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醒悟:到底是谁解决了温饱问题?

作者:合 齐 来源:微博 2019-09-17 4901

 突然醒悟:到底是谁解决了温饱问题?

 

突然醒悟:到底是谁解决了温饱问题?

  1949年之前的中国不是比“包产到户”更上一层楼的土地私有化吗?它能解决当时四亿五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吗?世界上至今闹粮荒的地方还不少,有30多个国家闹粮荒,有8亿多人在饥饿线上,它们不都是比“包产到户”更进一步的土地私有化吗?既然“包产到户”能使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1%的国家能解决温饱问题,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授予发明“包产到户”的中国人呢?“包产到户”在1981年已经在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推广,而中国取消粮票却是在1993年,也就是“包产到户”13年之后中国的粮食才可保证供应,这样能说一“包产到户”就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吗?分什么“田”,分怎样的“田”?有人想过吗?人们分的是经十多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之后旱涝保收的“大寨田”。

  毛泽东共产党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要劳民伤财的要实施人海战术的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旱涝保收的系统工程,这是开天辟地史无前例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个宏大目标,只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和中国政府来说,合作化人民公社就是最好的办法。

  毛泽东时期推行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通过发动集体劳动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水利和农业机械化推广。根据学者孟凡贵(苏拉密)的不完全统计,到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第一;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高于美国(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这还不包括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水库的总库容4千多亿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如果以土方量计算,在1949-1979的30年间,土方量相当于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计算每年兴建40座三峡大坝。(资料来源:报告论文-《制度性干旱》)。

  农业合作化的长处在于可以快速动员、组织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从农业合作化向农业集体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推进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安排“三五”国家建设资金时,毛泽东提出,发展农业主要应依靠大寨精神,国家农业投资可适当减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学习大寨精神,建设大寨式稳产高产田,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要求之一。1976年,全国机井数量增加到240多万眼,比1965年增长10倍,对北方旱区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1971~1975年,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926万亩。1976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67470万亩,比1965年增加17887.5万亩,增加36.1%。与此同时,还有25035万亩的低洼易涝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投入,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据估计,1952~1957年,国家对农林水气系统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基建投资的71%,其中又以63.8%投入水利建设。1966~1976年间,农民继续对大片农田进行平整规划,兴修水利,工程配套,扩大高产稳产农田。这期间,国家对农林水气系统的基建保持在10%左右,其中64%用于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还带动了地方“小水泥”的发展。1966年以后的10年,地方小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用于农业的累计达9000多万吨,约占地方小水泥产量的67%。农村人民公社用这些水泥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水渠、扬水站、机井、防洪闸、电灌站、电排站等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水库约8.5万座,全国绝大多数水库是1958年至60年代和文革时期所建,是世界上水库最多的国家,现有水库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一千多亿元,约占全部水利设施资产的三分之一。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4,并且降水的地域和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水库对水量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水库总库容为五千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年径流量的六分之一,汛期能削减洪峰,丰水季节蓄水后能供水、发电,3—5千万亩水面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调节气候,也是开展旅游的好场所。

  本人所在地广东省新会县和其他地方一样在文化大革命和第二次大跃进全县组织了电力大会战建成水库11座,小水电站20座,安装机组27台,总容量7249千瓦 。

  (二)开荒围海造田

  笔者现在居住的地方珠海,在毛主席批示以“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日子里,1968年由来自顺德杏坛、勒流、龙江、均安、乐从5个公社106个大队的民兵知青干部3000多人组成的围垦队在横琴中心沟围垦,用七年的时间,即在1975年,顺德人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机械,把当时面积只有四十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横琴,围出一个面积十四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澳门的陆地,青年人用他们的青春烈火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怨无悔地贡献自己的力量,除了毛泽东时代人定胜天的信念,为了后人能吃饱饭,还有什么能量能让人迸发出如此巨大的一往无前的热情!他她们用炸山的石头或者挖好的泥沙装到袋子里,再用肩扛手抬到小木船上,运到磨刀门水域的西堤,再将沙石扔到海底里截水,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一天下来周身都散架了,每天都要在膝盖深的泥浆里滚打七八个小时,大腿以下皮肤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住的是自己搭建的几间茅草屋,茅屋一到暴雨季节就漏水,人们戏称是“水帘洞”。就是这样,筑起了4公里长的防潮顶潮大堤,开挖了14公里长的环山河,兴建了两座水库和一座水力发电站,开垦出上18644亩良田,从而把大、小横琴二岛连成一体,万亩粮田用来种水稻,甘蔗,养鱼。

  在距横琴不远的珠海斗门,1955年从平沙开始围垦工程,首期围垦面积达4.416万亩。(至1990年止,平沙先后进行了6期围垦工程,合计10.22万亩。) 1958年8月,中山、珠海两县联合成立中珠白藤堵海防咸工程指挥部,共组织1万多名青壮年农民,3894艘农船,全面拉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白藤堵海防咸工程战役。1959年,朱德委员长在广东省长陈郁陪同下视察了白藤堵海防咸工程,同年12月,东西两堤全长5725米的白藤大堤全面合拢,1961年5月全面完工,此后,珠海斗门县13.63万亩农田因大堤截咸而排灌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全面提高。但筑堤截流后大堤内外泥沙淤积,内湖滩涂快速增高,迫使原流经白藤的泥湾门水道的来水全部改由鸡啼门出海,延长了16公里的流程。不仅减弱了农田的自然排灌能力,还扩大了堤内农田的涝积范围。为彻底消除白藤堵海的遗留问题,1971年2月,斗门县人民政府成立白藤湖治理工程指挥部,对白藤湖进行综合治理,破堤建闸与湖内围垦同时进行。1974年9月,担负着92.8平方公里灌溉任务、全长151米的大型浮运大闸──白藤大闸正式建成。1975年3月,3万多亩的白藤湖围垦工程全面完工,之后就有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为游客创造了“住水边、吃水鲜、玩水面”的优美的水上环境。

  1)人所皆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2)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毛泽东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710/25660.html

  3)虞舜儿女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http://www.0575bbs.com/simple/?t811960.html

  (三)化肥

  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

  农业化学化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农业化学化的基础是化学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三五”期间,化学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一五”和“二五”时期的5.4%和7.6%增加到11.5%。“四五”期间,这一比重曾减少到9.8%,“五五”前三年又回升至15.6%。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增长更为迅速。以1965年为基期,截至1978年底,其产量分别增长了403.7%和176.2%。1978年化肥施用量由1965年的192.4万吨增加到884万吨。每亩化肥施用量由1965年的0.9公斤增加到1978年的3.93公斤。化肥、农药产品产值在化学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5年占14.6%(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上升为1978年的19.4%(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 化肥、农药施用量增长,对农业增产有重大作用。

  在农业化学化的道路上,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是“小氮肥”的发展。由于“小氮肥”技术容易掌握,而且所需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收效快,比较适合县一级的情况,而且产品可以自产自用,因而深受欢迎。1966~1976年,全国共新建小氮肥厂1232个,其中,1970~1976年的几年平均每年新建144个,1976年小氮肥厂合成氨产量已达到368.1万吨,比1965年增长了19倍,在全部合成氨产量中的比重由1965年占12.4%上升到占59.5%。小氮肥的发展,对于满足农业的急迫需要,支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起了重要作用。1973~1978年,平均每年增产粮食214.3亿斤,小氮肥厂生产的化肥是重要增产因素之一。

  广东省新会县和其他地方一样在文化大革命和第二次大跃进中建设了氮肥厂、磷肥厂和农业机械厂等,氮肥厂大会战第一期工程投产,合成氨年产能力3000吨,1975年底扩建到1万吨。

  (四)杂交水稻

  水稻亩产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

  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只增产20%的杂交水稻还不能使当时的中国有大量剩余粮食来大量养猪鸡鸭等六畜,改变不了人畜争食的局面。

  (五)化纤革命又叫穿衣革命

  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30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中国人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李四光黄汲青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庆大油田?时也?运也?若让日本人找到了大庆等大油田,中华民族的命运会彻底改写。

  没有石油,就没有中国人的穿衣革命,通过化纤革命,中国人取消了布票,布票取消了,取消粮票的日子也不远了。

  化纤革命是指中央在1974年前后实施的大量进口化纤设备的重要决策,这些决策是以中国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可自力更生利用为基础,它使得1976年到1979年的中国人有一个“穿衣服”的革命,这个革命使中国人身上的衣服由棉花为主转变为以化纤为主,能够使大量的土地退棉还粮可以腾出来种出更多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更多的猪鸡鸭等六畜,使得中国人能够吃上更多的肉,反过来使得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减少,腾出来的土地还种出了更多的蔬菜,使中国人吃菜不再紧张。这个“化纤革命”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第一次,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

  石油的副产品化纤原料:

  化纤原料是石油化工产品的重点领域,芳烃类的PTA(精对苯二甲酸)及上游产品PX(对二甲苯)、乙烯类的乙二醇是化纤的主要原料。

  的确良”的原料叫聚酯纤维,英文名叫“Dacron”,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中文名叫“大可纶”,在香港和广东发音就成了“的确良”。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人均只有7尺布,做不了一件成人的衣服,也不够做一床被子;全国居民衣着消费家庭人均支出仅6.5元。“缺衣少穿”是对那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1960年7月,中国首个大型粘胶纤维厂──保定化学纤维联合厂(现保定天鹅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建成投产,5000吨粘胶长丝的产能放到现在不算大,但它使过来人都记得,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市面上可以见到化纤衣服这个稀罕玩意了;而在此之前,国人视“玻璃丝袜(即锦纶袜)”、“人造丝(即粘胶丝)头巾”、“尼龙伞(即锦纶面料伞)”等几为珍物。

  70年代,国家决定大规模发展化纤,先后建设了四大化纤基地:上海金山、辽阳化纤、天津化纤和四川维尼龙厂。到70年代末,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建立起来,大众的衣着需求至此方告基本满足。同时,还建立起一批纺织基地,如北京、河南郑州、陕西咸阳等,还有著名的“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当时纺织工业所使用的各种机械也基本是“国货”的天下。

  1976年,天津石油化纤厂动工,这个工程是要建一个化纤厂,工地上的标语是“坚持完成毛主席圈阅的工程!”。这个工程是从德国进口一套化纤设备,建成投产以后能够年产八万吨涤纶,当时叫“的确良”的化纤衣服,八万吨涤纶能够织八亿平方米的的确良布,全国人民每个人有一平方米。这个厂在1979年就投入生产了,这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而就在这个厂正在建的时候,江苏仪征那个地方同时进口了更大的一套设备,年产二十四万吨涤纶。

  的确良的出现,解决绝大多数人家的布票问题,一方面的确良太耐用了——很少有人能够将的确良穿破的——见到最多的是,衣领的颈后部分,因为长期与后脑根厮磨,毛了,最终破了。同时,的确良不是以一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对折之类的。

  的确良大概就流行了10年有余。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就开始没落了。一方面,与棉相比,它的缺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涤棉混纺的布,而且,棉的成分也是越来越多。直至现在,许多棉的布里,会有一些涤纶,这样的衣服有时候会有更多的优点。

  因的确良的兴起,得以从1984年取消了实行三十年的布票,1984年起,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调减棉花种植面积,1985年落实棉花面积514万公顷,调减了178万公顷。(中国棉花信息网)。

  而在那个时候,全国人民包括军人身上穿的和盖的,统统可是百分之百的是全棉,也就是说,是地里的棉花织成的布。要知道那每年得占用多少农田来种棉花啊!中国当时已经种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棉花,不然全国人民身上穿的从哪里来?

  而在1976年前后国家进口的大量的化纤设备,就是要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这么一解决之后,全国将有多少土地都可以腾出来改种粮食啊!其实人吃的任何食物可以说主要都来自于粮食。有的人说吃猪肉,但是猪是要吃粮食的,因此吃猪肉终归还是“吃粮食”,没有足够的粮食猪肉的产量也就上不去。

  因此,1976年前后中国的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在那几年完成了中国人身上的衣服主要不由棉花为主,就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腾出来种粮食,这些粮食种出来养了大量的猪,这个过程大约是在1979年达到目标,因此以后的中国人的确是吃就不愁了。而在1979年以后中国人身上穿的衣服品种越来越多,花花绿绿,也主要是因为穿不以棉花为主的结果。

  探究历史,揭示真相,不带任何偏见,新中国解决温饱问题是几亿中国人在毛泽东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基础,以开荒围海造田扩大种植面积为手段,通过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使产量增加,李四光黄汲清等中国人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等几大油田,石油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中国人的化纤革命又叫穿衣革命,使大量农田退棉还粮,这样才逐步渐进地真正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穿衣即温饱问题。

  注:

  布票自1954年开始发行到1984年共三十年之后停止使用。改革开放6年之后停止使用。

  粮票自1955年开始发行到1993年共三十八年之后停止使用。改革开放之后15年之后停止使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0
0
52
6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