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抗战叙述不应遮蔽中国进步性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16-12-13 432

国家公祭日:抗战叙述不应遮蔽中国进步性

郭松民

今天是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媒体上大多是《不忘记,才是对亡魂的最好祭奠》、《国家公祭日前夜大学生烛光纸鹤寄托哀思》之类令人十分伤感的标题。微博上也是烛光荧荧,以及“此刻,你愿为最后108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转发吗[泪]”等……悲痛并颇具小资风格的言论。

看了以后什么感觉呢就我自己的心理体验而言,完全被一种浓浓的悲情所笼罩了,兼有窝囊、窝火的感觉,以及对当年日寇的仇恨,但就是提不起劲来——我们失败了,我们被屠杀,我们很悲惨。

但事实上,中国人在谈到抗日战争时,并非从来都是这种沉浸在悲情中的感觉。

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豪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看那个时候拍摄的抗日题材的电影,无论是《平原游击队》还是《铁道游击队》,无论是《地道战》还是《地雷战》,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从豪情到悲情,中国人的心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换?

这和八十年代之后,中国主流的抗战史叙述发生了一个根本转换有关,即从把抗日战争视为中国革命史的一部分,也就是反帝、反殖斗争的一部分,转换成了民族国家之战,纳入了到了现代化叙述之中,凸显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主题。

抗日战争,从“中国人民VS日本军国主义”转换成了“先进的日本VS落后的中国”。这种转换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就是“人民战争”的视野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军抗战和政府抗战,即便有表现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作品,里面的共军也是国军化的共军。

这样的转换当然和后冷战时代的话语转换是有关的,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原来的革命叙事无法进行下去了。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中国急于融入国际社会,也就是急于被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所接纳、所认同有关。无论是张艺谋拍摄的《金陵十三钗》,还是陆川拍摄的《南京!南京!》这方面的意图都非常明显。

这种努力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总的来说是失败的,正像俄罗斯在西方眼里至今仍是个异类一样,中国在西方眼里也仍然是个异类。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获得奥斯卡奖,奥巴马也不来参加中国的胜利日阅兵式。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一个叙述上的转换,带来了一个十分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既然是因为“落后”,我们才成了日寇屠刀下的羔羊,成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群,这使中国处于一种“无法解释自己的胜利”的尴尬状态——你既然全面落后于日本,又怎么可能战胜日本呢?——所以,日本其实是败在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之下”。

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

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是战术层面的,而战术层面的优势永远也弥补不了战略层面的劣势。

在抗日战争中以及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中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豪情和信心绝不是虚妄的,而是建立在中国面对日本时真实的优势的基础上的,这种优势就是在毛泽东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的人民战争的优势——被充分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并且建立了自己主体性的人民,是完全可以战胜僵硬野蛮的日本法西斯战争机器的。

中国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战略思想的优势,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并且在事实上成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使得中国在战略思想方面远远优于日本。

关于中国相对于日本的进步性,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有及其清晰、雄辩的论述——

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0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 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

简言之,从人民革命的视角来看,抗日战争是“先进的中国VS落后的日本”,而简单地从民族国家之战的视角来看抗日战争,则是“先进的日本VS落后的中国”——中国的先进性被完全遮蔽了。

抗日战争,如果我们简单地用中国胜利,日本失败来概括,实际上过于简单了。抗日战争是“一个胜利,两个失败”,即人民战争的胜利,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失败(直到日本投降前一个月还在丧师失地)和日本侵略者的失败。

中国的进步性,在抗战结束5年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再次确认,国民党的失败,则以1949年他们被逐出大陆而被最后证实!

设立公祭日,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公祭日的仪式,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并确立我们对未来的自信心,而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悲情和沮丧之中,这种情绪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