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领战役背后的沉思

作者:云中剑手 来源:中国老兵网 2018-03-11 2324

上甘领战役背后的沉思

云中剑手

这是一场极其有名的战役,以一场战役打出多项世界之最而扬名天下,有时候上甘岭已经失去了地理名词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坚强不屈英勇顽强的精神的象征,而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永难磨灭的丰碑。

初识上甘岭战役是在小时候看过的那部电影上甘岭,那是童年时记忆最深刻的一部影片,上甘岭已经不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而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长大后我还时常念叨着这部电影。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给了我怎样的震撼,我曾深深的沉迷于电影所展现出来的世界当中,我喜欢电影里的各种细节,比如苏式转盘机枪,重机枪,爆破筒,还有那烽火连天的难忘岁月,坑道坚持战斗的艰辛,那只小松鼠,那首动听的我的祖国,还有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不怕一切困难,不怕一切牺牲,誓与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气概,这一切都让人久久难忘。我感觉到,那怕中国再穷,再苦,只要有这些最可爱的人在,中国就是伟大的,就是不可战胜的,有时候真的很想出现在上甘岭前线和美国鬼子斗个你死我活,为祖国而付出一切。

后来长大了,对于上甘岭战役仍没有遗忘,这期间又看到了不少的资料,对于那场战役的了解就更多了一些,这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极其让人感兴趣的话题,范弗里特为什么要选择上甘岭作为攻击目标呢,后来又了解到一些情况,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有一种情结纠缠不清,总是对那场战斗耿耿于怀,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当时美军选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进攻。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范弗里特如 果不攻五圣山,改为攻打西方山谷地,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共军两个主力师(十五军四十六师和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是抵挡不住的。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队的四十五师可以做到。美国人在疑惑,很好,很好,这也是我在想的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当时战场上的形势是怎么样的。

朝鲜战争进入到了1952年的时候,交战的双方由于实力上的相当而在战场上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谁都很难打破战场上的形势。而在战场中部的地方有一块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这就是以平康为顶点,以金化铁原为边的一个三角形地区,这是中朝一方战场上的薄弱环节,美国人在这一年进行了几次试探,东西两线都发动了进攻,结果以失败告终,彭德怀说,美国人要动,在哪动,可能是中线,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门户,失掉了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为了守住这块阵地,不让防线出现大的漏洞,彭德怀调三十八军和十五军来共同守住这块阵地,以策万全,而范弗里特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不禁大吃一惊,为了守住这一块地方,共军竟集中了两个主力军,出于对志愿军的了解,范弗里特不禁惊呼,这真是一块铁三角啊,此言一出,美军便把这一地区称为铁三角地区,这个名称多少代表了美军对志愿军的战斗力的认识,他们也知道这两只部队打起仗来是怎样的顽强和可怕。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接受了防守五圣山的命令后,来到了五圣山山顶,看过地形后,他吃惊于他眼前地形的险要,以他这样一位善攻的将军看来这里都是易守难攻之地,他的目光沿着西方山西坡,警觉地注意到了一条八公里宽的谷底,一边是十五军的防区,一边是三十八军的防区,这条谷底有汉城至海港重镇元山的公路,铁路横贯,沟连朝鲜南北。这是战场上的薄弱地方,也是十五军和三十八军的接合部,这里一旦出现了差错,身后200公里将无险可守,为了防守住这个战略要地,秦基伟派上了军主力部队,四十四师,而对面的三十八军同样不敢待慢,也派上了自己的主力部队,第113师,形成了以两支主力部队共同扼守一条谷底的形势,光凭这两个师足可以让任何对手望而却步,这两个师决不是善碴。

范弗里特也看到了战场上的这种形势,他没有选择那条谷地下手,而是把攻击目标挪到了上甘岭来下手,并在那里碰了个头破血流。后来美军在研究战史的时候又重新提到了这场战斗,他们通过沙盘演习和电脑摸拟认为,范弗里特选择上甘岭下手是聪明人犯的糊涂,如果把战场移到那条谷地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在模拟中得知,凭中共有限的重武器和兵力,根本挡不住强大的美军的冲击,如果真的在这里打开缺口,历史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军事学术争议,但国内的一些人也持有这样的看法,对于两个主力师防守的地域能否真的挡住美军的进攻持怀疑态度。历史不能假设,毕竟上甘岭战役按照范氏的谋略展开了,并且成了定局,不过再讨论这些话题同样让人兴味不减,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美军把攻击的目标定在那条谷地的话,其结果到底会怎样,志愿军能不能挡住美军的强大冲击,这样的问题困绕了我好久,我总想找到答案。

后来我接触了更多的朝鲜战争史料,对于那场战争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于是有一天我突然想通了那个问题的关键,范弗里特不把攻击的地点选在那条谷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同志愿军打过仗,对于对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其认识和了解的程度要超过沙盘演习和电脑摸拟。而一些人用电脑摸拟和沙盘演习所得出来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结论,他们这样讲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和志愿军打过仗,他们根本不了解志愿军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我在《远东朝鲜战争》这本书中就找到了答案,而书中有许多让人振奋,让人感动的地方,使我明白了志愿军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三十八军113师,也就是那块谷地另外一边的防守部队,这个师名声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时期,113师孤军深入,长途奔袭三所里,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抢先南逃的美军一步到达封锁口,并拼死阻击敌人,使南逃美军和北上支援的部队相距不到一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合。为了打通这条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美军出动了上百架飞机,整个龙源里阵地上山摇地动,坦克炮、榴弹炮、迫击炮和航空炸弹把阵地上坚硬的岩石整个“翻耕”了数遍,对自己的火力十分迷信的美国士兵对中国人能在这样的轰炸中活下来的本领油然生出一种敬畏的“宗教情绪”。113师的官兵一直在最惨烈的地方进行战斗,直到最后包围圈里的美军被歼灭,战后,三十八军被赋予万岁军的称号,并名震遐迩,传颂一时。

第四次战役的时候,38军在汉江南岸进行防御,令得进攻的美军在汉江南岸寸步难行,攻击的速度比蜗牛爬快不了多少。后来第38军奉令撤过江去,李奇微欣喜若狂,并上战场亲自督战,看着美军横渡汉江的行动,在李奇微的面前,美第二十五师渡江前的炮火准备可以称得上是“这次战争中最猛烈的炮兵射击之一”。148门野战炮,l00辆坦克,48门重迫击炮,加上25M16自行高射机枪,l00挺重机枪,还有天空中的10多架轰炸机,一齐向江对岸中国军队的阵地开火,情景之壮观令李奇微十分满意。火力准备20分钟后,美军开始渡江,但是,立即遭到中国军队炮火的封锁,炮弹打到了李奇微的身边,李奇微又一次感到了什么叫做打不烂的中国军队。 试想以这样的部队,范弗里特怎么敢把攻击的矛头指向113师呢。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史上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关祟贵,一个因为违反了不准打空中飞机的纪律,却由于找到了以轻武器对付空中危胁的方法而受到通报奖励和学习的士兵,一个营的英军士兵没有攻下他们一个连的阵地,英军伤亡50多人,还有一架飞机。 关崇贵的斗志因此受到极大的鼓舞,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顽强。他率领一个班坚持阻击敌人,全班战士先后全部伤亡,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大部队向后撤退了,三天之后,美军的飞机还在向这个阵地轮番轰炸,轰炸的间隙他们依稀听见有抵抗的枪声。绝大部分美军说,轰炸已经好几天了,不可能再有中国士兵的抵抗,但枪声确实还在响。军长吴瑞林放心不下,下决心派两个营从阵地的两侧包抄上去。部队冲上去以后,看见在这个布满英军士兵和中国士兵尸体的阵地上,果然有个还活着的中国士兵,他就是关崇贵。原来,在大部队撤退的时候,关崇贵没有下来。他隐蔽在阵地的石缝中向敌人射击,始终没有让敌人占领这个小阵地。弹药和食品没有了,他就在尸体中寻找,孤独的他竟在这个阵地上坚守了两天三夜!当冲上去的中国士兵们看见他的时候,他由于饥饿和疲劳,已经站不起来了,在他的身旁,堆着从英军尸体上搜集来的步枪、机枪、冲锋枪,竟有30多支。

在朝鲜战争中这样的事经常多次的发生, 在广滩里至龙头里的公路上,位于公路中段的宝龙里是美军北进的必经之地,三三七团二连的坚守阵地就在宝龙里。美骑兵第一师对宝龙里的攻击规模最后竟达到一个团的兵力。在阻击到第五天的时候,二连前沿阵地上只剩了二班长赵兴旺一个人。美军以两个连的兵力分两路向这个只有一个中国士兵的阵地爬上来,赵兴旺在阵地上来回奔跑,机枪和手榴弹一直没有停止,美军以为阵地上来了大量的增援兵力,始终没能爬上来。美骑兵第一师为夺取宝龙里中国阵地,用了6天的时间,先后组织了32次攻击,并付出了220多名美军士兵的生命。美军如此迷信他们的火力,常常认为在他们的火力攻击下,被攻击的阵地不会有什么生物存在,但恰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有中国人还在射击,只有中国人能在如此强大的火力面前生存下来,并不断的反击,美国人不止一次的在中国人那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面前感到恐怖,并因此对中国士兵产生出一种类似于宗教般的尊敬。

这里不能不提的一件事是范弗里特的弹药量,自从李奇微采用强大的火力开道,而赢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后,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些地方,还是常常会有中国士兵在开火回击,通过跟志愿军的作战,让范弗里特深刻地记住了对手的顽强。 铁原阻击战中,范弗里特5万多人,1600门各种火炮,300多辆坦克,强大的空军,还有范弗里特的弹药量,以这样的实力硬是过不了一伤亡很大,粮弹奇缺,部队疲惫不堪,武器装备极差的六十三军的防御,打了不是一天而是十多天都打不过去。我相信通过交手之后范弗里特对志愿军的战斗力是完全了解并对此记忆深刻,比一些用沙盘演习的家伙还要明白,更不要说电脑了。

无论电脑怎么摸拟是完全摸拟不出来志愿军的顽强和不屈的,在这一点上范弗里特就十分聪明,他根据以往对志愿军作战能力的判断明白地知道如果要是进攻那一片谷地应该准备多少兵力,多少物资,这样的准备基本瞒不过志愿军去,他还清楚地明白进攻这样的一个阵地得打多少弹药,在这样饱和的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攻击下看上去不会有生物存在的阵地上会突然冒出多少志愿军来反击,得用多少部队进行攻击,一次冲不上去得冲多少次,无论冲多少次上去仍然会被反击的志愿军给打回来,这样的拉锯战会持续多少天,会死多少人都难以打下阵地来,在志愿军坚强的防守面前又会是怎样的束手无策。正是由于他跟志愿军打过仗,对于对手实在太了解了范弗里特决不肯把攻击点放在那片谷地里,按照避实击虚的战法,他把攻击重点放在了上甘岭那两个山头上,他认为第一刀切走上甘岭,五圣山就唇亡齿寒了,占领了五圣山,后边的平康平原就会让志愿军无险可守,这是一招十分高明的棋,在实行中也确实达到了战备的突然性,让志愿军在美军有组织的攻击面前判断失误,并陷于被动,但范弗里特还是失算了,从当时的情势来看,美军已经优势尽失,无论在战场上怎么打都无法扭转战争形势,凭美军的能力已经无法再和志愿军过招了。他更错的地方在于,把防守上甘岭的志愿军第45师当成了弱旅,殊不知45师同样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尤其擅长防御作战,在上甘岭这样的防御阵地上同强大的美军进行了殊死的拼杀,而且一天之内30万发的范弗里特的弹药量几十架次的过于奢侈的空中支援,几乎没起到多少作用,志愿军该顽强抵抗的还是在顽强抵抗,令范弗里特的金化攻势和摊牌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毫无意义的。要怪只能怪范弗里特聪明反被聪明误,在选错了的时间,选错了地点同选错了的对手进行了一场选错了的进攻作战。

似此一切问题都已解开,范弗里特连一个非主力据守的,战斗力装备水平和支援补给不如44师这种主力部队的防守阵地都通不过,现在的一些人还有什么资格奢谈想要通过由战斗力更强,战术素养更高,装备更好,得到武器人员火力支援更多的主力师据守的阵地呢,任何这种结论都是极端不负责任,凭空猜想而得出来的和事实情况相差甚远的结果。我在得出答案的时候感慨万分,在这里我只能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以最祟高的敬意,你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有你们而骄傲,中国有你们而自豪。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3
2
8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