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作者:王树人 来源:党史博采 2022-02-23 657

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32年改叫杨靖宇),曾化名张贯一。1905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中共豫南特委书记等职。1929年春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工作。后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南满抗日联合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等职。曾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被日寇包围后,在饥寒、疲劳、伤病交作之际,仍坚持战斗直到壮烈殉国,年仅35岁。这位曾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著名革命烈士,文武双全,不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而且还留下了数首熠熠生辉的战斗诗篇,读之令人激昂奋进。

狱中赋诗恨不能马上就上战场杀日寇

1929年8月30日杨靖宇在东北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虽然遭到严刑拷打,但他拒不承认是共产党员,后被判刑一年半。在狱中,他做通狱卒工作,让其帮助传递衣物和书报。当他接触到《田中奏折》的内容后,敏锐地感到日本侵华的战争已经山雨欲来,在狱中长夜难眠,写下感怀诗《田中奏折》,表现了一位革命者在民族危机之际身陷囹圄,恨不能马上就上战场杀敌的焦急心情。诗曰:“世上岁月短,囹圄日夜长。民族多少事,志士急断肠。”

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杨靖宇

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和中共满洲省委在获悉杨靖宇入狱的消息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设法营救他出狱。然而由于杨靖宇涉嫌“共产党案”,虽然迫使奉天高等法院对其判处轻刑,却一直无法使杨靖宇获释。直到1931年4月,杨靖宇刑满出狱,不久由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尚铖护送乘火车前往哈尔滨。

在哈尔滨期间曾诗赠战友表达共同战胜日寇的雄心

1931年11月,杨靖宇来到哈尔滨时,哈尔滨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当时唯一尚未沦陷的大城市,刚刚遭到破坏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也从沈阳迁到了这里。杨靖宇先后担任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在哈尔滨工作的日子里,杨靖宇和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建国后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相交益深、相知益切,在抗日革命的斗争中结成了生死之交。1932年4月,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周保中前往吉东地区(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开展工作。杨靖宇接替周保中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当周保中来向杨靖宇辞行时,杨靖宇作《送战友编歌壮行保国家》赠别,诗曰:“穿上征袍擐盔甲,志强男儿保国家。今日相聚要开怀,共商大计闯天下。共君一夕话,明日各天涯。纵然惜别总有时,相约再会在松花。先建根据地,军民共一家。同仇敌忾抗日寇,联合义勇把敌杀。三江出奇兵,辽东跃骏马。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祝君捷报传,盛于五月花。振臂高呼我必胜,鸭绿江边饮战马。”此诗不但写出了依依惜别战友的不舍心情,而且更是表达了联合各支抗日武装力量,共同战胜日寇的必胜雄心。

为使指战员掌握游击战术曾写《四季游击歌》

1932年11月,杨靖宇以中共满洲省委代表的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9月18日,红32军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杨靖宇任游击队政委,创建了以(吉林省)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他的名字就是在这时由马尚德改叫杨靖宇的。

只几个月的时间,杨靖宇就带领游击队连续取得了进攻大兴川伪军营、攻克营城子、破坏吉海铁路、围攻呼兰镇战斗的胜利。南满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各民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此间,为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杨靖宇冷静分析敌情,创新山地游击战术,为使指战员尽快掌握这些战术原则,他连开几个夜车,将四季作战要领写成歌词,找人谱上曲,创作出第一首抗日战歌《四季游击歌》。其四段歌词如下:

春日里游击地利为我用,路泞滑河水涨敌人难行动,不贪生不怕死奋勇去杀敌,抗日成功的基础早奠定。

夏日里游击草木来相帮,树叶浓草深长到处可隐藏,不要慌不要忙瞄准敌人,临阵杀敌要沉着才能战胜。

秋日里游击精神分外爽,打日贼杀走狗计策最优良,整化零零化整神出鬼又没,袭击夜战得胜利四海名扬。

雪地里游击我们有特长,穿踏板扶长杆不用喂马粮。登高岭走洼甸步履比马快,赶走日本强盗功垂霄壤。

这首歌借用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十八省地理历史》的曲调,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充满团结作战、乐观向上的爱国激情,很快就在南满大地传唱开来。

为庆祝摩天岭大捷特作《西征胜利歌》

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正式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5月5日,杨靖宇率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部和第1师部队来到本溪县草河掌山区汤池沟,召集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研究决定向西挺进,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6月杨靖宇派出的西征部队(第1师)在行进途中,由于严重受阻,为了避免损失,决定化整为零分三路返回。

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杨靖宇将军在本溪县和尚帽子密林中的密营。

1936年7月 15日,西征的第1师返回到安沈路本溪以南的摩天岭附近,日寇仍在跟踪追击。于是,第1师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当尾追的日寇连山关守备队第二中队进入大榆树沟时,突然发起攻击,当场击毙日寇大队长今田大尉及日寇30多人;下午,日寇继续追击,又被击毙数十人。这次战斗,共歼日寇80余人,缴获轻机枪五挺,步枪数十支及大量子弹。为庆祝摩天岭大捷,鼓舞士气,杨靖宇特作《西征胜利歌》一首。此诗分四段,第一段为:“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第四段为:“同志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拼着热血,势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

《西征胜利歌》既表达了抗联战士的坚定信念,又表达了对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殷切向往。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为其所作

1936年6月,中共南满、东满党的负责人及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和第2军的主要负责人召集会议,决定将两个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同年8月,第一路军总司令部成立。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此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西起奉天(沈阳),南至丹东,北迄长(春)图(门)铁路,东到鸭绿江地区,不断地英勇打击敌人。

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1938年5月11日至6月1日,中共南满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辑安老岭山区五道沟(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县清河镇长岗村)召开了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会议讨论了全国与东满斗争形势,研究并交流了游击战争的策略和经验,提出新的斗争策略与方针。会议期间,杨靖宇兴奋异常,充满必胜信念,他感到:应该创作一首军歌,通过军歌把抗联的宗旨和要求写进来,唱出去,用以宣传教育群众、鼓舞士气、增强斗志。因此在会议间歇,杨靖宇心潮起伏、奋笔疾书,不久,一首叱咤风云的抗日战歌,即《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就在五道沟密营诞生了。即“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官兵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铁一般的军纪风纪都要服从,锻炼成无敌的铁军。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中朝人民团结紧;夺回来丢失的我国土,结束牛马亡国奴的生活。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吧,打出去日本强盗,推翻‘满洲国’。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这首歌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振奋了军威士气,传播了党的抗日政策,展示了抗联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豪迈气概,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抗联指战员前进的道路。

为加强中朝民族团结作《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

1938年7月中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1师师长程斌叛变后,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主要领导杨靖宇、魏拯民等在辑安老岭山区五道沟(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县清河镇长岗村)召开紧急会议(即第二次“老岭会议”)。会议决定改编第一路军,取消军师番号,组成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主力部队向河里地区和蒙江县、桦甸县转移。会议期间针对抗日联军中朝鲜族同志增多的实际情况,以强调中朝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杨靖宇创作了一首《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

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东北抗日联军使用的武器。

这首《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分四段。其一为:“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国既不国,家何能存,根本没有和平。黑暗、光明,生死线上斗争来决定。蹶起呀,中朝民族,万不要再酣梦!既有血,又有铁,只等着去冲锋!”其二为:“全世界上,最大仇敌,日帝数头等,焚烧掠夺,奸淫侮辱,亡国且灭种。并朝吞中,莫非“田中奏折”的兽行?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绝不让再久逞!联合呀,中朝民族!离则亡,团则生。谨防备离间计,手携手打冲锋!”其三为:“热血沸腾,杀声冲天,民族齐觉醒。壮夫断臂,争先恐后,共夺万军灯。旌旗所至,势如破竹,虏焰自息影。阵容强化,战线巩固,基础早奠定。团结呀,中朝民族!互相间,本赤诚。誓杀到敌人的大本营,猛冲锋!”其四为:“照耀全球,闪烁不灭,最惊人的火星。万恶日寇,自掘坟墓,非人能回生。勇猛冲锋,吉凶祸福,并非天来定。事在人为,诚至金开,自有曙光逢。前进呀,中朝民族!既有始,要有终。坚持那最后五分钟,勇冲锋!”

此诗的语句精练,音韵嘹亮,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特别是诗中最后两句,虽然没有表现出激烈的情感冲突,但其不容置疑的语气却阐明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哲理。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

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第二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1939年秋冬季,为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杨靖宇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则率警卫旅转战于吉林省蒙江县一带。1940年初,杨靖宇组织了蒙江县龙泉镇袭击战,歼灭日伪军近百人。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许,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在蒙江县保安屯西南的三道崴子山上发现了孤身的杨靖宇。杨靖宇倚着一棵百年古松,双手开枪痛击敌人。他弹无虚发,敌人在他面前一个个倒了下去。杨靖宇左手负伤后,鲜血直流,仍然顽强地用右手握枪射击。就在这时,几颗子弹射中了杨靖宇的胸部,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又渗进了洁白的雪地。杨靖宇壮烈殉国。

杨靖宇壮怀激烈的抗战诗篇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据日伪资料《阵中日志》记载,杨靖宇被叛徒出卖,围困在山中,后被机枪扫死。他一连五六天都没进一粒粮食,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对此十分不解,下令对杨靖宇进行剖腹检查。当军医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时,在场的中国护士和日寇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杨靖宇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从棉衣里扯出的棉絮。连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赞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击日寇的伟大一生,1946年2月14日,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殉国的吉林省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6年7月,在松江省暨哈尔滨特别市纪念七七抗战九周年大会上,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杨靖宇曾战斗过的道外区正阳街改名为“靖宇大街”。1949年5月,文学大师郭沫若在瞻仰杨靖宇的遗首时,曾写了一首题为《咏杨靖宇将军》的诗,诗曰:“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建国后,党和国家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缅怀杨靖宇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并在1954年7月就开始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靖宇山)。1957年7月15日,朱德元帅为即将竣工落成的杨靖宇烈士陵园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