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如何从小到大,以弱胜强?

作者:萧 武 来源:国风观察 2017-08-01 1459

人民军队如何从小到大,以弱胜强?

 

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共军面临的基本斗争态势始终如一,就是敌人无论在装备还是人数上,始终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共军始终处于装备低劣、缺乏重火力支援、而且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作战。更重要的是,对共军来说,一直到建国之前,除了后勤粮秣可以从根据地获取一部分之外,弹药的主要来源始终主要来源于缴获。

这种条件下,共军的选择其实是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尽可能打歼灭战。只有成建制的有效歼灭敌人,才能获得敌人的辎重、弹药等后勤物资来补充自己。

因此,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共军就基本上确立了这个战术指导原则,即伤敌十指,不断断敌一指。哪怕是在战略态势上处于被包围状态,也必须寻找战机,成建制的围歼敌人一部,来获取补充。这一点,相对来说,中央苏区红军执行得更明确,也更好,而四方面军的战史中,击溃战的比例要更高一些。

这种战术指导思想导致的结果就是,共军的作战水平不仅取决于自己,很多时候也取决于敌人。敌人的水平越高,共军成长、提高和发展得也越快。井冈山时期,共军的主要敌人是地方杂牌军,发展壮大比较慢。之后发展到主要和地方军阀作战,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中央军来了之后,共军发展壮大速度更快了。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敌人的水平越高,意味着后勤补给物资越充分,越多,红军获得的缴获也就越多,发展起来也就越快。

这个战术指导思想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共军对战场主动权的重视是空前的,始终要保证自己能够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只要能够把敌人调动起来,共军就有机会取胜。所以,共军特别重视运动战,也就是这个原因。只有敌人动起来,就会出现步调不一致,有的敌人突前,有的敌人落后,共军就可以抓住其中一部予以歼灭。所以,共军哪怕是进行战略防御,也要进行战术上的主动出击,来打破敌人的战略计划。

所以,共军最怕的敌人是两种,一种是无论红军如何调动,就是坚决不上钩,宁可推进速度慢一点,也绝不突出冒进,比如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国民党中央军虽然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但在战场上始终以防御态势,层层构筑堡垒,逐步推进,就是不肯走出堡垒线和共军野战。第二种就是马家军那种,机动性比较强,而且主要是不携带后勤物资的,有机会就来打一下,没有机会就跑得远远的。所以,在共军战史上,第五次反围剿和西路军是两次教训沉重的失败经验。

那么,在这种战术指导思想之下,又始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共军就逐步形成一个的作战套路,也就是所谓的人海战术。

稍微看看共军战史就可以理解,敌人口中共军所谓的人海战术,往往是被歼灭部队的漏网之鱼的回忆叙述,而从友邻部队的角度看,完全不是人海战术。共军一般的做法是,在运动战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一部敌人从敌人整体战线中突出或落后,就形成了战机,共军就会通过迂回、穿插,把这部分敌人包围起来,进行歼灭。

但在这种情况下,共军在战略上仍然是处于被包围、压制的状态,而这些突出或落后的敌人部队往往距离敌人整体战线或友邻部队并不是太远,正常情况下都是友邻部队一两天之内就可以赶来救援的。这样,留给共军歼灭的时间就不多,必须集中三倍于、五倍于甚至十倍于敌人的兵力,迅速、干净的歼灭敌人,不给敌人留下增援的机会。与此同时,共军还必须安排一部分部队来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而这种部队承担的战斗任务一般就非常之重了,一旦他们的防线被突破,之前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反而陷入被优势敌人包围的境地。

在这个意义上,从被歼灭的敌人的角度看,共军确实是人海战术,以绝对优势兵力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干净彻底的消灭被包围的敌人。但同时,共军担任阻援任务的部队面临的则是敌人的人海战术,只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共军的阻援部队都不会被敌人消灭,防线很难被突破,而被包围的敌人则很少能够突围而去。

这种战略战术在国内战争中,共军演练得非常成熟,可谓无往不利。所以,那些动不动说共军人海战术的人,应该先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落入共军的人海之中去。

但在抗战时面对日本人的时候,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国人的时候,却不灵了。为什么?

这就是共军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的第二个特点,武器装备始终比敌人差。热兵器战争时代,火力是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共军从建军开始,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始终面临的情况却是重火力不足。

稍微翻翻共军的战史和回忆就知道,无论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重火力不足始终是影响共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中央红军时期,上战场的人中,三成没有枪,只能扛着梭镖、大刀上战场。要有武器,得自己到战场上去缴获,从敌人手里夺。就七成的人有枪,但还不是所有有枪的人都有足够的子弹,一般而言,战场上的红军有枪的人里,平均每个人每战只能带五发子弹上战场。

抗战初期,因为有国民政府配发的枪弹,配发给一个团的枪弹,一个师的人匀着用,也还凑合。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基本上也不给配发枪弹了,只能从日本人手里夺取武器枪弹。而日本人的一个特点是,在失去战斗力的时候,会损毁枪械武器,不留给你。

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敌人接近之前就可以大规模杀伤敌人,使敌人失去战斗力。最重要的重火力不用说,自然是火炮。但这玩意儿对共军来说,从红军时期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相对于当面的敌人,始终不足。

尤其是面对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时候,这种武器装备的差距,大大制约了共军的战绩。在朝鲜战场上,共军多次成建制的包围了美军,但美军依靠其重火力和绝对的空中优势,仍然能够破围而出。由此留下了共军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成建制的消灭过美军,哪怕是用一个军包围一个团,也仍然无法完全彻底歼灭。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其实也简单。既然你的优势在于热兵器比我好,那我不和你比热兵器,我和你拼刺刀,强行把你拉回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状态,你的优势就没了。你远程重火力比我强太多,那我不和你远距离砸火炮,尽量靠近了打,你的火炮优势就无从发挥了。你的火力构成比我复杂,但你需要在白天才能发挥出来,那我就和你再夜里打。

这样,就形成了共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比一般的敌人更擅长夜战、近战和白刃战。这也就是为什么共军将领指挥战斗,常常会要求战士不要动,尽可能让敌人靠近了再打的原因。

共军的火力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补充方式,就是尽可能的利用手榴弹作战。相比于枪械、子弹这些对工业生产水平要求比较高的武器,手榴弹是比较容易生产的,对生产条件要求比较低。虽然和日军、美军的手雷比,共军的手榴弹很原始,但毕竟是唯一一个可以自己大批量生产的武器。所以,共军上战场的时候,虽然枪械子弹经常不足,但手榴弹一般来说还比较多。从这里,也发展出了共军练兵的时候,对投弹的距离有比较高的要求。

实际上,无论是内外战争,共军作战的基本套路都是在敌人进行火力覆盖的时候尽可能隐蔽不动,所以才出现了邱少云这种身上已经着火仍然忍着剧痛匍匐不动,不暴露自己和战友的英雄战士。当敌人开始冲锋的时候,尽可能让敌人靠近,进入步枪瞄准射程之后才开始用步枪密集射击。一般而言,遇到这种情况,敌人冲锋的阵型就开始散乱,再靠近一些,进入共军的手榴弹投弹射程,就用手榴弹杀伤敌人。手榴弹都扔完了,才跳出战壕,和敌人拼刺刀。

所以,对敌人来说,共军无论是步枪射击还是扔手榴弹,还是跳出战壕和敌人拼刺刀,都是以非常突然的方式进行的,给敌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很大,很容易让人觉得,共军人数特别多。参加过国内革命站的就不说了,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的回忆里,对此都有非常清晰的交代。

最后打个比方,踢足球的时候,双方都是11个人,除了守门员,都是十个人,但经常会有些球队会感觉,不管什么时候,对方都能对自己这一方的持球队员形成优势,两三人围抢一个人,而且刚突破一个,下一个又来了。大家都知道,这叫防守的战术体系。输了不能赖别人人多,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战术安排为什么会掉进别人陷阱里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