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脚医生到健康中国

作者:张 琰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2019-09-15 599

 看了她的故事,毛主席批示了七个字

     

王桂珍是1975年上映的电影《春苗》中田春苗的原型。她没进过中学的门,面对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学生,老师把书上讲的知识和病人的症状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案例教学。

1966年3月,王桂珍等28名学员结业了,他们回到各自的生产大队,一边劳动,一边给人看病。“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两脚泥巴,看病就在田间地头,这是赤脚医生的典型画像。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赤脚医生普遍使用了中草药和针灸这类诊疗技术。王桂珍他们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

上海《文汇报》报道了王桂珍的事。毛主席看后批示了七个字:“赤脚医生就是好。”此后,全国赤脚医生逐步发展到100多万人。

 从赤脚医生到健康中国

四川医学院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研究室的教师和医务人员,长期坚持钩体病防治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是1977年10月,从事钩体病研究20多年的该室主任戴保民,在给峨眉县胜利公社胜利大队的赤脚医生讲解钩体病的防治。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 摄

1896年10月1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实情》的文章。文中说,

“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鸦片战争后中国昏睡百年,国民“其心渐弛,其气渐柔,其骨渐软,其力渐弱”,体质羸弱,精神低下,心理屈辱,被讥讽为“东亚病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摘掉“病夫”帽子既是民族期盼,也是现实需要。当时全国人口超过5.4亿,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少之又少,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健康。

“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对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说。

这个讲话,就是新中国医疗卫生史上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核心是把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医务工作者热烈响应,迅速组织了医疗队,去农村、林区、牧区进行巡回医疗。巡回医疗队每到一处,就要举办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培训班开课比较早,公社从21个生产大队挑选了28个人参加培训。1965年12月,21岁的王桂珍走进了培训班的大门。

从赤脚医生到健康中国

王桂珍是1975年上映的电影《春苗》中田春苗的原型。她没进过中学的门,简单的化学符号都搞不懂。面对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学生,老师把书上讲的知识和病人的症状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案例教学。比如大队里气管炎病人比较多,老师就把听诊器放在病人身上教学生们听诊,这种声音叫湿罗音,那种声音叫干罗音,学生们就听得懂记得牢。

经过培训,学员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多发病、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1966年3月,王桂珍等28名学员结业了,他们回到各自的生产大队,一边劳动,一边给人看病。

刚开始老百姓也有疑虑,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4个月能看病吗?有个病人牙齿痛,王桂珍要给他针灸,先给自己扎,病人也就不怕了。“我给他把针扎下去,他说真好,不痛了。病人的宣传比我们自己宣传更有力。”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两脚泥巴,看病就在田间地头,这是赤脚医生的典型画像。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赤脚医生普遍使用了中草药和针灸这类诊疗技术。王桂珍他们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

后来,上海《文汇报》报道了王桂珍的事。毛泽东看后批示了七个字:“赤脚医生就是好。”此后,全国赤脚医生逐步发展到100多万人。

赤脚医生制度,是基于当时仍然落后的社会条件和农村实际做出的选择:通过一支广覆盖的医疗卫生队伍,医治处理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满足广大农民的初级医护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集体经济支撑,赤脚医生逐渐淡出舞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规定所有农村卫生人员凡经过考试、考核已经达到医生水平的,成为乡村医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和医疗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医疗资源和经费出现严重短缺局面。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亟须突围,走出一条新的全民健康之路,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2003年,我国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让农民拥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再加上城镇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我国初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健康中国的勾勒和谋划,首要关注的是人民的健康。在这一大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升级。为了不让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各级财政提高了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

2014年,家住河南农村的王兴梅患上了一种疑难病。用尽家里的积蓄,前前后后花了30多万元,到2014年11月,王兴梅报销的医药费已超过新农合20万元的封顶线,这让她一度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

2015年1月1日,河南省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像王兴梅这样的大病患者,医药费在基本医保报销后,自付部分超过了15000元,就可以二次报销,最高30万元。王兴梅能够继续治病了。

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印发,要求在2016年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2016年12月印发并实施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医保制度的同时,以基层为重点,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下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老百姓看病“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等待两小时,看病两分钟”“千金难买一床位”等困难逐步缓解。

云阳是重庆市一个远郊县。现在,县人民医院药房里,药剂师轻轻一点鼠标,系统便可以自动调配药品,一条机械臂把药品放入设定好的药品槽,通过轨道传输系统传递到药剂师手边。“过去是人排长队等发药,现在是药排着队等人。”患者钱斌这样形容变化。

在这家县级医院,化学检验、免疫检验、临床血液检验全部实现全自动流水线作业,抽血更少,检测更准,速度更快。引入数字化血管造影机,新开展微创介入治疗,大幅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病痛。看病挂号缴费用手机即可完成,预约挂号精确到分钟。“今年每天接诊病人近200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好多以前到大城市看病的人都回来了。”院长张建才说。

在国家持续投入下,各地县级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就医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5%。

实践证明,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写入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人民健康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一步步深化、系统化、具体化。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中国七十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这3个国际通行的居民健康衡量指标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不平凡历程。今天,面对近十四亿人口的基本国情,面对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更为迫切的需求,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健康问题,健康中国建设任重道远。

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将在更好的制度设计和公共服务中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1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