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第二次世界大战 ,唯有中国抗战才是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唯有中国才是反法西斯战争!
——读苏联驻英大使伦敦战时日记所悟
陶 勇
“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
如果哪一天我被日本人炸弹炸死了,请你们不要忘记,
我身体的54.4%是被你们美国人炸死的!”
——193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国发表演讲!
《伦敦日记》在全球出版了11种译本,被《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彭博商业周刊》等多家英国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历史图书”,获得了2016年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
中国虎年2022,进入元月下旬以后,奥密克戎在国内一些城乡渐次蔓延,虽然尚未形成气候,但已经令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门严阵以待、不敢掉以轻心。
地球另一边,俄乌之间两军剑拔弩张、官兵枕戈待旦。牵一发动全身,俄乌对峙、欧洲紧张,美国更不轻松。一而再再而三帮“边陲之地”摇旗呐喊。
“边陲之地”是乌克兰在俄语里的意思——如今,这个别称对于欧美北约而言,还真名副其实——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有鉴于此,对于乌克兰危机,美国想撒手不管都不好意思,所以,几乎“拼了命”(仅仅做样子而已)地要为其化解危机、消除威胁和根除祸患。
苏德“和平条约” 二战催化剂?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快爆发的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给普京政权造成了政治上的不便。2020年,普京试图淡化斯大林同希特勒保持一致的决定并为其辩解,因而发表了一篇歪曲二战爆发史实的文章,对苏联的作用(爆发二战——笔者注)轻描淡写,并转而指责其他国家应为二战负责。俄罗斯还往往会得寸进尺,给不赞同它歪曲历史的人贴上纳粹或纳粹同情者的标签。”1月23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号发布美国国务院简报,《俄罗斯持续散布的五大虚假信息言论》,针对俄罗斯发起舆论攻势……
无巧不成书,笔者刚刚读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伦敦日记》中文版,书中就对二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浓墨重彩”地讲述过……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日记改写了我们自以为了解的历史。”导言里的一句话概括了《伦敦日记》价值所在。
2021年9月4日,一本颠覆认知的二战日记摆在笔者眼前,经过长达四个月(业余)时间的认真细致阅读,笔者眼界为之一开,开始以新的角度看待英苏美德法关系与二战起源,从战争角度诠释“经济学定律”——不过,不是基于每个人之个体,而是以国家作为“经济人”来考证思索……
《伦敦日记》是经过历史学教授花费十二年、对照多国官方档案和私人资料(书信、回忆录等)进行编注的战时日记,它“记述了二战时期苏联在英国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了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在二战期间所起的特别作用与贡献。
1932年-1943年,伊万·迈斯基出任苏联驻英国大使。曾作为外交部副部长参加雅尔塔会议(斯大林翻译)和波茨坦会议。他的日记厚达844页的中文版蕴含丰富的内容,而这还是删节本,完整英文版足足有三大本。
各国都是“经济人” 重利岂能忘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整整70多年,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尘封文献逐渐问世。很多亲历者写下的第一手资料,对一些似乎早有定论的事情提供了新的视野。二战期间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撰写的《伦敦日记》就是一个难得佐证。
于是,有读者提出,根据麦斯基的二战日记,有必要重写二战起源的历史——“这本来自苏联的《伦敦日记》有助于推动相关的历史研究。”
此外,必须说明地是,迈斯基日记难免带有个人倾向与局限,甚至“具有一部分任务属性”。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价值,因此,《伦敦日记》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大书。
在笔者看来,《伦敦日记》间接证明了我的“国家经济人”观点。
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其实,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每个国家又何尝不是“经济人”?
二战期间,英苏美德法日等国的表现,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行为,所以,在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都是典型的有我没他、此消彼长之利益冲突——唯有中国“置身事外”——因为中国不仅没有参与各国列强的利益瓜分,反而动无辜的一而再被列强各种打劫,有鉴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不折不扣的反法西斯战争!
《伦敦日记》以独特视角介绍了曾被历史学家所忽视的内容。其中一些令人感到震撼。
冷战时期看到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丘吉尔曾说“我们是不是杀错了猪?”——意思当年盟国联手干掉纳粹德国招致苏联崛起、反过来成为西方列强的敌对力量。
人们没想到的是,麦斯基在日记中记载了英国战时总统丘吉尔早在1937年就想与苏联合作对付德国,当时德国正在备战。丘吉尔曾与迈斯基秘密会谈商量此事——此前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丘吉尔是反共的,但迈斯基的日记对此证伪:1937年11月16日,丘吉尔想与苏联结盟,并说:“德国是主要的敌人。”相反,“如果俄罗斯日益强大,而不是更弱,那么一切都很好。”
丘吉尔告诉迈斯基,他感谢苏联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德国引发的战争曾经让他感到不愉快,但后来他觉得,与德国一战是必要的。
而美国总统罗斯福把美国卷入二战可谓蓄谋已久: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好几年就已经开始谋划——并不是因为德国有可能威胁到美国,而是因为他个人对纳粹的深恶痛绝——罗斯福是坚定的反德“盟军”,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必须永远根除。
关于这点,1974 BBC纪录片战争中的世界:二战全史(27集)中的说辞有所不同——罗斯福在参战前曾经权衡:是支持德国还是英国对美国更为有益!
二战爆发后,西方少数开明的政治家愿意与苏维埃携手的,而绝大多数的政客与军事将领敌视苏联,这就导致反德联盟难以形成规模力量。
迈斯基1939年8月的日记写道:相比之下,很多追求和平的政治家希望不仅要避免战争,同时希望与西方列强共同反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德国和英国领导人双方都同意这一点(二战期间,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就有让德削弱苏联之目的)。
尔虞我诈 祸水总往别人引
麦斯基与丘吉尔关系不错,他笔下的丘吉尔认为同处欧洲边缘的苏英基本利益没有分歧,但苏联与德国媾和的举动使英苏外交关系一度紧张。后来,德国入侵苏联,英国害怕苏德再次媾和,在苏德战争正式打响之后,英国开辟第二战场以援助苏联的方案一再被推迟。
1935年6月17日,苏联驻英大使麦斯基拜访了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
1935年,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河北省、包括北京和天津,妄图攫取查哈尔和绥远、并计划将进占黄河流域。蒋介石政府束手无策,甚至不敢向国际联盟或《九国公约》成员国提起上诉,以免进一步激怒日本(读到这里笔者心中发紧、一种悲凉笼罩……)。美国只是“观察到”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事件。
麦斯基日记表明,没有人会同情弱者(被日本侵略的中国也是这样际遇——笔者注),英国从张伯伦执政对待捷克斯洛伐克到丘吉尔对待波兰的态度、对中国的评价、对巴尔干和北非问题的处理态度、对法国流亡高层(戴高乐自由法国政府——笔者注)的评价以及对苏联的两面三刀,每个人只会关心自己的问题,永远不要期待他人牺牲自己来帮助你。重大的危机不会改变处在危机中的人,只可能改变的他的行为方式,丘吉尔对苏联的伪善就是最好的证明。
1935年6月,英国政府重组后任命霍尔为大臣,他是张伯伦的崇拜者。
1935年6月,英国政府新任大臣霍尔上任后立即表示,难道我们不应该考虑在中国采取更多积极政策的可能性吗?例如这样一份协议,我们应该接受日本在中国北方地区占据优势最明显的事实,从而巩固我们在南方的地位,难道没有办法既与日本就实力范围达成协议,又让我们保有一些讨价还价的筹码吗?
1937年1月16日,日本大使吉田茂突然拜访麦斯基。
逆流中的一股清流,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在会见麦斯基时,非常坦诚严厉批评自己的国家海陆军所采取的行动(对中国的侵略——笔者注),还说日本人民不得不为他们的“愚蠢”付出沉重的代价(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就是代价的重要体现——笔者注)。
1937年11月,苏联在国联会议上提议针对日本侵略中国进行集体制裁,但遭到西方列强的反对。可是,西方列强英德法意却没有拒绝向中国出售武器用于抗击日本侵略。
1937年,美国拒绝参加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侵略中国。
《伦敦日记》描述了苏联驻英大使麦斯基见证了张伯伦主导的英国政府如何在二战前期采取绥靖政策,与德国、意大利媾和,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签订慕尼黑协定来避免战争。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则促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瓜分波兰。
与此同时,麦斯基日记中有关捷克被出卖的过程,让人真切感到弱小(国力)国家就是鱼肉,任人宰割——逃过一劫的瑞士除中立国身份之外,还小而不弱、全民皆兵,武器装备及时更新,令希特勒感到攻占它得不偿失——60%以上国土为山区,德军装甲部队难以发挥作用、将耗费大量步兵,造成兵员浪费……
1938年9月,英法两国出卖捷克。
1938年9月21日,英法首脑逼迫捷克政府割让苏德台地区给德国。
1939年9月,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在苏联和斯洛伐克军队的联合作战下,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占领波兰全境,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后来,攻入苏联的德军在卡廷森林发现两万多波兰军官等尸体(苏联杀害),于是引爆国际舆论。
《伦敦日记》显示,卡廷森林惨案当年差点引爆外交风暴,但是却被需要跟苏联合作抗德的英国压制下去——英国总统丘吉尔劝慰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说,即便没有卡廷惨案,那些军官在德国战争机器之下未必能够幸存——希特勒在1939年8月的讲话中明确清晰的告诉士兵必须如何处理他们控制下的百姓:“杀死所有的男人,女人以及波兰儿童,他们中没有任何人是值得怜悯的!”党卫军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也说:“所有波兰专家都将在我们的军事工业综合体中被剥削。最终所有的波兰人都将从这个世界消失,伟大的德国认为消灭整个波兰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任务。”
欺凌弱者 他人都可牺牲之棋子
本书一个特别的价值体现在:麦斯基从苏联驻英大使的角度记叙了二战历史,通过麦斯基的记录,我们看到的那些崇尚自由、人权的所谓民主大国并非在为人类自由与和平为战,在他们之间演绎的都是赤裸裸的各国之间猜忌和明争暗斗。看看捷克、波兰和芬兰还有欧洲其他小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波罗的海等)在二战期间都成为了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美国这些大国之间交易的筹码。中国其实也是苏德英法美等国需要就可以为之利益牺牲的棋子。
弱国无外交,唯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独立自主!
德国和意大利表示只要苏联不介入中国抗战,他们就保持中立。如果苏联介入,他们就支持日本。所以呢,他们也卖武器给中国打抗战。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中国华南导致广州沦陷,所有伟大的民主国家都背弃了中国,只有苏联提供了真正帮助。
《伦敦日记》记录了大国之间的博弈,麦斯基与各国大使交往包括中国的孔祥熙、郭泰祺(交往尤甚)、孙科等。
此书中文版特别收录了日记中有关中国的内容,首度披露了中国外交官在伦敦外交场合积极奔走、力抗法西斯、与各方势力斡旋,为国为民争取权益的史实。
编者戈罗德茨基专门为中国读者增添特别按语,以揭示中国在苏、英、美等国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也看得出,弱国无外交,中国外交官在各国外交官中的地位是偏低的。
在麦斯基日记中,关于中国的叙述。
麦斯基写道:蒋介石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前线正处于僵持状态,日本人无法前进。但因坦克、火炮和飞机等短缺中国人也无法将日本人赶出他们的据点。游击行动范围广泛,但收效甚微。麦斯基还说蒋介石面临两大危机,其中之一就是国共关系恶化,这可能会导致公开的武装冲突。对此,蒋介石的副官们负有主要责任(虽然蒋本人也是反共的),蒋政府中有很多腐败分子……
1941年4月1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祺向麦斯基热情地讲述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1941年11月30日,英国外交部起草《伏尔加宪章》,之后纳入《大西洋宪章》。
《伏尔加宪章》暨《大西洋宪章》。承认苏联对波罗的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笔者注)和波兰东部建立缓冲区的要求。也就是接受了苏联把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纳入苏联版图的要求。
英国和苏联互相猜测、貌合神离。
苏英两国都曾经想跟德国单独讲和,而把祸水引向别人。麦斯基日记还记叙了斯大林曾企图与德国、英国三分天下(欧洲及海外殖民地),各自划分势力范围。苏联还提出把亚洲(自然包括中国——笔者注)交给日本作为其势力范围……
罔顾正义 英国消极对待中国抗战
丘吉尔对印度不屑一顾,实际对中国也不友善。
丘吉尔老谋深算,想利用美国军队为他做出牺牲来打德国,同时,在战后格局中,想把苏联、中国排除在英美苏中国际组织之外。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中,英国所产生的主要是消极作用。
麦斯基日记还记叙了英国在抗战初期,不但将中国沦陷区的关税让与日本。还在1940年之后在日本压力下,一度对中国关闭了外国对华援助的滇缅公路——麦斯基透露,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曾恳求英国尽早开放因为日本的压力暂时关闭三个月的滇缅公路(实际不止三个月)……
而在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英国合作打日本人时候,英军只顾自己的利益,面对强大的日本,一退再退,直接导致许多战役的失败和大量的中国远征军的壮烈牺牲。更有甚者,英军还毫不客气地从中方抢夺美国对华援助的物资。
英国对华抗战之不友好,甚至还不如希特勒德国。德国(包括意大利)实际早于美国军事援助中国——德国需要中国的矿石资源,因为双方有着大量贸易合作。始于1928年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一直在帮助蒋介石政府,抗战初期也不例外。但1938年,希特勒勒令这些驻华德国军事顾问团立即回国,否则会以“叛国罪”论处。顾问团中绝大多数人当即离华,但据麦斯基日记,仍有约四十人毅然决然的留了下来、并宣誓效忠中国政府——他们对中国抗日战场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轴心国”)。德意日轴心国形成后,德意停止对华出售战争物资)。
1943年11月,日军进攻常德,德国国防军陆军中尉霍布里希坚持亲自到市郊河伏进行考察,以便加强该地区工事。11月22日,与国军官兵坚守多日的霍布里希坚拒撤离、并亲自一线拼杀,遭到日军集中射击后壮烈牺牲。
日军发现他的(白人军官)遗体后,搜出证件发现竟是德国军官,日方大为恼火,盟军军官竟到敌方指挥作战!德国大使馆紧急调查发现霍布里希正是1938年拒绝回国的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成员之一。
唇亡齿寒 苏联全程助华抗战
事实上,苏联帮助中国抗战的根本动机是借助中国抵挡日本可能北上对其的侵犯(日本却有此打算与尝试——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战役就是证明,但苏联支援中国、就像苏联空军志愿援华部队(无偿)来中国好多个城市上空与日军战机作战一样,却是通过国民党政府进行的(美国飞虎队是国民政府以美国空军现役飞行员三倍薪酬招募的美国民间飞行爱好者组成的、作战飞机也是明显高于美军购买价格从美国工厂非美国政府购买的)。
根据史料记载(非《伦敦日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先后给国民政府提供了400架飞机,派遣500名苏联军事顾问指导国军作战,还派遣6个空军中队直接对日作战。
另外开辟了从苏联通往兰州——长达2700公里的公路。
在中国失去所有沿海和95%的工业之后,这条公路和桂越、滇缅、滇越公路一起,成为中国大动脉,为孱弱的中国输送了宝贵的给养。
在抗战最艰苦的1938-1940年,大量军火通过这条公路进入中国,足足可以装备15个师。从而避免了中国士兵拿着棍子和大片刀与日本坦克、大炮、飞机搏斗的悲壮。
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共派了3665人来中国抗战,其中包括1091名苏联飞行员。而且,苏联承担了561架战斗机、222架轰炸机以及100架教练机以及飞行员工资,大量设施建设等全部费用——中国蒋介石当局没花一分钱。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先后参加了南京、徐州、南昌、武汉、广州、兰州、甚至昆仑关等重大会战,参加了1941年之前几乎所有正面战场空中支援任务。
他们在作战上:全员纪律严明,听从中国调遣(区别于自成体系,不受中国空军司令部指挥的飞虎队)
仅1939年奇袭汉口机场一战,就炸毁60架,炸伤近百架日机,日本指挥官直接被军法从事——日军哀叹 “这是事变开始以来最大的损失”,直言此战是“皇军的大败笔”。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还帮助中国建设修理厂、航空站……设立航空学校和训练基地,为中国培训近万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
当然,苏联志愿航空队来华抗日是为维护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但他们的巨大贡献是不能抹杀的——据统计,仅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就牺牲了211人。
1941年4月13日,苏联在面临德国兵临城下、不堪压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腹背受敌,苏联不得不采取缓兵之计、并枉顾中国利益跟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此后,苏联空军撤回国内。当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起闪击战(德军入侵苏联之初、苏方误判为“边境冲突”——所以,一列列苏联火车依然继续履行之前签订的商务合同向德国运送各种物资,直到发现德国全面入侵才停止,呵呵)。不过,虽然苏联与日本“和解”,但暗地里并未彻底停止对中国的抗战援助。
1945年8月,苏联“悍然”撕破与日本的中立条约、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部队——大部分主力精锐早就调往太平洋与美军作战、补充大量本土新征招的二三流部队。
建国以后,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历史事实因为意识形态原因(不是援共、呵呵)没有得到广泛宣传。后来中苏交恶就更不宣传了。
痛定思痛 美国开启对华援助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二战时罗斯福认为,如果中国被日本征服,接下来会有几十个日军师团横扫欧洲各国。所以,帮助中国抗战最终能够维护美国利益。
抗战爆发后,美英两国保持中立(苏联第一个援助中国),美国商人依照之前的商务合同继续向日本输送石油等各种战争物资,客观上实际帮助了日本侵略中国。
“美国政治家在中国发表反对日本侵略的精彩演讲,美国工业家却向日本侵略者提供枪支和飞机(用于进攻中国——笔者注)”麦斯基在日记中写道。
这里顺便说一句,过去中国社会广为知晓的美国帮助中国打赢日本的宣传实际上多少有些乌龙——真正自始至终(全程)帮助中国抗战的(出于自保、跟中国唇亡齿寒)是苏联——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对苏联帮助中国抗战的宣传远远不及对美国的宣传,所以给国造成较大的误解,以致民间不少人士把美国当成救世主、尤其是自由派简直奉若神明。
下面这首简短诗充分表达了怒向美国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愤懑!
“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
如果哪一天我被日本人炸弹炸死了,请你们不要忘记,
我身体的54.4%是被你们美国人炸死的!”
——193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国发表演讲!
1939年9月,随着日本在中国攻城略地逐步向纵深发展——已经占领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日军开始进犯中国华南地区,与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爆发大规模会战(到1942年共发生三次大规模战役)。而此时的美国感到如果任由日本击垮中国并征服中国,日本将北上攻击苏联,并与德国联手击败苏联。届时,几十个日军师团将横扫欧洲大陆,最后,德意日联盟在征服欧洲各国后,必然进犯美洲大陆,进攻征服美国。于是,美国开始限制对日物资贸易、尤其准备石油禁运。
日本资源短缺,石油80%以上依靠从美、英、荷等国进口,美国即将的釜底抽薪举措,令日本把眼光投向石油资源丰富的东南亚。而进攻占领东南亚,必须经由太平洋——可美军太平洋海军司令部暨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恰好横卧在日军南下的咽喉要道上——必须拔去这颗眼中钉肉中刺。
1941年3月,日本与苏联签订和平条约后,消除了来自苏联背后攻击的后顾之忧。于是,在猛攻中国华南地区时,7月份,日军开始进攻东南亚,此举立刻招致美国对日实施物资全面禁运。于是,12月7日,日军突袭美国珍珠港。
日本对珍珠港的轰炸几乎令美军太平洋舰队除航母之外全军覆没,美国吃了大亏,于是对日宣战。中国抗日拖延了轴心国联合作战计划,给欧洲战区提供了缓解空间与时间,事实上帮助了美国;而美国在战局明朗后参战,保存了实力,最终在战胜国瓜分胜利果实中美国拿到了比任何同盟国都大的好处,因此,帮助中国是美国的长远战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援助中国,美军来华(主要是空军)参加对日作战,并组成中美混合空军、飞虎队正式编入美军第十四航空大队。美军重型轰炸机开始以中国大陆机场(芷江)为前进基地对台湾、香港、南中国海、海南岛的日军舰船实施轰炸,给予了日军极其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美国引领建立中美驼峰空中运输线,为中美对日作战提供后勤支持——此时此刻,中国抗战成败直接关乎美国与日本的角逐胜负——一损俱损、一赢俱赢(与苏联同样如此)。
日美开战之后,美国正式援助中国。在俄美为主、包括德意英法等国先后帮助下,中国的抗战压力明显缓解,但绝非是仅仅依靠美国打赢抗战。
据统计,美国在抗战期间总共给了中国8.25亿美元的援助。而美国二战对外总援助达到506亿美元,英国获得60%,苏联获得22%(《伦敦日记》有记叙),中国仅仅获得1.6%。虽然美援占比少,依然很重要,中国第二次远征缅甸、打通滇缅公路,都是美援在支撑。按照援助的价值计算,美援也比苏联援助更多。
美国提供给中国1300余架飞机、600辆坦克、500门105和155毫米榴弹炮、3000门轻型火炮和迫击炮、近20万支步枪机枪,以及大量弹药等等。
中流砥柱 中国得道多助
在中国十四年抗战时期,苏联、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丹麦、菲律宾等国纷纷伸出援手,对中国有不同数目的借款援助。当然还有我们的华侨对祖国的捐款捐物等等。
中国也不负众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与有的国家只抵抗了几个月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队英勇抗战达14年之久,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使其无更多力量入侵澳大利亚、印度等地,也无力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避免了苏军两线作战。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
然而,法国制作的纪录片二战启示录/全集六集在指责英国人“非常非常自私”——尤其是英国大肆炒作的敦刻尔克“撤退”——实际为溃败,并且败退中的英法联军四十多万人中,据悉,英军撤退计划居然瞒着法军,最后,在法军拼死掩护下逃回英国——法军两三万投降、十三四万人随英军撤退英国。
与此同时,法国制作的纪录片二战启示录/全集六集对中国的伟大抗战只字不提。笔者估计是有比较就会有伤害——中国军民不畏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悲壮行为与法国军队苟且偷生、全国投降的亡国行径相比彰显伟岸、反忖低贱。
法国确实窝囊,刚开始的时候,英法两国一同并肩作战,可是面对强大的纳粹德国,法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在战场上是节节败退。1940年6月22日,面对强大的纳粹德国法军被迫宣布投降。虽然法国宣布战败,可是法国的海军仍然很强大,毕竟海军是纳粹德国的短板,如果强大的法国海军落入了纳粹德国手中的话,那一海相隔的英国就会岌岌可危了
法国舰队因为拒绝加入英军和撤往中立国家,于是,英国海军出动围剿停泊在港内的法国海军,把三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被击沉,只剩下唯一的“斯特拉斯堡”战列舰以及几艘驱逐舰幸存逃到土伦港。
1297名法国海军官兵为了保卫自己宝贵的生命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百多人受伤。英国方面只是几名士兵受伤,损失了几架飞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兰海战。
不仅如此,法国驻扎在海外的军队武装也被英国给解除了武装——不到十天的时间,法国海军在外的海军编队全被英国海军一一控制或逐个摧毁了。
还有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法国之间。法国投降后,法奸维希政府成为纳粹傀儡,维希法军随同德军征战北非。而法国流亡政府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军队随也英军北非征战(法国逃到英国的战机与飞行员加入英国空军作战)。法国人两军相遇,英国只好置身事外。自由法军认为法国人不打法国人,就与维希法军谈判、邀请他们和平加入自由法国阵营。没想到遭拒绝,维希法军认为他们是为祖国二战,坚决不与自由法军同流合污、不惜血拼厮杀。万般无奈之下,自由法军退无可退,为了自由法兰西、为了光复祖国,毅然决然与同样为了美好法兰西、为了神圣祖国而战的维希法军展开同胞骨肉之血腥屠杀。
胸怀神圣使命、心中伟大抱负之兄弟同胞之间经过一番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浴血拼杀,最后,自由法军笑傲江湖、赢得大胜。英军也因此获得北非战场的胜利。
后来,英国凭借自己强大的海军、空军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 一战是皇亲国戚内战
“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停战!”法国陆军福煦元帅在看到巴黎和会的内容以后,讲出了这句著名的预言。
1919年一战熄火到1939年二战开火,刚好二十年。
一战与二战内在联系,不但非常紧密,简直一脉相承: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导致二战爆发——凡尔赛条约就像一把绞索紧紧勒在德国人民的脖子上,非不除去不快!于是,有了希特勒上台的机缘,有了纳粹军国主义的土壤。对于战败国德国来说,屈辱犹如在地下慢慢运行的地火,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二战根源在“凡尔赛”,但战争爆发是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日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发展的结果。
一战爆发时,欧洲国王间都是亲戚,下面大图让王公贵族之间的复杂血缘姻缘关系昭然若揭:
1837年,维多利亚18岁时,她的叔父“不列颠帝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维多利亚女王得以迅速登基,接任“不列颠帝国”女王。同时,她将汉诺威的王位让给了她的另一位叔父,从此汉诺威不再属于英国,而是属于德国。
欧洲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她的子孙后裔、皇亲国戚,一言不合开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写作后记:
之所以撰写这篇读后笔记,是希望向青年朋友呈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贡献与遭受的种种不公平际遇,从而让青年朋友知晓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最根本的是互惠互利。如果国家弱小落后就会成为强者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所以,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国要想屹立世界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坚强后盾。而构筑坚强后盾的历史使命,当一代青年莫属!
“世界是你们,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中华民族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
最后,谨以此文作为2022年新春礼物敬献给各位读者朋友!
祝大家春节快乐、阖家欢聚、幸福吉祥、平安健康!
陶勇 2022年1月30日
作者陶勇 知名IT作家,具有十五年新闻从业经历、先后从事财经、时政和法治(调查)报道。2005年在担任《法制早报》(法治日报社主办)记者期间,报道“圆明园湖心岛违法出租”事件引起全国轰动。曾任职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采编管理岗位,2016年主持《民心》杂志全国版创刊——负责栏目设计与采编团队组建并担任执行总编。
2016年创作出版《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平装版与精装版发行近10万册)、2019年创作出版《华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2021年10月创作未出版《抛弃创新 再难联想——联想卅七年,从创造无数IT辉煌到滑下神坛》。2013年曾为华商韬略高级撰稿人、参与合著《全球最佳50华人慈善家》、《中国最优100民营企业家》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