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作者:老徐 来源:微博 2019-09-23 2809

 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老 徐

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如果讲毛泽东时代中国在电脑、芯片等技术产品很厉害,年轻人绝不会相信,说这不可能。

 可这是事实,有图有真相。

两个年轻人不记得的人

  改革开放40年100位杰出贡献人物榜,企业家和科学家多有上榜,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家不少上榜,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柳传志,大家都熟悉。不过,王永民、王选在榜上,年轻人知道的就少了。

  王永民

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王永民,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12月出生,河南南召人,北京王码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创立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及数学模型,1983年发明“王码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决了进入信息时代的汉字输入难题。1998年发明“98规范王码”,是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并较早通过鉴定的汉字输入法,推动了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其发明技术获得中、美、英等国专利40余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选

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王选,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1937年2月出生,2006年2月去世,江苏无锡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75年,他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如果说,王永民的五笔字形只是应用于汉字,而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虽然也是应用于华文,但其技术却是世界范围内的第四次印刷革命。

  40年前,中国软件是不是很厉害!

  1958年中国制造第一台计算机

  在王选的简历里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6年,王选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

  1961年,王选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也就是说,1958年起,王选就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

  1956年夏,由毛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1956年~1959年)。

  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这台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36台,定名为DJS-1型计算机。04机是1959年10月1日宣布诞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 --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中国个人电脑的普及是从1972年开始的。这一年,电子工业部给长虹等企业,让他们选择民用产品进行产业化。给长虹的选择就上电脑或者彩电。长虹选择了彩电。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5年,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试制成功,是北京大学、北京有限电厂和燃化部有关单位,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坚持生产、使用、科研三结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大搞群众运动的丰硕成果。 

    1975年,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采用电子技术和电视控制的粗纱运输线正在运转,使搬运粗砂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噢,那个时候中国就开始工业自动化了。

  1975年,上海黄浦区钟表公司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协助下,制成了自动洗表机,并已在十七家修表店推广使用。这台自动洗表机是采用离心振荡的方法,对手表进行整体表芯自动清洗,一次可以洗表二十只,时间只需要四十分钟,改变了原来用手工拆开表芯、零件清洗工艺,大大提高了工效。

    这也是工业自动化。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中国芯片起步早

  有一组上数据:

  毛泽东时代:集成电路产量,1968年8万块,1975年579万块,是1968年的72.38倍。人均集成电路产量,1968年78534万人,人均0.0001块,1975年0.0063块,是1968年的63倍。

  改革开放后:集成电路产量,1980年1684万块(1979年没有统计数量),1987年9544万块,是1980年的5.67倍。人均集成电路产量,1980年98705万人,人均0.017块,1987年109300万人,人均0.087块,是1980年的5.14倍。

  后来,中国的芯片几乎全部进口,进口芯片的钱比进口石油花得还多。

  这几年,中国华为才改变了这种现状,在5G芯片崛起。

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1979年,甘肃天水国营天光电工厂,学习上海冶金研究所科研成果,在10K系列ECL电路生产基础上,研制出256位超高速集成电路—256×1双极全译码随机存贮器。在绿豆大小的超薄硅外延层上,集成2600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等元件。这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和10K系列ECL电路配套使用在大型计算机、高速仪表、卫星、雷达系统、数字通讯、频率合成等领域。 

1979年前后,中国国产3万倍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电视扫描器。 

1979年上海元件五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联合仿制(逆向工程)成功单片8080八位微处理器(编号5G8080)。8080为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在1974年推出的第二款八位处理器,集成6000只晶体管,每秒运算29万次,自1975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以后,8080芯片帮助英特尔在几年后占据了电脑芯片的霸主地位。西德仿制出8080芯片是在1980年10月(Siemens SAB 8080A-C)。

    吃惊吧,1972年中国就研制出了光刻机

  今年,中国先是进口一台光刻机,花了近1亿美元。

  光刻机是生产芯片的核心设备。电脑的核心产品是芯片,但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是光刻机。

  以前,国外光刻机是不卖给中国,中国又不能自己制造光刻机。也就是说,中国不能制造一片芯片。华为的芯片也是设计,代工厂是台湾台积电。

  年底中国科学院研制出光刻机,消息发布,有人说,中国人研制出了第一台光刻机。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在1972年就研制出了光刻机,中国就制造芯片。

  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同意向中国出口8条当时世界最先进的4英寸芯片生产线。

如果及时引进,中国就与美国芯片制造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1975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希平和工人一起研究多头探针测试台的改进方案。他勤奋攻关,和工人协作,设计试制了多种半导体工艺设备。 

1972年,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编写的《光刻掩模版的制造》,32开66页。中国芯片光刻工艺研究起步,比美国稍晚,跟日本差不多同时起步,比韩国、台湾早10年。1965年中国科学院研制出65型接触式光刻机。1970年代,中国科学院开始研制计算机辅助光刻掩模工艺。清华大学研制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并在1980年获得成功,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那时光刻机巨头ASML还没诞生。但是很可惜,中国在1980年代放弃电子工业,导致20年技术积累,全部付诸东流。1994年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破产改制,卖副食品去了。 

1973年,广东广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与精密仪器系,以及新华印刷厂合作研制的自动照相排版机,参加第33届中国商品交易会。照片中讲解员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赵美琴同志。 

1976年第9期《人民画报》,邮电部下属工厂,研制的国产载波设备。到1980年,邮电部将下属28家工厂,改组为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普天集团前身),有职工5万多人,能够生产光缆、交换机等800多种设备,满足全国90%以上的需求,还援助亚非拉十几个国家。 

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致抗蚀剂研究组编写的《光刻胶》资料。改革开放后,由于全面放弃电子工业,中国光刻胶市场90%被外国企业占领,市场规模约50亿元。 

1978年,美国GCA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商品化的分步式投影光刻机——DSW4800,光刻精度3微米左右。GCA公司一度发展为世界光刻机霸主,后被日本尼康和佳能取代。ASML那时还是小字辈。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8项科研成果获得大会优秀成果奖。其中自动分步重复照相机,就是芯片制造中最核心的光刻机。但是很可惜,至今未找到相关照片。

  后来,中国的芯片和光刻机就被扔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不应该忘记中国人曾经取得的那些光辉历史和业绩,不要轻言否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8
0
0
2
6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