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组织的一次特殊读书活动

作者:陈思 田雪鹰 来源:党史博览 2023-03-23 629

毛泽东组织的一次特殊读书活动

毛泽东、邓力群、胡绳、陈伯达、田家英(从右至左)在杭州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

毛泽东这一次集中读书的时间是从19591210日起到19602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主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此后,毛泽东再没有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可以说,这是毛泽东空前绝后的一次读书活动,因此,十分特殊。

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组织那样一次读书活动?为什么专门读那本书?这还要从1958年说起。这一年的119日,毛泽东在一封写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领导同志的信中建议大家读两本书:一本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是《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写道: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毛泽东还说: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可见,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是毛泽东建议大家读上述三本书的基本打算。上述三本书是有联系的。

三本书的内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而毛泽东个人读书和号召大家读书的打算,也是有系统的。前两本,毛泽东从958年到1959年秋已经多次认真研读过。到1959年冬,他开始按自己的打算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次,毛泽东的举措很大,他不再是一个人研读,而是带上一些人和自己一起研读。毛泽东为什么这样做?这是因为他对这本书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更包含了许多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时接受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汲取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领导干部写那封信的地点是郑州。当时正在开郑州会议,目的是纠正大跃进中已经出现的一些的错误。出现这些错误,主要在于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当时党内高层确实有人提出了过左的思想。所以毛泽东在那封信中说:现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乱思想……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同志,在最近几个月内,就是如此……一临到目前经济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就打了折扣了。但毛泽东没有追究某个人责任的意思。他认为最主要是全党都在前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中增长知识,使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所以他要找许多人来和他一起读这本书。

毛泽东组织这次读书活动,目的还是为了指导实践。当时,大跃进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经摆在全党面前了,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党共同努力,而前提是对出现的问题,思想上要有正确认识。毛泽东在考虑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光是自己急于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一看苏联的经验,也希望党内高层都和他一样,动一动脑子,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不仅是自己,全党都要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是毛泽东组织这次读书活动的根本目的。

毛泽东挑选几个人和他一起读书

需要哪些人和自己去读这本书,毛泽东也是有所考虑的。当时中央领导同志都很忙,特别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工作更是紧张。要把中央领导人都召集到一起读两个月的书,是不现实的。因此,毛泽东考虑,可以把党内从事理论工作的高级干部集中到一起,和他一起读书。因为这些人是党内理论认识水平很高的同志,又是党内的文胆,中央许多重要文件、重大决策的决议案,是由他们起草的,他们的理论认识也对共产党的领导人有重要影响。另一个考虑是:这些同志思想水平较高,和他们一起读书,自己和他们可以共同研究、讨论,互相启发,便于自己对这本书内容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把握。

出于这些考虑,毛泽东选定和他一起读书的人主要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

中央领导同志和毛泽东一起读书,是临时性和阶段性的,和毛泽东一起把这本书读到底的,还是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四个人。毛泽东要求这几个同志把手中工作暂时放下,和他一起到杭州去,任务就是专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读书先是在杭州,后来中央到上海开会,和毛泽东一起读书的人也参加了,他们仍然没有中断读书活动,在停在上海火车站的专列上继续读书。毛泽东去了广州,他们也跟着去了,在那里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到此,读书活动结束。

毛泽东组织的一次特殊读书活动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封面

十分特殊的读书形式

毛泽东安排这次集体读书活动,形式也很特殊——指定读书的部分,上午每个人自己读书,下午集中到一起读书。集中读书时,安排一个人朗读,然后共同讨论。对于毛泽东安排的这个读书形式,邓力群在他为《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写的后记中,有一个详细的回忆:

这一年(1959年)的12月上旬,正在杭州的毛主席,指定陈伯达、胡绳、田家英和我同他一起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十九章,主要讲资本主义部分;下册从第二十章起,至第三十六章共十七章,连同结束语,讲社会主义部分。这次计划读的部分是下册。毛主席对这次读书活动亲自安排,规定每天下午一起读书,并吩咐胡绳、田家英和我轮流诵念,边读边议。我们三个人又商量了一下,作了分工:他们俩轮流朗读,我作记录。1210日读书开始,边读边议,听毛主席谈话,大家也插几句话。毛主席起初未注意我们的分工,问我:你怎么不读?我说:我的口音不标准。毛主席看看我,知道我在作记录,就没说什么。

在杭州前后二十五天,除去三个星期日和1960年元旦,实际读书的时间是二十一天。每天下午读,一般从四时左右起到九时左右吃晚饭止;也有时从二时、五时、六时开始读,到七时、七时半、十时结束。

记得1219日是个星期六,晚上九时读书结束,宣布星期日放假一天,胡绳、田家英和我想利用假期到苏州逛一逛,当晚出发,夜半到达。为了不误读书,我们又乘夜车于星期一早晨赶回来。

26日,是毛主席六十六岁生日,也没有中断读书。只是毛主席要我们读书小组的几位同志同他一起吃晚饭。客人只请了当时在浙江工作的江华及其夫人吴仲廉两位。江华是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饭后,毛主席赠给每人一册线装本《毛泽东诗词集》(应是《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他当时写的两首词作为纪念。

我们读书的地点是西湖畔丁家山的一所平房,上丁家山只能步行。30日,下雨,毛主席依然拄着手杖登上丁家山读书,从下午六时读至十时,读了二十页,是读得最多的一天。

196013日是星期日,照常读书。

在杭州的这段时间,读完了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开了头。我每天记录,并在梅行同志帮助下,当天整理一遍。离开杭州前,将已读部分谈话记录整理成册,并冠以《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经胡绳、田家英看过,作了个别文字改动。

14日,我们和毛主席离开杭州,去上海准备参加17日至17日在这里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5日下午,在停靠上海站的火车上,读完了第三十三章,我即把整理好的记录交给中央办公厅,请他们打印分送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扩大会议分组讨论时,各组要求参加毛主席读书小组的人传达毛主席读书时的谈话内容。我被分到朱德、邓小平同志所在的组。我问:毛主席没叫传达,可以传达吗?邓小平同志说:可以传达。于是,我按照整理的记录详详细细地作了传达。陈伯达、胡绳、田家英也在其他三个小组里分别传达了毛主席读书的谈话内容。

毛泽东读书很认真,一边听朗读,一边看书本,还不时在一些提法下面画横道,或者在旁边画竖道,打记号。当时我坐在毛主席身边,也跟着他在我读的那本书上照样画。从头到尾,都这样画。有的段落,毛主席画了以后接着就发表议论,有的长,有的短。我把毛主席的这些议论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的段落,毛主席没有发表议论,只是说了正确赞成、同意,或者不对不正确、不赞成不同意,或者一两句话,这类肯定或者否定的评语,我就记在自己读的教科书上。有的段落画了以后,毛主席既没有发表议论也没有说对与不对。

胡乔木同志在上海会议上听了传达后,把毛主席读书的谈话记录和我读的那本书一起拿去看了。看完以后,他对我说:你那本书上有跟着毛主席画了杠的地方,有毛主席的简单的旁批,这些内容记录里面没有整理进去。据他看,整理的记录内容,批评教科书的居多,肯定的偏少;而旁批肯定教科书的是多数,批评的是少数;只有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地完整地反映毛主席读书的见解。乔木这个意见是正确的。

上海会议结束后,我们随毛主席去广州,在白云山读完了第三十四章至第三十六章和结束语,至此《教科书》下册读完,时值196029日。

真知灼见寓于读书谈话中

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是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讨论中,毛泽东确实是以平等态度和大家共同探讨书中许多重要内容的,是和大家共同提高的,但和毛泽东一起读书的同志出于对毛泽东的尊敬,以及毛泽东主要是结合他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讨论书中内容的考虑,都自觉自愿让出时间,让毛泽东充分发言了。实际上,讨论中,也是毛泽东讲得多。

毛泽东组织的一次特殊读书活动

1960年,毛泽东在视察途中

社会主义建设要经过实验

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这样一个思想: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都不是凭借主观愿望而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的,夺取革命胜利要经过包括失败的实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要经过包括失败在内的实验。大跃进中是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总体上看,它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初步实验。它是急性病的产物,但也是为了突破苏联模式而展开的。

毛泽东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特别注意联系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实践,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来读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验。他当时不断地考虑研究已经得到的经验,探索一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认真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这场大实验中取得成功经验。他说,我们过去打仗也是在经历过许多失败后,才逐步掌握战争规律,最后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也一定会经历许多挫折,积累经验,才能最后掌握规律,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要有创新精神

毛泽东在谈话中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他说,我们固然一定要遵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必须有新的创造。现在我们是要学习苏联的经验,但学习苏联不是照抄照搬,要创造新的东西。

毛泽东在谈话中认为,发展和创新,不光无产阶级是这样,资产阶级也是这样。资产阶级哲学家都是为他们当前的政治服务的,而且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写出新的理论。英国曾经出现了培根和霍布斯这样的资产阶级唯物论者;法国曾经出现了百科全书派这样的唯物论者;德国和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有他们的唯物论者。他们都是资产阶级唯物论者,各有特点,但都是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所以,有了英国的,还要有法国的;有了法国的,还要有德国的和俄国的。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毛泽东在读书谈话中认为,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进行创新,是不容易的。新的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充分了解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做出新的创造。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出客观规律。人们认识规律是不容易的。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先锋队也不例外。”“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

毛泽东在读书活动之前的几年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深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不成熟,还在发展中。正在读的苏联这本教科书不算成熟。这种不成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他说:看来,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研究经济问题要具体

毛泽东这次读书,主要是想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思想问题,但他不是找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特别强调具体地研究经济问题。他认为,我们研究经济问题,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从历史的分析开始,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毛泽东评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说,这本教科书,就不具体,它总是从概念、规律、原则出发,进行演绎。这本书有点像政治经济学辞典,总是先下定义,从规律出发来解释问题。可以说是一些词汇的解说,还不能算作一本科学著作。

毛泽东还指出,这本书的架子也不太高明。他说:斯大林在世时定下的这本书的架子,就不太高明。他死后的修改本,内容上删掉了斯大林的一些好东西,增加了二十次代表大会的不少坏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退步。因此毛泽东认为,这本书有严重缺点,有原则错误。当然,毛泽东也认为,现在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写书要有生气

毛泽东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满意的另一点,是认为这本书没有生气,很死板,很僵化,是书生写的,不是革命家写的。他认为写书要有批评对象。

毛泽东举出鲁迅的例子说,鲁迅写东西就有批评对象。他说:鲁迅的战斗方法很值得学习。成仿吾曾说鲁迅第一是有闲,第二是有闲,第三还是有闲,并且说有闲就是有钱。鲁迅当时是向封建主义、买办文人进行坚决斗争的。创造社的成仿吾等很幼稚,这样批评他是不对的。鲁迅对这件事情很不满意,出了一本书,就叫《三闲集》,并且写了一篇序,说这是为了对付成仿吾的。鲁迅总是抓住成仿吾,一有机会就向他进攻。有时攻一下潘汉年或李初梨,主要是攻成仿吾。

鲁迅的战斗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统统接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人家说他讲话南腔北调,他就出《南腔北调集》。梁实秋说他背叛了旧社会,投降了无产阶级,他就出《二心集》。人家说他的文章用花边框起来,他就出《花边文学》。《申报》的《自由谈》编者受到国民党的压力,发牢骚说,《自由谈》不要谈政治,只准谈风月,他就出了《准风月谈》。国民党骂他是堕落文人,他的笔名就用惰洛文。他临死时还说,别人死前要忏悔,宽恕自己的敌人,但他对自己的怨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战斗精神和方法。

注意社会主义社会中既得利益集团问题

毛泽东在读书谈话中提到了一个新观点:注意社会主义社会中既得利益集团问题。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有保守的阶层,还有类似既得利益集团,还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要解决这些矛盾,消除这些差别,不经过斗争是不行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消灭了旧的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影响还会长期存在,阶级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例如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对他们很有利,在转到按需分配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不舒服。任何一个新制度的建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有破坏。要破坏,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触。

毛泽东特别指出: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警惕,如果我们及早注意,是可以解决的。

当然,毛泽东这次读书时的谈话不止上述内容,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仅仅举出上面一些,就可以看出他在读书时是认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是带着问题读的,是学以致用的。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