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再次认识毛泽东
今天我们怎么再次认识毛泽东
韩毓海
通过这样的阶级重塑和社会改造,毛泽东把中国由一盘散沙而凝聚为一个整体。
美国杰出的毛泽东思想研究者莫里斯·麦斯纳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在西方世界所发动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帝国主义强力面前,近代中国的根本处境是——所有的阶级和社会力量都极其衰弱。
而这也就是《毛泽东选集》里的第一篇文章所指出:士大夫阶级腐败无能,并随着清王朝的崩溃而解体,买办资产阶级是附着于帝国主义身上的一张皮,农民一盘散沙,工人阶级人数很少。
毛泽东的贡献之一,是运用马克思的学说重塑了中国各阶级,并发动劳动阶级展开了对于国内外统治阶级的不屈不挠的阶级斗争,历史证明:正是通过这样的阶级重塑和社会改造,毛泽东把中国由一盘散沙而凝聚为一个整体。
这位伟人最无可争辩的贡献在于:在一盘散沙的社会条件下,毛泽东成功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政治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伟大的中国革命改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一个强大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并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国父,而且,他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由中央计划向地方和基层倾斜,从资本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型倾斜,从比较重视沿海向比较重视内地倾斜,从比较重视大城市向比较重视农村和中小城市倾斜,从依靠外国,转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的结构调整战略。这一结构调整战略,就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真正源泉所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髓,它至今依然指引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性改革。
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毛泽东指出:在取得了全国政权之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由革命战争时代的“鱼水关系”,不可避免地转变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样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怎样坚持群众路线,即发动、依靠人民一起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和难局,特别是,怎样使经济发展既有利于国家富强,更有利于人民幸福,怎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社会——即怎样实现我们前人最美好的理想:富强与王道的结合——这一点,关系乎党的性质、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伟大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历史证明,毛泽东当年所担忧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必须解决的问题。当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候,他所说的“初心”,就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保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两个重要方面。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的同事徐葆耕写的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电影很有名,叫《邻居》。
《邻居》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1980年9月,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接到通知说,他延安时代的朋友,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要来访问他。但是,那个时候,中国人普遍住得很差,这位党委书记和清华的普通教师一起住在筒子楼里。筒子楼,就是大家一起合用卫生间和公共厨房的集体宿舍,为了避免尴尬,学校临时决定,让书记搬到一所王府里,在那里接待他40余年未见的美国朋友。
但是,在那座王府门口,那位手忙脚乱的书记却怎么也打不开大门了,最后,他不得不把美国朋友领到了自己真正的家,领进了拥挤昏暗的筒子楼,在那里,所有的邻居涌出来,欢迎远方的客人,所有的家庭都献出一道最拿手的菜,招待中国人民的美国贵宾。
置身于筒子楼里的美国朋友说:这一刻,我由一个人的客人,变成了所有人的客人,而这就是因为中国人民已经团结起来,一起变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从而他们能够把大家的事,当作了自己的事,正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是人民团结起来,帮助共产党搬掉了三座大山。
他说:这一刻,让我想起1937年在延安,在毛主席窑洞前,我和毛主席的农民邻居一起就餐的情景。
他说:今天,我看到中国共产党依然有那么多的好邻居,中国共产党依然还在人民群众中,与人民同甘共苦。今天,我仿佛回到了1937年,在延安,在毛主席窑洞前。
也就是在这个窑洞前,毛主席曾经这样归纳革命者的美德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正是对初心的寻找,把今天的我们,再一次领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领到了毛主席的窑洞前,让我们直面他长征时代枯瘦的面容,忧思如海的目光和革命家的腿。直面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直面他当年对我们严厉的质询和毫不留情的批评,直面他电光石火的文字,直面他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直面漫长的中国革命,直面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