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持久战》问世历程
毛泽东《论持久战》问世历程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论持久战》的情景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其具体体现之一,就是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就体现在毛泽东的旷世名著《论持久战》中。
一、“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尤其是八一三抗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丧,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
可是不到半年,八路军平型关之战的胜利、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又让一些人昏了头,唱起了“速胜论”的高调。有人认为“顶多四年就能打败日本侵略者”。
身在延安窑洞的毛泽东却是冷静的。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公开讲话中说:“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1936年7月,全面抗战还没有开始,毛泽东就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1937年抗战刚开始,毛泽东又指出,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
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进行了10多个月。战争的进程说明,“亡国论”不可取,“速胜论”同样不可取,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为统一全党思想,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抗战的理论专著。
二、废寝忘食,奋笔疾书
从1938年5月上旬,毛泽东开始写作。据当时担任毛泽东警卫员的翟作军回忆:“主席写《论持久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呀写的。实在写得太累太困的时候,才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或者到院子里转一转,要不就躺在躺椅上闭上眼养一会儿神,又继续写。饭吃得很少,脸色也不好看。”
一天,又轮到翟作军值班。夜幕降临的时候,他走进毛泽东的房间,点燃两支蜡烛,分别置于写字桌两端。他故意把点蜡的动作放慢一些,打算趁机劝说毛泽东休息,可毛泽东的眼睛一下都没有离开过纸和笔。翟作军只好一声不响地退了出来。半夜光景,到了毛泽东该吃饭的时分,他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来,提醒毛泽东趁热吃下。
大约过了一顿饭工夫,估计毛泽东该吃完了,便进去收拾碗筷。谁知他推开门一看,毛泽东还在聚精会神地写着,放在桌子上的饭菜一动没动。
他把饭菜又热了热,再给毛泽东送去,并提醒说:“主席,您吃饭吧,一会儿就凉了。”“啊?我还没有吃饭?”毛泽东抬起头,看看眼前的饭菜,好像自己都不大相信,说:“好,就吃就吃。”这一次,翟作军有意在外面多等了一会才进去,哪知道进去一看,饭菜还是没动。天快亮的时分,翟作军再次进屋,发现毛泽东还在写,饭仍然没动。
毛泽东就这样连续五六天废寝忘食地写着稿,直熬得两只眼睛布满了红丝,宽阔的面颊明显地消瘦下来,颧骨凸了出来,脸上浮起一层淡淡的黑釉……第七天,毛泽东突然痛得跳了起来,原来他右脚的鞋被炭火烧了一个洞,可沉浸在写作中的他并没有发现。
接下来的一天,毛泽东病倒了。医生过来检查的结果是:身体没有大碍,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高度紧张所致的。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了一天,又坐在桌前写了起来。
就这样,不到10天的时间,5万字的军事理论著作《论持久战》一气呵成了。
三、陈云问,是否可以扩大传播范围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基本内容就是《论持久战》中的观点。
《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作了清晰的描述。他的演讲让听者由衷地信服。连在理论上好挑别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认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高。
陈云听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很有说服力,对全国抗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天,他问毛泽东,可不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讲?毛泽东接受了陈云的建议。
但是,毛泽东考虑到,在更大范围去讲,只能是到抗大等学校去讲,到延安各党政机关去讲,但问题是自己非常忙,抽不出来那么多的时间;再者是在这种范围内听者仍然有限。于是,他便决定把讲稿整理出来,先在党内传阅。于是,《论持久战》油印成册。可油印的数量有限,许多干部看不到,特别是前线的干部。毛泽东又决定公开发表和出版。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杂志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正式刊出。当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
书名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他还在封面亲笔写了一句话:“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四、这部书,在国民党阵营引起震动
《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中也引起了很大震动。
白崇禧当时系国民党军委会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他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因而积极向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推荐。在蒋介石的认可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至今在台北陈诚私人图书馆里,存放着一本陈诚批注的《论持久战》。其由来是,周恩来向时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的陈诚,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并送给他一本书。开始,他不屑一顾,因为他自己在1937年也出版过《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可是,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失守后,他想起了周恩来对他介绍的《论持久战》观点,也就研读起这本书来。他为书中毛泽东的精辟分析和科学预见所折服,并结合战例在该书的书眉上写了许多批注,并请周恩来到湖南南岳游干班上讲授《论持久战》等。
傅作义将军不仅自己阅读《论持久战》,还令所属各部官兵阅读。卫立煌将军则让秘书找来《论持久战》陪他一起研读。
《论持久战》被翻译成英文发行后,在海外同样得到了高度评价。如今,这部书已成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也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读书之一。
五、后话,观点源自《国防论》?
有人说,“持久战”的观点源自蒋百里的《国防论》(1937年出版)。
蒋百里,名方震(1882—1938),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德国、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国防论》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后有关文章、讲演稿以及早年著作中的部分内容的汇集。但研究者发现,读遍全书,“根本没有提到‘持久战’三个字”,“而提到‘持久’二字的”两段只有215字:“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坚固者,于各事之冲突上所生意志之抵抗之谓,忍耐者,则意志抵抗之自时间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则相异,盖坚固仅由于情之强,而欲其持久不变……”
而《论持久战》开篇第一段就说“当下也有许多人在谈持久战”。这就是,毛泽东从来没有把“持久战”作为是自己的独家发明。比较分析,陈诚也罢,蒋百里也罢,都没像毛泽东一样形成了“持久战”的系统理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