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作者:春紫 来源:党史博采 2022-10-11 742

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彭德怀元帅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革命家、军事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许多诗作。他的诗作大多完成在戎马倥偬之中甚至得之于弹雨纷飞的前线指挥所,有的则写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彭德怀是一位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喜怒哀乐形于色的伟人。将自己生命深融于革命事业的他经常不免感情激动、壮怀激烈,便容易产生写诗的灵感,以诗言志。彭德怀的这些诗歌,皆直抒胸臆,发自真情,脱口成章,不受近体诗歌格律拘束,近于民间诗歌和古体诗,粗犷、豪放,自成一种风格。193510月,毛泽东感慨万端地写出一首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正是彭德怀壮丽一生的真实写照。诗中彭德怀能够担负急难危重任务、力挽狂澜的国之大器形象跃然纸上。

跃上井冈旗帜新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

马日事变教调大,革命必须有武装。

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

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

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

这是1928年彭德怀在湖南省南县答黄公略的一首白话诗,题目为《跃上井冈旗帜新》。作者虽然自谦为顺口溜,其实可看作是一首记录彭德怀早期革命生涯的诗。

1928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也相继失败了,全国到处是一片白色恐怖。党内又出现了倾盲动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危难之际,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彭德怀从此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当时他虽在湘军周磐师当团长,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利用周磐想办随军学校之机,推荐在黄埔军校学习的共产党员黄公略出任副校长,为革命培养一批军事人才。此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的伟大转变,而且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正是因为这一点,它逐渐成为照耀当时各地革命斗争前进的灯塔。对此,彭德怀曾经指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了,都留存了一小部分力量,在井冈山会合,形成了当时的朱毛红军,成为红军的旗帜,不仅有号召作用,而且要在红军发展中成为统帅,使全军有头。在打土豪,分田地,建设根据地的问题上,我在一九二七年冬、一九二八春就注意井冈山。”19282月,时任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的彭德怀曾与刚从黄埔军校毕业归来的黄公略在湖南南县团部门前的柳荫堤上交谈。在交谈中,两人情投意合,同心同德。因此,黄公略当场赠诗一首。诗中写道:

广暴失败旗帜在,树立红军苏维埃。

旅泸武岳语弃市,乌云蔽日只暂时。

欣谈时局喜春风,柳絮飞舞庆重逢。

锦绣洞庭八百里,四江精粹在湖滨。

彭德怀在得诗之后说:我不会作诗,送你几句顺口溜吧。 随即赋诗一首,即《跃上井冈旗帜新》。上述诗词,生动地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当时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在当时,井冈山不仅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一个立足点,而且是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集合点,同时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发祥地。

同年7月,彭德怀与滕代远、黄公略等发起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建立了英勇善战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粉碎了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军队会剿后,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1月,彭德怀又转战井冈山,同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难怪敌人一提起朱毛彭黄,就闻风丧胆。可见彭德怀早期就是我党我军的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品格高尚的人。薄一波在《不能忘却的怀念》中,不仅称赞他赫赫战功、铮铮铁骨,并肯定他最可贵的精神是勇为前驱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团村战斗

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

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

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

狼奔豕突,尘埃冲天。

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这首题为《团村战斗》的诗,是1933年彭德怀在反击国民党围剿团村战斗胜利后所写的一首即事诗。团村,在今江西黎川和德胜关之间。

193310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以步步为营的战略,向江西革命根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企图一举消灭工农红军。当时占据中央领导地位的倾教条主义者,排除毛泽东对中央红军的领导,错误地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使革命军队惨遭损失。彭德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了团村战斗。

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后来,彭德怀在回忆团村战斗时写道:“……敌三个师共约一万余人相混杂,当时尘土漫天,只见敌军狼奔豕突,不见我军混杂其间。虽是猛虎突入羊群,可是羊多亦难捉住。我以一万三千人,击溃三万余敌,仗虽打胜,俘虏不及千人,算是打了一个击溃仗,这也是算是胜仗吧。可见,彭德怀对这次战役并不太满意,表现了他严于律己的精神。

诗中最后两句 “大哥未到,让尔逃生,这里的大哥,是指红一军团。作者在回忆《团村战斗》中说:如果当时我第一军团在,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当能全部歼灭。这里也表达了他对当时指挥作战的李德不能集中优势兵力而分军作战的强烈不满。

团村战斗以少胜多的事实说明,彭德怀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他素以能打硬仗著称。难怪毛主席写诗称赞他道: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场面宏伟,气势雄浑,诗人热情洋溢,又多用形象比喻,还十分幽默,虽说音韵不够和谐,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有了英勇的战士

摄取战争的真相,

不怕鬼子的刀枪。

踏遍了华北的战场,

几经寒暑来到太行山上。

有了你这样英勇的战士,

中华民族决不会亡!

1943年春,延安首次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轰动了整个延安。当时电影团负责人兼摄影师吴印咸为此获得甲等劳动英雄称号。时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副总司令员彭德怀特地写了这首题为《有了英勇的战士》的诗相赠。

诗的前四句是对电影团战士认真工作予以热情歌颂。最后两句通过议论,对电影团的同志作了高度评价。此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决不会亡!的伟大精神,是值得传世的抗战诗篇。

我为人民鼓与呼

谷撒地,薯叶枯。

青年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人民怎么过,

我为人民鼓与呼!

这首写于195812月题为《故乡行》(或《大跃进》)的诗,表现了彭德怀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无私无畏和铁骨铮铮的高尚风格,是彭德怀的一首为民请命诗。1958年,由于党内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比较欠缺,不顾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了钢铁翻番的口号。为了使钢铁翻番,达到1070万吨,全国一半以上的青壮劳力都抽调上山大炼钢铁,这样就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的不足。

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本来1958年是一个风调雨顺的特大丰收年,然而因缺乏劳力,粮食被风吹雨打霉烂在地里收不回来,致使国民经济惨遭损失。当时彭德怀回湖南湘潭老家,同基层干部和乡村农民促膝谈心,以了解人民群众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方针政策的意见和情况,他甚至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了解,得知党内存在着许多不正之风,诸如瞎指挥、军阀作风、浮夸虚报和共产风等。彭德怀因此夜不能寐,痛责不已,于是他出于对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极端责任心和使命感,挥笔疾书……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实事求是地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份万言调查报告,希望党中央能够纠正当时一些的错误。这首诗就是在此情况下写成的。

这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歌,在写法上诗人秉承《诗经·毛诗序》的宗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义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人有感而发,想通过以文谲谏,达到使上闻之者足戒的目的,故此诗有讽的特点。在写法上采取先陈述事实,在事实基础上提出反问,加以议论,使主题深化。全诗语言通俗凝炼,慷慨激昂,辛辣犀利,好似不是从笔端流出,而是从肺腑喷出的一首诗,故能起到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万众欢呼如宿愿

不管为文还是作诗,尤为重要的还是诗文要随时代前进,反映时代心声。彭德怀题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有感》和题为《颂攀枝花》的两首诗就是这样的典范。这两首诗寓情于景,抒时写事,题材重大,蕴含深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该大桥于195591日兴建,19571015日全部建成并正式通车。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4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武汉自1954年后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该大桥的通车,为京广铁路的纵贯南北,提供了经济而方便的条件。

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长江天堑一桥,

贯穿南北功劳。

车声辚辚桥上,

惊涛滚滚东流。

大桥横跨长江岸,

龟蛇联姻情舒畅。

三镇鼎立结同盟,

万众欢呼如宿愿。

195710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一喜讯传来,时刻情牵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彭德怀喜不自胜,激情澎湃,感慨万端之下情不自禁吟出以上的赞美诗语来。

攀枝花,又称英雄树、木棉树,集松柏的风格、杜鹃的浪漫于一身。1954年,一位南京大学的地质学家发现了金沙江畔的这块巨型钒钛磁铁矿并初步探明储量:7亿吨铁矿石储量、3亿吨煤炭储量、800万吨二氧化钛储量、200万吨五氧化二钒储量……记得当初毛主席曾经问周总理:你说的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周总理说:那个地方荒无人烟,只有漫山遍野的攀枝花。毛主席说:那就叫攀枝花嘛!”1974年,全国第一个用花朵名字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市正式成立。

彭德怀在《颂攀枝花》这首诗中首先自题道:攀枝花在过去认为是穷山恶水的金沙江两岸,如今就要建成新型大工业城市,成为三线重要国防基地,工人为此奋斗,气势磅礴,言语笔墨实难形容,聊记数语以资纪念。

天帐地床意志强,

渡口无限好风光。

江水滔滔流不息,

大山重重尽宝藏。

悬岩险绝通铁道,

巍山恶水齐变样。

党给人民无穷力,

众志成城心向党。

19659月,在庐山会议上被错误批判在京郊已经赋闲六年的彭德怀,被中央分配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担任第三副主任——在另一个特殊的战场上,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工作。19662月,他前往川南视察攀枝花钢铁建设基地,沿途他还视察了修建成昆铁路的现场工地,特地凭吊了长征时期的旧战场(安顺场渡口)。331日,彭德怀见到只有七户人家的小村正在兴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时,振奋不已,连说这是一个好地方。

以诗言志:彭德怀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

彭德怀在时任渡口市建设指挥长、市委第一副书记李非平的陪同下,以满腔热情视察了弄弄坪、兰尖铁矿、宝鼎煤矿、农场、水泥厂等地,面对广大建设者的火热豪情,他一时诗兴大发,翻开笔记本,以满腔豪情写了一首诗,歌颂攀钢建设,此诗他从未给人看过,后因笔记本被抄而保留下来。

彭德怀亲临攀枝花建设工地时,彭德怀鼓励工人们说: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攀枝花一定能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城市。不一定是第二个上海,但却是中国最可靠的大后方。

一位青年工人马上接过话茬儿说:首长,我们团支部的口号是: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

彭德怀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有志气,有志气!

挂甲离京十里遥

1959年庐山会议上遭到不公正批判后,彭德怀被罢官挂甲9月底,彭德怀从中南海迁往北京西郊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居住,至196511月底离开。

在这六年的非常日子里,彭德怀一面参加中央党校的学习,一面决心自食其力,主要吃自己种的粮和菜,并苦苦思考建设问题。期间,彭德怀曾经自赋诗曰:

庐山雾重风萧萧,

挂甲离京十里遥。

一生戎马无暇日,

老来偷闲学种桃。

这首诗显然是彭德怀那段非常岁月生活十分形象的真实写照。

其时,原本出身于农家的彭德怀经常躬腰劳作于田亩,宛若一位耕耘熟练的老农坦然面对,自得其乐。每逢秋实收获之际,他会欣喜地自言自语道:吾等自供有余,食有鱼,诚可喜也!

彭德怀写诗,是有感而发,出于肺腑,直抒胸臆,而不是那种为写诗而写诗的无病呻吟。他的这些诗作,记述了他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的一生。他有诗人的感情,有诗人的思想和语言。其实,彭德怀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1
0
0
1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