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基本规律、内在逻辑和根本经验
摘要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和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创新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伟大飞跃。总结三次飞跃可以发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根本经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间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基本规律;坚持理论指导、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成功秘诀。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走过百余年的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所处的具体时代条件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取得胜利,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根本经验。
一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基本性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成功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篇之作。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伟大结合的理论产物
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是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紧密联系的,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什么时候就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就会失败。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俄国十月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而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必然选择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选择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必然带来并需持续不断地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管用,没有生命力;二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相信自己的经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这三种表现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实践。
中国社会的国情实际、中国革命的需求实际孕育了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明确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艰苦的探索,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缔造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战的人民军队,一个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依靠这三大法宝,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世界近代史上那个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完结了。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正是在这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从理论上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特征,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与特点,明确了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伟大结合的丰富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领导开启了第一次结合,形成了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历史任务,领导全党开启了第二次伟大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创新观点,开启了第二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且提出并开启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的“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构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成功地领导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1949—1952年的三年恢复时期,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增长;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逐步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稳步推进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实现了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华民族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第二次结合”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鉴于苏联与中国国情的极大差别,又由于苏联模式已经暴露出明显的问题和弊端,毛泽东很快意识到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路线、原则和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具创造性的思想理论观点,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认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条件、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毛泽东积极领导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也正是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伟大实践进程中,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中国不要过早地讲建成社会主义,得出了中国正在并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判断;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创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探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在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论断,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作出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牢固地确立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灵魂,创造性地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方针;确立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积极发展最广泛的国际友好合作……这些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
(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跨越两个不可分割的历史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毛泽东思想是这两个阶段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实质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内容: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三是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一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创新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二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飞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第一次结合的主题是要找出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充分准备;第二次结合的主题是不间断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回答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重大课题。创立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创立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以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在上述组成部分中,前两个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后五个部分,即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理论,是具体领域的,是为完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服务的。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以至世界东方的重大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整体、在众多领域都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思想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产生发展全过程和理论体系各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形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策略,达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的。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成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实事求是,讲的是唯物论、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群众路线,讲的是政治立场、政治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倘若离开了群众,实事求是只能局限在头脑中,停留在口头上,实事求是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独立自主,讲的是民族精神、自主精神和主体力量,如果一切听命于他人,跟着外国指挥棒转,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就必然脱离人民群众,违背实事求是。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深远的指导意义,现在和今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从总体上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社会主义建设可分为前30年与后40年两个历史时期。前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时期,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又为后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供了物质上、制度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前30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有成就,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曲折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思想,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实践探索的坚持、完善和发展。第一个时期充实、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后一个时期又分为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又是一致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后30年时期。新时期,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实践中,坚持回答“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无论胜利或挫折、成功或失误,都与是否正确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紧密相关不可分离。每当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都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胜利不骄躁,面对挫折不气馁,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一步一步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形态。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非常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的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首要经验。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正确主张,发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理论上和路线上的拨乱反正,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为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开辟了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我们党面临着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向何处去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正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和至关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篇章——“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南方谈话”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困扰人们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正是从这个根本标准出发,邓小平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动力。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毛泽东思想为前提和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为开创,又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革命实践中,成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历史进程由三个阶段构成:一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二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三步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从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再认识是同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新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讲,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生产力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不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出发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不要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这个回答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指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伟大事业。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提高到了党的性质、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江泽民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十分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把握好发展、稳定和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建设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提出关键要更新发展思路,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这些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作了战略调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个重大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进一步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拓宽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视野;进一步论述了共产党的执政任务,拓宽了对“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出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既是指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上的,都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老祖宗,又是指毛泽东思想所奠定的思想基础、理论前提、宝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和理论前提下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时俱进”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取得破解历史性难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依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从这一理论体系内部看,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层面既内在统一又层层递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科学理论,第一次初步也是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4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这个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定要坚持好、发展好这个理论体系。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持续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极大地向前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创新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革命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成的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揭示了客观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度的历史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彻底地运用到历史观、认识论中,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从而成为最彻底的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也成为最彻底、最完备的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的“一块整钢”,为人们提供了工人阶级最科学、最锐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马克思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历史的基本前提,把物质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而找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找到了一切人类社会生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资本主义社会,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及其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等多角度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指导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备前提,创立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达到人类最美好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尽管当前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大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依然是颠扑不破、行之有效的科学真理。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才能够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发展壮大。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这些创新观点包括:关于在新时代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观点;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的重要观点;关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的重要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的重要观点;关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观点;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观点;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观点;关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观点;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的重要观点;关于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创新驱动搞好,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的重要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观点;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观点;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观点;关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观点;关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观点;关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关于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观点;关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在逻辑递进关系的重要观点;关于坚持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重要观点;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观点;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这一重要思想聚焦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主题与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结合,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了党的理论创新接续发展的新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的历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重大的历史性飞跃,形成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宝贵经验。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崭新的生命力。
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经过艰辛理论探索,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全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根本要求、总体布局、战略格局、发展理念、军队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伟大结合”,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牢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旗帜鲜明地坚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高度;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不断深入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拓展了新视野,作出了新概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极大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创造性地阐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创新,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重要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这个最重大的主题,突出地集中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历史性课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此为依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精准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方略、理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推进到新的水平和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辩证思维审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背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政策指导和战略部署,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全部理论和行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也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指明了现实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基本方略从具体操作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实际落实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从行动纲领和实际举措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八个明确”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其又扩展为“十个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四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五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七是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八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九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是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实践前行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当代世界格局和中国实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抓时代特征、定标历史方位、揭示主要矛盾、提升实践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责任担当和理论智慧,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发展规律和举措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也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新飞跃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政治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往开来,面向未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围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围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四风”、转变作风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明确回答、作出深刻论述。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力量,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和政策选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坚持的人民立场、政治信念、理论信仰、道德追求和思想底线,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这对于全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把关、定向、凝心和聚力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立场,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及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当今社会矛盾,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或趋势,形成了科学的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把唯物辩证法具体化为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指导工作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有效的方法论,也是指导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防、外交、港澳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人民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如此大的历史性变革,正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指明破解发展难题新路径;能够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特点,形成引领新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确立了“四个全面”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布局;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关键的是要把握其核心,即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更深刻的诠释,创新性地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我们学习实践这一思想必须完整、系统、深刻地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解答,需要我们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予以剖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表达,站在人民的立场予以回答。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通过“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生机活力不断得到彰显。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明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任务,面对新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继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继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成就、新经验,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规律与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归根到底,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闯过一个个关口,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根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真理,然而任何真理如果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只会变成谬误。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武器,脱离了中国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主观主义地特别是教条主义地照抄照搬地拿来指导中国实际,就会失去靶标、失去准星,从而误导甚至危害中国实践。正如毛泽东所批评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好比箭,“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脱离中国实际,必定失败。
建党之初,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初创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党内很多同志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缺乏独立思考,特别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缺乏清晰认识,对当时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状况等缺乏科学的分析判断,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依靠力量、发展道路等基本问题认识得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另一方面,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党内的一些同志较为简单地用“俄国式”社会主义革命具体道路套用中国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缺乏整体把握,更加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因此,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也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错误思想、错误路线较量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中国革命的规律特点,也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回答“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分两步走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就实践成果而言,有两大成就:一是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按照《共同纲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新中国;二是在过渡时期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创立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了制度前提、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间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基本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运用真理指导实践,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不间断的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运行逻辑和发展线索。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是不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进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好的理论也会成为僵化空洞的教条,在实践中就会犯“左”或右的主观主义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说到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次结合、每一次飞跃,就是处于不同实践条件下,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何种理论形态,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灵魂和红线。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正是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才使我们党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前提下,进一步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创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不断地实现实践创新是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是不断通过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发挥其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以及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教条,从来都是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当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无法解这个方程式。”
马克思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列宁也明确表示,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跨越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既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尊重实践权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关键,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进程。是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是依靠群众还是依靠少数人,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态度,也是能不能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问题。联系实际与联系群众是一致的,联系实际最根本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主体。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工作路线,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解放思想是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还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进程。解放思想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实现理论上的突破,进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就不可能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以新的眼光和视野观察新的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不可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大事上,在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在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实践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随之发展变化,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发展理论,并运用真理指导实践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从思维方式、思想理论以及观念、体制、做法等多个层面入手,纠正、革除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打破过时的僵化体制和习惯做法,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破除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坚持理论指导、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成功秘诀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秘诀,目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论支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过程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历史条件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以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为借口,轻视、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遭受损失甚至失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另外的东西,“一个新的东西,中国的东西,与原来的东西不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歪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牢牢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各种社会思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牢牢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党的根本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清醒地认识到,在旧中国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工人阶级数量极少的条件下,要建设坚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科学理论“从外面灌输进”工人阶级及其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对工人阶级先锋队及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武装。理论武装的重点在于党的高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尤其是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加强理论武装,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世界观、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探索回答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理论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增强我们党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思想动力。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持续的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略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