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作者:胡新民 来源:党史博采 2018-08-20 657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胡新民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了一篇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此后,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调查研究思想,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亲自带领全党从深入调查研究入手,有的放矢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确保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毛泽东仍和战争年代一样,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毛泽东建国后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为全党做出了光辉的典范。

访苏归来的顺道调研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访苏归来,临时决定在哈尔滨停留。在短短的18小时中,毛泽东专程到哈尔滨车辆厂进行调研。

到达哈尔滨的住地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立即认真听取当地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在重点了解了城市建设和生产发展的情况后,毛泽东说:“我们进城了,要学会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新的艰巨任务。”毛泽东特地指出,当前城市的中心工作,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接着就打听哈尔滨有些什么大型工厂?情况如何?

当毛泽东听到哈尔滨车辆厂是当地最大的工厂、并且还是苏联方面派员管理的时候,立即提出“我要去看看”。后来当地的负责人回忆认为:“毛主席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发展生产’是毛主席非常关心的头等大事。所以他要到生产第一线去看一看,到工人当中去聊一聊。”还有一个原因是,这家最早由俄国人开办的工厂,在此时实行的是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方法,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访苏回国途经哈尔滨时在站台上。

下午4点左右,毛泽东一行来到车辆厂。汽车在厂部办公楼前停了下来。周恩来首先微笑着从车内走出来,紧接着头戴皮帽身穿大衣的毛泽东下了车。

工厂负责人事先接到的通知是有中央首长来工厂视察,没有说是谁。当毛泽东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大家的惊喜之情可想而知。

毛泽东简单了解了一下在此迎候的工厂领导的名字、隶属关系和大概情况。办公楼前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厂负责人便请毛泽东一行先到办公室休息一下,毛泽东笑着说:“不进去了,到车间看看!”

毛泽东先后到了锻冶分厂、机械分厂和机修分厂。在锻冶分厂观察五吨气锤工作时,工厂负责人汇报说,这个气锤是东北最大的,但是很陈旧了。毛泽东说:“设备陈旧也很重要,也是我们的宝贝,要好好利用,好好保护它,要管好这个工厂。”接着勉励工厂负责人,“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这个厂又是全市最大的厂子,所以应给全国做出好样子。”“越是大工厂,越要管理好,发挥好作用。”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哈尔滨车辆厂旧址。

在机械分厂,毛泽东称赞这个分厂文明生产搞得好。周恩来听了,对工厂负责人说:“其他分厂也应该这样!”到了机修分厂,毛泽东伸出手来同一位60岁的老工人握手,老师傅说:“毛主席您太辛苦了!”毛泽东回答:“咱们都一样!”在一台插床前,毛泽东亲切地向工人王崇武伸出手,王崇武想找块布擦擦手,毛泽东已经握住了他满是油渍和老茧的手。紧接着周恩来也和王崇武亲切握手。毛泽东一行离开后,车间的工友们都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争先恐后地握王崇武的手,共同分享这一喜悦。

毛泽东还向工厂的负责人了解:工厂还有哪些附属机构?工厂俱乐部都干些什么?你们办不办职工夜校?毛泽东说:工人政治是要学的,还应多学点文化技术。毛泽东得知该厂老工人很多时,对工厂负责人说:“老工人多好,我们不懂就靠老工人来管工厂嘛!”毛泽东还提出要注意培养新工人和多种渠道培养技术人才。

当时工厂的厂长是苏联方面派驻的,中方负责人刚调来不久,还不大懂业务。毛泽东鼓励他:“不懂就学习。我们都得学习。”周恩来补充说:“要管好工厂,培养人才,出产品,出经验,出干部,为全国机车车辆工厂树立榜样。”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宣传画《毛主席视察哈尔滨车辆厂》。

哈尔滨车辆厂的干部和职工们始终牢记毛泽东的教诲,在随后的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毛泽东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既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到外地调研,也是第一次到大工厂调研。这对全厂干部职工来说,既是他们心中的光荣与辉煌,更是激励他们不断开拓进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1968年2月27日,该厂的工人和干部,在当年毛泽东到达工厂站立着和厂负责人交谈的地方,敬立了一座铝合金材质的毛泽东塑像。这座塑像一改当时流行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模式,采用毛泽东手拿建国大业的蓝图,目视前方的造型。塑像身高2.27米,意为毛泽东1950年2月27日到厂视察。塑像落成那天,万人齐聚,全场沸腾。那天毛泽东从工厂回到住地,已是傍晚6时。周恩来告诉当地负责人:“主席不准备休息,要听你们的汇报。”就这样,省市负责人和东北铁路总局的负责人一起来到一楼会议室座谈。在座谈会最后,毛泽东谆谆告诫大家,现在大家都进了城,住上了这样的楼房,还坐上了小车,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革命的优良传统,要努力贯彻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进城之后还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自我批评的作风。“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必须吃苦在前,只有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了,我们共产党人才可以考虑办一办自己个人的事。如果我们的党员队伍中出现了先为自己办事的人,那就要毫不客气地把他开除出革命队伍!”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哈尔滨车辆厂原址作为文物保存的毛主席塑像。

2月28日晚上到达沈阳后,毛泽东、周恩来即听取中共中央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负责人的汇报。3月1日,同中共中央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负责人谈话,重点讲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毛泽东说:我们的基层组织是贯彻中央精神的,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还存在问题,包括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这次我和恩来同志路过东北,主要想了解一下东北的工作情况,了解东北地方工业生产情况。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做表率。

3月2日下午,毛泽东视察沈阳橡胶厂。3月8日的《东北日报》有这样的报道:毛主席和操纵硫化机的工人李延年握了手,李延年的名字便传遍了铁西工厂区。附近几个厂的工友,刚下班就来找李延年。问他,羡慕他,抢着握他那双被毛主席握过的手。李延年乐得直蹦:“我太高兴啦!毛主席真是咱工人阶级的领袖。我当时看看自己的手那么埋汰,正犹豫着呢,谁曾想毛主席就把手伸过来了。”毛主席走后,各车间都开了座谈会,人人都把这看成大事情。关佩华说:“负全国大责的毛主席来到机器旁边,和我们工人们亲切地握手,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事啊!”很多工人说:“今天的社会可真是工人当家了。”

1950年3月3日,在沈阳召开的东北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现在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经济建设。我们还有很大困难。东北条件比全国好,早把敌人赶走了,土地改革也完结了,已经转入到经济建设,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全国出专家。我们现在从关内送一批知识分子来,以便将来给全国训练专家。

休假中的调研

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毛泽东利用中共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时间,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山东、河南等地调研。

毛泽东这次外出调研,主要目的之一是想实地考察黄河,与各方人士一道,探索如何治理千百年来的黄河水患。

10月26日下午6时,毛泽东到达山东济南,在住地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负责人许世友(山东省军区司令员)、高克亭等谈话,听取山东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地方工业等情况的汇报。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1952年,毛泽东在济南。

10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济南市区游览大明湖景观之后,决定去黄河泺口大坝进行实地调研。泺口是济南历史上决口频繁、灾害严重之处。毛泽东站在泺口大坝上,边观察边向当地的陪同人员详细询问有关情况。随后,毛泽东边走边谈,反复叮咛当地负责人,一定要把大坝修牢,万万不要出事。他还提出,雨季大水时,要发动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要上去坚决死守,不能出事。陪同的许世友立即答道: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毛泽东还建议改造堤外的十多万亩盐碱地,设法改种水稻,让常吃地瓜的老百姓能够吃上大米。后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泺口这一带成为生产大米的地区。

10月28日下午,毛泽东到达徐州。徐州市的负责人在迎接时对毛泽东说:事先不知道,没有准备。毛泽东立即说:我就爱听没准备的汇报。当天晚上在听取汇报中,毛泽东不断提问,大家感到很亲切,都畅所欲言。毛泽东说:这样好,了解问题比较真实透彻。他还说:这次出来是休息,随便看看、听听,搞点调查研究,看看过去的黄河故道,它是经过徐州入海的,不想多打扰你们。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登徐州南郊云龙山,游览兴化市、俯瞰古战场、察看黄河故道。在看到徐州周围山上树很少,有人说这可能与古战场有关,清朝乾隆皇帝还讲这个地方是“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时,毛泽东说:那是对劳动人民的污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穷山可以变富山,恶水可以变成好水。要发动群众上山栽树,一定要改变徐州荒山的面貌!毛泽东在山上循着黄河故道自北向南眺望徐州城,说: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威胁人民的安全,市委、市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变灾为利。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1952年,毛泽东在徐州视察。

下午3时,毛泽东一行离开徐州,晚7时到达河南兰封(1947年和考城合并为兰考县),住宿在专列上。

关注普通百姓,特别是走访农户,亲眼看看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是“毛泽东式”调研的一大特色。车停兰封期间,毛泽东进行微服私访。秘书叶子龙曾回忆过一些细节:

第二天清晨,我照例早早起来,发现毛主席已经在路基上活动身体。看到我,主席说:“走,我们到那边看看!”说着,大步向远处的一个村子走去。主席边走边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穷地方,陕北也苦,可是有地种,有窑洞住,这里不行,地里不打粮食,黄河如果决口,就什么都没了,苦不堪言啊!解放几年了,不知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

我们看到路边一老一少两个农民正在掀盖在玉米堆上的席片。我上前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位老农民说这个村子叫许贡庄。主席从粮堆上拿起一穗玉米,问:“老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老年农民回答:“不咋样,哪年不是这样,咱这盐碱地不打粮食!”主席接着问:“打的粮食够吃吗?日子过得好不好?”老农答道:“比解放前强多了,托共产党的福啊!”

告别两位农民,毛泽东和后来赶过来的陪同人员一起走进村子,进到一个农家院,这里有三间草房。堂屋不大,五六个人进去就站满了。屋里黑洞洞的,房顶还漏着。一位老妇人正在灶前干活。毛泽东又和老太太聊了起来。

毛泽东回到车上后,专列开始向黄河大堤出发。在专列上,听取从郑州赶过来的河南省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随即谈治理黄河问题。随河南省委负责人一起过来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谈到制定三门峡水库的规划。毛泽东说:这个大水库修起来,能防洪,能发电,还能灌溉大量农田,你们的规划是可以研究的。到黄河大堤后,在东坝头、杨庄险工地段察看大堤和石坝。午饭后,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王化云说:他为了解从长江上源引水入黄是否有可能性,查勘了金沙江上游通天河。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在得知东坝头还不能看出黄河是一条“悬河”后,决定到开封去看“悬河”。

下午察看“悬河”,毛泽东站在大堤上,极目四望,说了句:“真是‘悬河’!”王化云告诉说,黄河底比开封城内高出6~7米,洪水时更高。毛泽东对此十分挂心。当晚在同河南省委负责人交换意见时,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直到午夜毛泽东还在查阅古籍,了解黄河的泛滥史。第二天离开开封时,他再次向当地各方面负责人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达郑州后,对陪同的河南省委、郑州市委负责人说:黄河既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旧中国连年征战,滥砍滥伐上游树木造成的一条危害人民的害河。我们一定要治服它。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1952年,毛泽东在郑州视察黄河。

离开郑州,毛泽东乘专列前往黄河北岸新乡境内的大型引黄灌溉水利工程——人民胜利渠。在渠首,听取有关人员汇报人民胜利渠建设和引黄灌溉的情况,了解干渠、支渠情况以及灌溉后的防碱、治碱等问题。毛泽东针对有了渠灌忽视井灌的情况说:有了渠也不能忽视井,要合理安排渠灌和井灌。井灌是游击战,渠灌是阵地战。午饭后,一行人乘车前往新乡市郊人民胜利渠进入卫河处。

由于车不能开到近处,大家便步行来到引黄济卫入口处。卫河水在这里立即变成黄色。毛泽东向一位在河边放羊的老人打听关于引黄济卫后的情况。老人告诉说,黄河水补进卫河,使卫河的水运开始兴旺起来。毛泽东又问:黄河泥沙淤不淤河?老人说:现在还看不出来。毛泽东告别老人,对大家说: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看完了,它把黄河下游过去只决口造灾不受益的情况改变了,起到造福人民的好作用,你们建渠有功。在人民手里,害河可以变益河。

毛泽东一直牵挂治黄工作的进展。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在途经河南时,在专列上听取了王化云关于治黄工作进展的汇报。1954年冬,毛泽东在专列上听取黄委会副主任赵明甫关于治黄工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汇报。1955年6月,毛泽东在河南省委听取王化云的汇报。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经过苏联专家和各部委制定的“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治理规划”的意见。毛泽东听后很满意。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治黄河的决议,将治黄事业推向新的里程。

沿途两次凭吊革命先烈

毛泽东晚年的时候,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毛泽东确实经常想到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在这次黄河故道调研之行中,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这种情怀。

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6日到达济南后,27日上午即前往济南市南郊四里山的黄祖炎烈士墓凭吊。

黄祖炎早年曾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 1951年3月13日晚被害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党中央对黄祖炎被刺杀事件感到十分震惊。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先后两次代中央起草有关文件。文件指出:这是我党高级干部被党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所刺杀,而为过去所少见的,应当引起全党警惕。此事显系反革命分子在我党及人民政府坚决镇压反革命之际的报复行动。中央严重地唤起你们注意,务须重视此事,切勿等闲视之。

黄祖炎被刺事件在济南,在山东,在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1年4月1日上午,黄祖炎追悼大会在济南市举行,各界代表13000余人参加。全国各地领导机关、部队、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等二百多单位发来唁电悼词。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队伍中不断响起激昂的口号:“为黄祖炎同志报仇!”“坚决镇压反革命活动!”12点半,游行队伍到达四里山,为黄祖炎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

建国后毛泽东最早的两次外地调研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许世友陪同下,亲临黄祖炎的墓前祭奠。

毛泽东在许世友等人陪同下登上四里山。毛泽东在凭吊时流下了眼泪,在谈到黄祖炎时说:祖炎是个好同志,对党忠诚,办事认真,能文能武。他跑完了艰苦的长征路,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没有倒下,却遭反革命分子的枪杀。我们必须严防反革命分子的报复,切不可疏忽大意,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决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镇压。当许世友说到山上还埋葬着济南战役的部分烈士,并准备把其他地方的烈士墓也迁移过来建立一个烈士陵园时,毛泽东说:好啊,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有这么多英烈长眠在这里,四里山就成了英雄山了。

后来,四里山改名为英雄山,并在此建成烈士陵园,成为人们缅怀革命英烈的重要场所。

在英雄山烈士陵园中,还有后来陆续迁葬过来的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的墓。10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游览大明湖的时候,谈起了这两位革命先烈,对陪同的人员说:他们都是你们山东党的创始人,参加了党的一大。王尽美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王瑞俊,参加革命后改名为王尽美,意思是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嘛!

毛泽东在一大期间,与王尽美和邓恩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王尽美,由于王尽美办有《泺源新刊》,毛泽东办有《湘江评论》,他们相互之间的话题更多一些。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与各地代表亲切交谈。毛泽东曾无限感慨地对山东的代表马保三等人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

马保三等人回去后,派人找到王尽美的母亲。王尽美母亲曾在家中的土墙里藏了一张王尽美的照片。见到来人,她哽咽着说:“尽美,出来吧,跟娘回家,是毛主席派人接你来的!”王尽美英俊的照片就这样重见天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立即组织翻拍,从中选出一张最清楚的,连同文字材料送到北京,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一直惦念着王尽美的老母亲。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期间,向山东省几位负责同志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接着又风趣地说,“你们如果有困难,就把老人给中央送去。”在毛泽东的关心下,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返京途中在邯郸停留。他下车专程前往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凭吊。在左权将军墓前,毛泽东脱帽致哀,默立良久。然后望着陵园的青松翠柏,深情地说:“他们应该有一块安息之地呀!”毛泽东为烈士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  无上光荣”。

11月3日凌晨,毛泽东回到北京,结束了这次休假中的调研。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3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