思想。1885年,福泽发表了著名的《脱亚论》,全面地阐述了“脱亚入欧”的主张。

    福泽的主张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认同,在此后的100多年间,几乎历届日本政府都将“脱亚入欧”作为基本国策。

3、吞并琉球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台湾和日本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和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萨摩藩入侵并在一个时期内控制琉球国北部,此时的琉球国仍然对中国朝贡。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日本历史称第一次琉球处分。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内务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礼仪,断绝与清朝的外交关系。

    1874年在北京签订完《北京专条》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后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过与清国之谈判,彼承认我征藩地为义举,并出银两抚恤受害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仍难说两国分界业已判然”,为将来计,期望明治政府借机断绝琉球“与中国之关系,在那霸设置镇台分营”。 琉球国被迫终止与清朝的外交关系。1876年,记载琉球国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的编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德宗光绪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和他的儿子尚典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4月4日,日本在全国范围宣布设立冲绳县,日本历史称第二次琉球处分。

4、用朝鲜开刀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江华条约》条约缔结的情景

    此后,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了与中国关于琉球群岛的谈判,随即将目光转向朝鲜。1875年9月,日本派出军舰云扬号航行到朝鲜西海岸测量海图,遭到朝鲜江华岛炮台守军炮击,双方发生交火,最后日本方攻陷炮台,史称“江华岛事件”。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压迫朝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

    《江华条约》共计12款,是朝鲜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自此,朝鲜对外开放,外国商品汹涌侵入,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885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国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5、大肆扩军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日本旗舰松岛号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的间谍到中国侦查。到了188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20年的造舰计划,准备每年造新舰三艘,共造六十艘。1882年,日本政府改此前之议,决定以八年为期,每年造新舰六艘,共造四十八艘。1885年,决定改行新的八年早舰计划,议造铁甲舰2艘,巡洋舰7艘,炮舰6艘,以组成四支舰队。1887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17%。此时,他们的海军迅速的发展起来。

6、“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征讨清国方略》

    1887年2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在两次秘密侦察中国大陆和听取谋报人员汇报后,完成《征讨清国方略》,从而拉开侵华的序幕。

    该策在第一部分就明确提出:“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20年后可能完备。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该方略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最终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7、舆论准备

    在1894年6月间日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报告:“我以前就与《泰晤士报》建立了关系。7月间,他又报告说:英国大多数有影响的报纸都发表了社论,其观点与我们的一致。……公众舆论使英国政府倾向我方。”这些战前准备都是有回报的,比如在1894年的丰海战役中日军中击沉英国商船高升号,而到1895年春,英政府竟劝说商船的主人印度支那轮船公司向中国索赔。这种令人可怕的细致准备,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挑起这次战争预谋已久,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为战争所作的充分努力。

二、原因:中日两国4个鲜明对比

1、封建制度VS资本主义制度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挪用军费修建頣和园的慈禧皇太后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新一轮对殖民地更加激烈的争夺。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猎物。而此时,中国大陆战祸连接,内忧外患频仍,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皮表,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建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

    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87年3月,正当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之际,日皇谕令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舰用费。谕令即出,全国影从,至当年9月,集资即达100余万日元。两相比较,高下立现,由此可见大清帝国首先败在国体政体上,甲午之战,其实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甲午之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2、就事论事VS处心积虑

    从先前一系列战前准备让人看着感到心惊,可以说,甲午战争是日本准备了三个多世纪的一个局。三个多世纪中,日本当然会有当权者的更替或者这样那样人为的或自然的灾难,可是,入侵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每一个时期都有人记得,并提醒着他们的国人。积累了三百多年的野心与努力,那是多可怕的一份力量,任谁也不会更不能小瞧。

    日本为了发动甲午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动员和外交方面都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病设计了多种方案。在思想理论界,除了福泽渝吉外,很多日本知识分子都做过“侵略有理”的论述,大致总结一下,这些扩张理论主要包括:1855年吉田松阴提出的“扩张补偿论”;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陆政策”;1869年,木户效允提出的“征韩论”;1890年,山县有朋提出的“利益线论”;1928年,石原莞尔提出的“满洲利益线理论”, 以及近卫提出的“国际正义论”等等。

    而清政府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都是就事论事,没有放在欧美列强推行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大背景下思考,不去深究、探讨所有这些时间的背后原因,且往往处置失当。

3、内讧不断VS举国一致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明治天皇家族合影

    清政府高层对于这场战争的意见从来没有一致过,围绕帝、后两党组成的主战、主和派互相攻击。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然而就是因主战立场而广受赞誉的帝师翁同龢想的更多的也是倾轧政敌李鸿章的权术,报几十年前的一桩家仇。而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六十大寿,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

    据称,慈禧太后庆寿是清宫的重要典礼之一,其隆重程度与元旦、冬至并列。为此,清政府早就作出安排,“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钱哪来?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战争爆发,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移回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直到朝鲜战场失利,北洋海军严重受挫,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宣布庆辰典礼在宫中举行。

    反观日本,为了买下英国新型巡洋舰吉野号,凑足海军预算,日本天皇节省伙食,一天只吃一顿饭,皇后捐献首饰,并发出公务员薪俸减少一成的敕令,在此号召下全民踊跃献金,不仅仅是“吉野”号,也挤出了两艘世界先进的“富士”级战列舰的造舰资金。

4、一盘散沙VS咄咄逼人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日本士兵斩首中国士兵的插图

    在战争的指导原则上,李鸿章就采取了“保全和局”的消极防御方针。这样想主要基于几点判断,首先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不能被打一场仗来搅和。这是中国政治的最本质的那一部分,就不想打仗。第二,他深知中国前三十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襟的破屋,实际上不足以战胜倭国。第三,他不愿意在这种没有把握的决战中消耗自己的实力。

    客观地讲,李鸿章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对于中国当时所处地位认识得较为深刻并且不断地做出改革回应的先行者。他目睹时局艰难,从承认中国国力和装备不如外国出发,立足忍小忿而图远虑,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可惜,弱国无外交,从甲午战争开始之前到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几乎所有的外交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他想以夷制夷,利用外国的势力来玩弄平衡,但对时局的错误判断,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不甚了解,使他总是被别人玩弄,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耽误了战备和时机。

    此外,北洋海军本身也有若干严重的缺点。一是制度上含混不清。北洋海军名义上隶属于北京海军衙门。由于海署大臣醇亲王对海军一窍不通,舰队实际上是归李鸿章节制。李忠于清廷,但是他还负责处理许多紧迫的事务。他此时已成为全国督抚的领袖,集内政、外交、洋务、海防于一身。在1880年代末、1890年代初,他忙于应付每日遇到的政治问题,以至不能对北洋海军诸多问题给予更多的注意。其次是指挥系统不清。由于李鸿章未能经常顾及,北洋海军由丁汝昌负责。丁未受过海军正轨训练,他因此常为部下所轻,他们大多数人是由中国水师学堂毕业。丁汝昌所依赖的外籍军官有的傲慢自负,要求过分。这些外国军官和中国军官之间关系紧张,经常有不快发生,“升旗之争”便是这种冲突的反应。因而发生的琅威理去职,它导致北洋海军进一步衰败和腐化。

三、思考: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3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国家实力

    近代欺凌过中国的列强,不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中国当时只是经历了延迟的、不完全的早期近代化——这个过程还不如日本幕末的改革。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社会制度先进,人民奋发向上。今天,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是人民历史的选择,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中国人民斗志昂扬,团结一心。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其保卫国家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这些都与120年前的清政府有着天壤之别。

    近期,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都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太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我们必须正告玩火者:2014年的马年不是1894年的马年,1894年的马年是不可能在今天复制的。

2、关键词之二:铭记历史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旅顺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百姓

    在中国人人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早在1894年11月,还发生过“旅顺大屠杀”。1894年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三天后旅顺陷落。接着,日军就在旅顺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屠杀中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这里只引用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艾伦的一小段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同样应该铭记的还有云林大屠杀。《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含钓鱼岛,今天的争端起始于120年前),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人民饱受日本人的欺凌侮辱。日本在台湾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为了镇压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1896年6月20日至23日,日军第二旅团集结重兵进攻云林,焚毁村社,屠杀人民,妇女幼儿也在残杀之列。民房被烧4925户,被残杀人数已无法统计确切,各种记载在6000人至三万人之间。对于云林大屠杀,当时在台湾的洋人就曾投书报纸。《香港日报》7月14日报道:“日本人正采取歼灭所有台湾人的策略……台湾人的收获破坏、家园烧毁,祖先坟墓挖掘、妇女遭凌辱,愤怒到极点……”。8月25日《泰晤士报》:“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老幼妇女皆不能免……野蛮且苛酷之东方新强国。”8月22日《苏格兰人报》:“日本之政略,似乎在于将全岛居民都赶出去。”

    2014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

3、关键词之三:正视历史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2014年6月30日,日本东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会抗议安倍内阁试图修宪,以解禁集体自卫权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军国主义》一书中评价说:“甲午战争开辟了日本走向现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东洋霸主”“万世一族”自此成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荣耀。因甲午战争形成的军国主义道路、侵略扩张政策、右翼狂妄势力三位一体的军国政治和殖民文化,是日本背负一个多世纪的“甲午遗产”。

    甲午战争形成的这笔政治遗产,成为支撑日本近现代发展的核心价值,政府制定内政外交的战略基石。从甲午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侵略史。十九世纪末后的日本,在这笔政治遗产的驱动下,迅速滑向军国主义,先后发动了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度最深的国家。

    今天安倍政权将重新复活的军国主义之剑指向中国,拿整个大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赌注,想和中国来一场世纪豪赌。就连日本媒体也指出,安倍正把日本“引向战争邪路”。安倍政府像中了邪魔,非要和中国抗争到底,其中有“甲午遗产”驱使和作怪的因素。但今日世界决非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横行霸道的世界,今日中国决非19世纪后期的中国,今日中国政府更决非清朝政府,若安倍政权敢铤而走险,必将把大和民族的前途输得精光。

延伸阅读

甲午战争思辨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

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甲午战争:缘起、过程及教训

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的西方列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张海鹏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