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小故事可以解读党群血肉深关系

作者:侯立虹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1-12-16 4608

小故事解读党群血肉深关系

——建党百年系列感悟之党群关系

侯立虹

侯立虹:小故事可以解读党群血肉深关系

【按语:建党百年习近平总书记推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重要观点,所以不能不想到凝聚血肉深情的党群关系,不能不想到牢不可破的党群关系对党创造百年辉煌的不可替代作用,越发感到党“坚持人民至上”百年经验的弥足珍贵,因此重温几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唤起党深深扎根人民群众经得起台风吹的力量,进一步体悟党百年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极其珍贵经验。此为开首篇。

中国共产党能够走过风云激荡的百年岁月,不断开创和推进伟大事业,原因就在于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不仅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革命的胜利,用小船划出全国的解放,而且靠人民的支持让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闯过急流险滩,战胜惊涛骇浪,正由于党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人民,任何时候都能让人民深刻感受党群关系的血肉之情,才有了任何时候都能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才能够成为创造百年辉煌的世界第一大党。几个历久弥新反映党群血肉关系故事,让人彻悟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难能可贵百年经验,重温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守。

总书记多次批讲的“半条被子”故事,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共产党与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

1934年11月上旬,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在汝城县境内进行了长征半个月来首次较长时间的休整。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睡在屋檐下、空地里,不仅没有动村民的东西,还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挑水等。村民们心疼这些战士就把战士接到家里住,30多岁的村民徐解秀拉了3位女红军住到自己家里,腾出自家那张宽1.2米的木床,垫上稻草,床边架上一条搭脚的长板凳,徐解秀带着1岁的儿子加上女红军们,就这样挤到了一张床上。看到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烂棉絮,女红军便拿出她们唯一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母子一起横盖着。临走时,怕徐解秀母子寒冬难熬,3位女红军执意把被子留给她,但徐解秀坚决不同意。推来推去僵持不下,一位女红军索性找来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还留下两句话:“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敌人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送您一床新被子。”抱着半条被子,徐解秀含着泪,送了女红军一程又一程。

由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给老百姓,形成的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自身条件艰苦的时候仍想着老百姓冷暖的“半条被子”精神,展现了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感情,这种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初心和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

据说徐解秀一直对3位女红军念念不忘,她时常拿上小板凳,坐在村口的滁水河畔,守望红军归来,一等就是50多年,直到去世,实际上她等的是3位女红军,也是守望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作风。《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能够找到座山雕土匪老巢,抓住野狼嚎拿到联络图,就是因为他们在追击土匪时把仅有的干粮留给了猎户老常,感动父女俩为他们带路,小分队在发动群众时注意首先解决群众的吃饭穿衣,因而聚集了歼灭土匪的力量。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讲述了“半条被子”蕴含的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血肉深情,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喊在口头上,而是具象地体现在“半条被子”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写在报告里,而是落实到了扶贫攻坚的一条条举措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只是共产党人的梦想,更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更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的坚强基石和不竭动力。

“半条被子”故事,虽然久远但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不仅要求共产党人永远铭记当年长征的最坚强后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条件支持,长征的胜利是人民群众送上粮食、衣物,献出门板、木材,冒着抄家杀头的危险安置、掩护红军伤员支持的结果,人民群众是长征幕后的英雄,防止出现忘掉优良传统,与民争利甚至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防止出现忘记自己是谁名谁,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现象,防止出现忘掉本色,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伤害人民群众之上的行为,永远记住、永远讲好这个故事而且要求永远牢记当今新长征的依靠依然是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然是我们新长征路上的制胜法宝,必须让“半条被子”故事一直伴随新的长征,坚持用当年的初心续写这个故事,当年我们用“半条被子”真挚地感谢人民群众,今天要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用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幸福,使这个故事更加动人,更加精彩,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

沂蒙红嫂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的一曲曲血乳交融党群军民鱼水情,昭示了群众就是党成长壮大的根和汲取滋养的土壤。

沂蒙山是革命老区,发生很多支援革命献身革命的感天动地事迹,而红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母性群体的代称,也是沂蒙山区妇女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军民鱼水情的特指。

人们不会忘记众多像王换于一样舍己为人的伟大母亲,在1939年秋到1948年间的沂蒙山战时托儿所,王换于带着两个儿媳尽心呵护革命后代,战时托儿所的革命后代们在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不遗余力的照顾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人们也不会忘记一大批像明德英一样保护救治伤员的英雄母亲,就是这个两岁时因病致哑的英雄母亲,1941年11月3日晚救下与日伪军激烈战斗的遍体鳞伤小战士,不仅隐藏在一座石墓里,悉心为他包扎伤口,还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又杀了两只母鸡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经过明德英半个多月的精心料理,小战士终于康复并返回了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解放后,明德英仍不忘爱党爱军,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为什么会有红嫂,为什么会产生红嫂精神?不仅仅是人民群众觉悟高,也不仅仅是革命老区孕育了伟大人民,最根本的还是党和革命军队舍生忘死为人民打天下,能够为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是人民群众由衷的崇敬爱戴和感激感恩。所以“红嫂精神”既是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公而忘私、勇于奉献高度政治觉悟的展示,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把联系群众当作思想法宝,深深扎根群众土壤的真实反映,更是付出与回报最直接最生动最客观的写照。

我们讴歌宣传红嫂精神,只有紧紧抓住红嫂为党的事业奉献牺牲的本质,深挖产生红嫂精神的动因,才能真正让红嫂精神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此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申纪兰、赵梦桃、郝建秀、尉凤英、吴桂贤等女劳模,李贞、向秀丽、聂力、徐莉莉等女英雄,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长江上第一位女驾驶员林幼华、第一位海船女驾驶员孔庆芬和第一批女瓦工、第一位高温高压女火焊工、第一位高炉女电焊工,以及……,以及女民兵、女航天员、女军工科技人员、女战斗机飞行员、女科学家等群体,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姑娘队,为世界人工奇迹红旗渠作出特殊贡献的石姑娘队,这些新中国巾帼在当年都是石破天惊的举动,中国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意气风发走向社会大舞台。

由此也想到,一个时期出现的下岗女工沦落为坐台小姐,不少女子受拜金思想毒害沦为小三,招工时对女工的性别歧视,女工生育和哺乳被赶下岗,一些受唯利是图思想毒害的老太太碰瓷讹人,以及把狗看得比人还主贵的女人,再次上演“笑贫不笑娼”的女辅警与多名上级领导睡而进入监狱,还有那些教育孩子自私自利、纵容孩子破坏公共秩序、教唆孩子损人利己的母亲们,等等,等等,这种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会产生红嫂吗?这等社会土壤,社会生态,会产生红嫂精神吗?

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使文化建设不仅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而且对培育弘扬主流价值、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人的价值塑造和对于国家治理的支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其中就强调重视妇女文化,提高妇女地位,重新唱响“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充分认识妇女素质是关系全民素质和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重大问题。妇女素质的高低,文盲的多少,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重新讴歌伟大红嫂和孕育英雄的刘胡兰母亲、黄继光母亲,彻底消除毒害妇女的奴性思想,增强妇女的自强自立,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真正为广大妇女创造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平台,使她们有能力做好新时代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涌现出新时代的红嫂式英雄,谱写新时代的红嫂精神。

《西瓜兄弟》和《桌上的表》,告诉什么是共产党领导的子弟兵,什么是国民党反动派,也揭示了共产党必然胜利和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本有两个特别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西瓜兄弟》和《桌上的表》,都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保护人民生命爱护人民财产的本质,告诉共产党领导的子弟兵与国民党反动派对待人民态度的根本区别,也揭示了共产党必然胜利和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

西瓜兄弟,是通过西瓜两兄弟亲眼目睹共产党军队和蒋匪军路过瓜地的截然不同行为,反映两支军队对人民群众财产的迥然相异态度,也预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必败、共产党必胜的结局。

故事的梗概是,淮阳县李楼村有李姓两兄弟,都是方圆几十里称赞的种西瓜好手,老大的瓜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老二的瓜地在村西南小路边上,大家叫他们“西瓜兄弟”。1947年瓜刚熟的时候,蒋匪保安团路过村东老大的瓜地,不论分说,你抢我夺,一会一亩多地西瓜一个也不剩,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巧的是,20天后村里又来了解放军,刚好从村西南西老二的瓜地边过,西瓜老二想自己的瓜也完了,而且听到不少战士议论瓜长的好,吃了肯定解渴,便拿着瓜刀在瓜地里守护,奇怪的是只听路过的兵称赞西瓜好,可没有一个人停下摘瓜,都一股劲往前走,西瓜老二自言自语地说“这解放军就是怪呀!”,于是跑到地里抱个大瓜就在路边切开了,大喊“吃西瓜,兄弟们”,但没有人答应他,急得他又向另外一些兵士叫着“不要钱,随便吃吧”,回答的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西瓜老二急的拿瓜硬塞给小司号员,小司号员却急忙推开“谢谢,俺不吃”,弄得西瓜老二直愣愣的捧着瓜,看着肩并肩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伍。

这是真实的故事,也真是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保安团用不同的行为构成了与人民群众的截然不同关系,西瓜老大对蒋匪军糟蹋西瓜的恨,远远超出西瓜本身的价值,西瓜老二对解放军不吃西瓜由衷的敬,正是共产党得到人民保护尤其是积聚战胜蒋匪帮力量的真谛。  

《桌上的表》,是解放洛阳的战斗英雄亲历的一个真实小故事,是解放军进城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真实写照。解放洛阳时我们部队突进城后,东城门里靠路南楼房上,少数敌人仍凭楼顽抗,两个突击队战士首先冲上了楼,敌人已经逃走了,房主人也吓得不知躲到那里去了,但楼房内漂亮的花被,崭新的皮包和许多衣服依旧完好,一张方桌上还放着一只钢壳怀表,战士们在楼上搜寻没有发现武器弹药一类的东西,就急忙出去了。之后,这个楼上来来往往的战士很多,楼上的东西仍旧原封不动的摆着。巩固突破口的任务完成后,三连被命令在这楼上休息,那只镶着四颗宝石的瑞士好表的确吸引了一部分同志,但大家只是议论和观赏,谁都没有动那只表,还作为自觉遵守纪律的标识守护那块表。那位怀表的主人,看到这篇通讯后把表保存起来留作纪念,现在这块表作为革命文物,收藏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铁的纪律,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桌上的表》就是有力的见证。当时很多人有拿走的机会,可大家严格遵守纪律,让主人感动的留作纪念,并成为革命文物。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搞特权谋私利可以编造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制造很多理直气壮的借口,那些大贪小贪,那些老虎苍蝇,那些动辄上亿的贪腐案件,当初都有美丽外衣的掩护,明目张胆的捞,都贴上各种合法的标签,肆无忌惮的贪,现在重温《桌上的表》,不仅要找回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真诚,还要杜绝损害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声誉,伤害人民的感情,削弱党同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思想行为

尽管我们党在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方面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解决了一些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变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但不可否认,还有些领导干部经不起权、钱、色的考验,存在漠视群众利益的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所以,只有把密切党群关系当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路径,具体地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遵守个人利益服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时刻装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会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党群关系才会成为经得起台风吹,人民群众才会坚定不移跟着党奔向第二个百年的辉煌。

2021年12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1
0
2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