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日军:战术颇为高明 战略战役不行

作者:曹应旺 来源:北京日报 2016-11-13 527

毛泽东评日军:战术颇为高明 战略战役不行

曹应旺

毛泽东评日军:战术颇为高明 战略战役不行

毛泽东一生著述丰富。《毛泽东选集》四卷中的二、三两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从数量上看,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研究如何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从质量上看,毛泽东著作中一些重要代表作基本上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这里重点谈一谈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两篇重要代表作:《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是把握全局、预见未来、克敌制胜的战略性著作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文章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矛盾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中国不会亡,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道理。

1、《论持久战》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比如,毛泽东分析: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而中国的情况,他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所以,“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再比如,毛泽东分析了卢沟桥事变以来日本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是弱于战略、强于战术,“敌人的战略战役指挥许多不行,但其战斗指挥,即部队战术和小兵团战术,却颇有高明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文章分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需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指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泽东在文中还分析了怎样进行持久战的问题,阐明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作用,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作战原则和作战形式等。他指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

2、《论持久战》是把握全局、预见未来、克敌制胜的战略性著作

历史事实证明:《论持久战》是把握全局、预见未来、克敌制胜的战略性著作。第一,抗日战争确实是按照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样三个阶段发展的。第二,《论持久战》预测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日本打了中国之后,如果中国的抗战还没有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者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欧洲战争一起来,它就会干这一手日本统治者的如意算盘是打得非常之大的”。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完全证实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论持久战》进一步发展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提出的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路线更是进一步发展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军事思想,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来研究抗日战争的规律,把坚持持久战的战略作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路线。

3、《论持久战》从思想上武装了很多人

毛泽东本人很看重《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据何其芳回忆,1961年1月23日,应毛泽东之邀,何其芳到中南海毛泽东住处讨论写《不怕鬼的故事》的序文,其间毛泽东谈起国家大事时说:“第一次大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是因为缺少舆论准备。抗日战争时期,有《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就有了准备。”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影响了很多的人,也从思想上武装了很多的人。林默涵回忆在《解放》周刊读到《论持久战》的情景时说:“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当时奇怪得很,仿佛自己换了个人一样,由茫然变得有信心了。”于是,林默涵1938年去了延安。他回忆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那一年发表的,它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指出了抗战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也使我的思想产生了一次最大的变化。我就是因为看了《论持久战》,才萌发了去延安的愿望。”

叶剑英元帅在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时重读《论持久战》,曾作《七律·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诗一首,最后两句是:“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产生于1938年5月。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地位,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

1、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

毛泽东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向来重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对抗日游击战争的研究亦不例外。毛泽东指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本来是密切地联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许多东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击战争又区别于正规战争,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决不能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

毛泽东深入研究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他在文中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2、认定抗日战争根本上是农民的战争

毛泽东从中国的广大人口在农村,五个人中就有四个是农民的特殊国情出发,认定中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和采取游击战争的武装斗争道路。毛泽东认定抗日战争根本上是农民的战争,只有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游击战争的威力,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谈到了这一条。他说:“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须知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仅仅是表示了全国农民所能动员抗战的潜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

正因为中国革命是农民的革命,抗日战争是农民的战争,所以毛泽东指出:“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农民打日本的主要战争形式是游击战。毛泽东对抗大的学员们说:现在在抗战,“游击战争”四个字,是制敌的一个锦囊妙计,要下决心到敌人后方去进行游击战争。毛泽东又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的武装斗争称作游击战争,并对即将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陕北公学的学员们说:你们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八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

3、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开创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生动范例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将重视武装斗争同重视农村包围城市、重视农民、重视游击战争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开创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生动范例。这一结合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效力。

这篇文章对纠正抗战初期党内外存在的轻视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寄希望于国民党军队的正规战争的错误认识,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而迅猛的发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8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